欢迎访问文稿网!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穿刺部位图片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穿刺部位图片

    任务二 椎管内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物(简称局麻药)选择性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中,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根据局麻药注入的腔隙不同,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作用良好,但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而且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故应加强管理。

    知识链接

    解剖生理概要

    1.脊柱和椎管

    脊柱由33块椎骨连接而成。椎骨的椎体和椎弓构成椎孔,所有椎孔上下连通在一起即为椎管。椎管上起枕骨大孔,下至骶裂孔。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图1-7)。颈曲、腰曲突向前,胸曲、骶曲突向后。仰卧时,第2、3腰椎为最高点,第5、6胸椎为最低点。此种弯曲,对重比重麻醉药物的流向有一定影响。

    2.脊膜和腔隙

    脊膜由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软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上端与脑蛛网膜下腔相通,下端止于第2骶椎水平,内有脑脊液。硬脊膜与椎管内壁(黄韧带和骨膜)之间的腔隙为硬脊膜外腔,内有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图1-8)。硬脊膜外腔在枕骨大孔处闭合,与颅腔不通,其尾端止于骶裂孔。

    img40

    

    图1-7 脊柱生理弯曲

    img41

    

    图1-8 椎管横断面图

    一、椎管内麻醉概述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又称腰麻,是指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一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其特点是使麻醉平面以下区域产生麻醉现象,止痛效果较好,肌肉松弛作用良好,操作简便。麻醉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病人感觉消失,其顺序为脚趾、足部、大腿,最后为腹部麻痹,而感觉恢复的顺序刚好相反。

    1.适应证 该麻醉方式适用于手术时间在2~3h的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和下肢的手术。目前,此方法已不多用,逐渐被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所取代。

    2.禁忌证 禁忌证包括: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穿刺部位皮肤感染;③脊柱畸形、外伤;④全身情况极差(如休克等);⑤婴幼儿及不合作者;⑥老年、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或有体液失衡者。

    3.常用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是普鲁卡因和丁卡因。一般多使用比重较脑脊液高的重比重液。使用时用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溶解至总量达到3mL,使之成为5%浓度即可。

    4.操作方法 病人屈体侧卧,弓腰抱膝。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隙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见有脑脊液滴出,即注入药液。注射后立即测麻醉平面和血压,如平面过多或血压下降均应立即处理。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的因素包括药物剂量、比重和容积,其中,以药物剂量最为重要。若药物因素不变,则穿刺间隙、病人体位及注药速度等是影响麻醉平面的重要因素。

    (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间隙,作用于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也称为硬脊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其特点是麻醉效果为节段性,可在硬脊膜外腔留置导管,技术要求较高。给药方式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因可间断注入麻醉药物,故手术时间不受限制。

    1.适应证 适用范围比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广,主要适用于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尤其适用于上腹部手术,也可用于颈、胸壁和上肢手术。

    2.禁忌证 禁忌证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相似,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

    3.常用药物 该类药物应具备穿透性和弥散性强、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小等特点。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

    4.操作方法 穿刺体位、进针部位和针所经过的层次均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相同,仅硬脊膜外腔穿刺在针尖通过黄韧带后须停止前进。在预定的椎间隙进行穿刺时,出现负压则证实针头在硬脊膜外腔后,插入导管退出穿刺针,经留置导管向硬脊膜外腔注药。影响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平面的因素有药物容量、注药速度、导管位置和方向等。妊娠后期由于下腔静脉受压,硬脊膜外腔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用药量减少。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时容易引起硬脊膜外腔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

    二、椎管内麻醉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1.麻醉前评估 注意腰部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或感染病灶,脊柱有无畸形等;对有腰椎畸形、受损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者,须了解CT检查或MRI检查的结果。

    2.麻醉中和麻醉后评估 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生理功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注意病人是否无发生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其他评估内容参见全身麻醉病人的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1)有意外损伤的危险:与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如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有关。

    (2)潜在并发症: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头痛、全脊髓麻醉等。

    (3)其他:疼痛、排尿异常、不舒适、有感染的危险等。

    【护理目标】

    (1)无意外损伤发生。

    (2)并发症得到有效预防,或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分为一般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

    1)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包括如下几点。①体位:穿刺时协助麻醉医生摆好病人体位,注药后立即辅助病人平卧,以后根据麻醉要求调整体位,麻醉后常规去枕平卧6~8h。②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继续输液,连接和固定好各种引流管。③对症处理:注意有无恶心或呕吐、尿潴留、穿刺处疼痛等,若发现异常,配合医生做相应处理。

    2)并发症的护理

    (1)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因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亢进所致。应立即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麻黄碱15~30mg;心动过缓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mg。

    (2)呼吸抑制:因麻醉平面过高使呼吸肌运动无力或麻痹所致,表现为胸闷气短、说话无力、发绀,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应给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给氧等抢救措施。

    (3)腰麻后头痛:①原因:因蛛网膜穿刺术中脑脊液漏、颅内压降低、颅内血管扩张所致,也可因腰穿出血或药物刺激蛛网膜或脑膜所致。②表现:典型的头痛可发生在穿刺后6~12h,疼痛常位于枕部、顶部或颞部,呈波动性,抬高或坐起时加重。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③预防:麻醉时采用细针穿刺,提高穿刺技术,缩小针刺裂孔,保证术中和术后输入足量液体,手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8h可预防头痛发生。④处理:出现头痛症状者,应平卧休息,服用镇痛类药物或镇静类药物,每天饮水或静脉补液2500~4000mL。严重头痛者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在硬脊膜外腔间隙注入生理盐水或中分子右旋糖酐15~30mL,疗效较好。

    2.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护理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护理主要是对并发症的护理。通常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后病人平卧4~6h,其他一般护理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1)全脊髓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①原因和表现:因麻醉穿刺时穿破硬脊膜,将大量药液误注入蛛网膜下腔而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从而引起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继而心脏骤停而致死。②预防: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前常规准备抢救器械,穿刺时认真细致,注药前先回抽,观察有无脑脊液,注射时先用3~5mL试验剂量,并观察5~10min,改变体位后再次注射试验剂量,以重新检验,防止病人术中躁动。③处理:一旦怀疑有全脊髓麻醉,应立即进行面罩正压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输液,用升压药,以维持循环功能,如抢救及时,呼吸、血压和神志可能恢复。

    (2)脊神经损伤:多由于穿刺不当所致。若穿刺过程中病人主诉有电击样痛并向单侧肢体传导,应调整进针方向。术后出现该神经根分布区疼痛或麻木,一般2周内多能缓解或消失,但麻木可遗留数月,可对症治疗。

    (3)硬脊膜外腔血肿:因穿破血管而引起出血,血肿压迫脊髓可并发截瘫。若发现病人有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应在8h内行手术清除血肿。置管动作宜细致轻柔,对凝血功能障碍者或在抗凝治疗期间病人禁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4)硬脊膜外腔脓肿:无菌操作不严格或穿刺经过感染的组织,可引起硬脊膜外腔间隙感染甚至形成脓肿,出现全身感染表现及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可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在出现截瘫前及早手术切开椎板排脓。

    【护理评价】

    (1)病人是否发生意外伤害。

    (2)并发症是否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