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特殊认识活动,加之比较研究所涉及范围和内容的综合性、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多种比较类型。按照不同的比较标准,比较可以分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整体比较与部分比较、形式比较与内容比较、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

    教育比较研究法按照不同的比较标准,也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划分,可分为纵向比较研究法和横向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对象逻辑归属的异同划分,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法和异类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活动对事物质或量的侧重及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定性比较研究法和定量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问题比较研究法和区域比较研究法。

    一、纵向比较研究法和横向比较研究法

    (一)纵向比较研究法

    所谓纵向比较研究法,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形态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纵向展开的,通过对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段的不同表现作动态展示和分析,让人们明白历史发展和事物变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从而提高人们对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和了解。这类比较使我们不仅从相对稳定状态来研究事物,而且还从发展变化的状态来研究事物。纵向比较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且也适用于一个人;不仅适用于宏观教育问题研究,还适用于对学生个体的微观研究。比如:我们要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用他这学期和上学期的成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同是一个人,可能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这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对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状况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叫垂直比较。

    燕国材对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我国当代教育虽然经历了多次波折,但其发展有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1949—1978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1979—1982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强调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十二字方针;1983—1989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并把它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出现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十五字教育改革方针;1990年开始,我国教育倾向于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水平。每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方针的提出既是对我国以往教育经验的继承,又是在融合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前期教育方针的补充和订正。因此,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燕国材,1997)

    (二)横向比较研究法

    所谓横向比较研究法,是指对同时并存的教育现象和事物进行比较,在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研究和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在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在教育实验中通常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就属于横向比较。而对同一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教育的比较,也是横向比较。这种横向比较是教育研究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它不仅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而且也适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在这种比较中逐步找出差距,看到不足,明辨是非,从而取长补短,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郝维谦等主编的《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一书中,研究者对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国当前的教育立法、教育法基本原则、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横向比较中揭示出各国教育法制的优长与不足,为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由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要求人们在进行比较研究中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研究方法结合运用,这样既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又能够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发现问题的实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二、同类比较研究法和异类比较研究法

    (一)同类比较研究法

    所谓同类比较研究法,就是对两个或两类以上性质相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加以比较,在比较中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的研究方法。任何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同类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同中求异,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加深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通过对对象的比较,用已知说明未知,发现类似之处而推出新的结论。同类比较能使人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将在一类事物中所发现的原则或方法,通过同类比较应用到其他事物的研究中去,成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方法。我们平时总结先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同时推广先进教师的经验,也正是运用这种同类比较的方法。如某地某特级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他虽然所开展的是小语改革,但他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对中小学的其他学科可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对英国、法国和德国高中毕业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这三个国家从教育传统方面来看,中等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国在“证书制”的共性之下,又有其各自的具体运作模式,经过比较鉴别方能细致地掌握它们各自的特色(韩家勋等,1999)。

    (二)异类比较研究法

    所谓异类比较研究法,就是对两个或两类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加以比较,通过比较表面相异的两类对象以发现异中之同,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异类比较研究法由于比较研究的对象反差大,结论鲜明,有利于鉴别和分析,往往能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为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对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的理想、动机和兴趣,开展了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就采用了相异比较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方面,中学生中男生对理科的兴趣稍大于女生,女生对文科的兴趣又稍大于男生。这种相异比较的特点是结果鲜明、是非清楚、便于分析。

    例如人类个体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种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演化过程本属不同类型的事物,但心理学家对之进行比较后发现,人类个体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种系发展历程的复演,于是产生了著名的复演说。有学者对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绝无信息交流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所作的对比,可以窥见中西方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袁征,2000)。

    三、定量比较研究法和定性比较研究法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在具体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对比分析事物数量方面的特征来发现某些规律,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以理性的归纳和推理过程来说明事物的状况。而在更多的实际的教育比较研究中,则经常采用的是将定量比较研究法与定性比较研究法综合起来进行运用。

    (一)定量比较研究法

    所谓定量比较研究法,就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准确地判定事物的发展变化。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都必须进行量的比较分析。在化学上,通过定性分析,我们知道某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如果不进行定量分析,找出这些成分之间的比例,我们还是无法制造出这种物质来。教育工作中也有定量比较的问题,无论是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还是从事一项教育实验或是进行教育调查,都要进行定量比较,提倡用数据说话。

    为了解我国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况,有研究者用三周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课后访问学生和教师,研究者把学生在数学课出现的行为大致分为十项:①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②向教师提出问题(提问);③看书自学;④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有关的问题(讨论1);⑤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无关的问题(讨论2);⑥做习题;⑦听教师讲课(听课);⑧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包括眼睛看窗外无所事事(做小动作);⑨做教师指定的小实验(操作);⑩其他(包括准备工作等)。由于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无法区分讨论1与讨论2,遂将二者合并为一项。其中,回答和提问用次数统计,其他用时间统计。研究者作出描述性的观察记录,研究者根据各种课堂行为的时间和频率的统计,得出三点认识:第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听课和作业,占用时间很多,而其他活动相对时间较少;第二,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课堂作业占据了最多的时间;第三,从集体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被老师提问比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多得多(陈桂生,2000)。

    (二)定性比较研究法

    所谓定性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对事物间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做工作、搞研究,首先要划清各种事物的质的界限,进行定性比较。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个定性比较的问题。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运用定性比较的方法,说明自学辅导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教学质量优于传统课堂教学。定性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区别事物、认识事物。

    在上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还进一步对学生的课堂投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相似的学生进行了投入模式的比较,发现二者有较大的差异。这种比较研究则属于定性比较研究。

    四、问题比较研究法和区域比较研究法

    (一)问题比较研究法

    问题比较研究法是以问题为中心,针对某个教育问题,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明确该问题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这种比较研究方法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单一,研究内容的范围可依据比较的地域范围而定。

    例如关于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更加消极,因此主张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训练,从而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形成是其整个动力系统乃至人格角色偏差造成的,需要教育者帮助他们改变其社会角色,进而改变其整个行为的动力系统。

    (二)区域比较研究法

    区域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所确定地区教育问题的比较来揭示不同地区教育的不同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比较研究方法。区域比较研究法所涉及的比较区域相对固定,而比较的问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情况而确定。

    例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近年来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两地教育发展的差距,为调整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提供借鉴。再如,对西欧和北美新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比较,可以了解两个经济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状况,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变化趋向。

    总之,尽管我们对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类,但实际上,各种研究类型相互渗透,具有内在的联系性,难以截然分开。研究者应注意将各种方法巧妙地综合运用,比较得更加全面、深刻,使比较研究形式活泼、资料翔实、立论纵横,更加具有说服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