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在于为政策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章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的基础上,阐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说明各种政策手段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逆经济风向行事”。就是说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总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消除衰退与失业;反之,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总需求膨胀时,中央银行则应当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投资,消除通货膨胀。为了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等政策手段实施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高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价格,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卖出政府债券,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价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控制需求、平抑物价。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稳定经济的最灵活的政策手段,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政策手段。

    改变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这里的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意味着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规模,将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投资。反之,提高再贴现率,缩小贴现规模,将提高市场利率,抑制投资。这样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就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改变再贴现率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贴现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很小。因此,这种政策手段目前已不占主要地位。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创造乘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削弱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并减小货币创造乘数,缩小货币扩张的规模;反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并增大货币创造乘数,扩大货币扩张的规模。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手段,但这种政策手段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太大,不利于货币供给和经济的稳定。因此,不易经常使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外,中央银行也采用其他一些货币政策手段,如选择性控制、道义劝告以及公布与指导等。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但中央银行自身并不能保证其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超额准备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创造乘数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愈高,货币创造乘数愈小,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能力就愈小,改变准备金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愈小;反之,改变准备金的货币政策效果就愈大。二是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会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同业拆借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比中央银行宣布的贴现率对商业银行更有意义。因此,往往不是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决定市场利率,而是中央银行的贴现率随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利率变动而调整,贴现率总是反映已经变化了的市场利率。这样,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政策基本失效。

    公众的行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货比率(现金比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通货比率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比例的大小取决定于公众手持现金的偏好,政府货币当局无能为力。二是定期存款比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公众以什么方式保存其财富各有各的主见。如果公众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其大量的财富,那么,定期存款比率升高,货币创造乘数将减小,货币的扩张或收缩能力下降;反之,货币的扩张或收缩能力增强,这足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总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受到来自商业银行和公众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意孤行。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应是指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如图15-1所示,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1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假定中央银行采用增加货币供给量Δ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LM′,LM′线与IS曲线相关于E1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由于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国民收入Y1增加为Y1。这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同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

    图15-1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平坦,即IS曲线的斜率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即货币政策效应大;反之,IS曲线陡峭,即IS曲线的斜率大,则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小,即货币政策效应小。因为IS曲线的斜率表示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平坦,斜率小,表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IS曲线陡峭,斜率大,表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因此,当LM曲线由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向右移动,从而使利率降低时,前者引起的投资增长幅度大,从而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大。后者引起的投资增长幅度小,从而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小。

    如图15-2(a)和(b)所示,LM1和LM2是两条相同的LM曲线,IS1和IS2则是两条不同的IS曲线,IS1平坦而IS2陡峭,IS1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IS2斜率的绝对值。IS1和IS2分别与LM1和LM2相交于E1、E2点,E1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E2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2和Y2。当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货供给量Δ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因IS1和IS2的倾斜程度不同,即其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也不同,即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不同。前者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Y1Y1。后者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Y2Y2。Y1Y1>Y2Y2,前者的货币政策效应大,后者的货币政策效应小。

    图15-2 货币政策效应与IS曲线的斜率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平坦,即LM曲线的斜率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小,即货币政策效应小;反之,LM曲线陡峭,即LM曲线的斜率大,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大,即货币政策效应大。因为LM曲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LM曲线平坦,斜率小,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即利率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大变动。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和投资的较小变动。LM曲线陡峭,斜率大,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即利率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小变动,货币供给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和投资的较大变动。因此,当LM曲线由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向右移动时,前者引起利率下降幅度小,投资增加少,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少,货币政策效应小;后者引起利率下降幅度大,投资增加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多,货币政策效应大。

    如图15-3(a)和(b)所示,IS1和IS2是两条相同的IS曲线,LM1和LM2是两条不同的LM曲线,LM1平坦而LM2陡峭,LM1斜率小而LM2斜率大。IS1和IS2分别与LM1和LM2相交于E1和E2点,E1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E2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2和Y2。当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货币供给量Δ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因LM1和LM2的斜率不同,所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也不同。前者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Y1Y1,后者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为Y2Y2。Y1Y1<Y2Y2,前者的货币政策效应小,后者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图15-3 货币政策效应大小与LM曲线斜率

    因此,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对利率下降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利率下降对投资增长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那么,这项货币政策的效应就较大;反之,货币政策的效应就较小。这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

    图15-4 LM曲线的斜率

    以上分析表明,货币政策效应与IS曲线的倾斜程度呈反方向变动;与LM曲线的倾斜程度呈同方向变动。如果IS曲线的倾斜程度不变,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就取决于LM曲线的倾斜程度。但是LM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它的斜率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倾斜程度是不同的。

    如图15-4所示,LM曲线是一条开始水平,然后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的曲线。其斜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直至无穷。由此,LM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斜率为零,曲线水平的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斜率逐渐变大,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斜率为无穷大,曲线垂直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LM曲线和IS曲线在不同的区域发生关系,会产生出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前面分析了中间区域的情况,下面对其他两种情况加以说明。

    LM曲线处在“古典区域”的情况称为古典情况。这时利率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平,致使人们再也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如果政府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的货币量将全部用于交易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将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极大。

    如图15-5所示,IS曲线和LM曲在“古典区域”相交于E1点,相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当政府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1曲线向右移动至LM2,LM2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E2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2和Y2。LM曲线移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的距离。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应极大。

    图15-5 古典情况和货币政策效应

    图15-6 流动性陷阱和货币政策效应

    LM曲线处于“凯恩斯区域”的情况即“凯恩斯陷阱”,也称“流动性陷阱”。这时,利率如此之低,以至于政府货币当局增加的任何货币都将被流动性偏好吞噬,货币政策效应为零。

    如图15-6所示,LM1曲线与LM曲线在凯恩斯区域相交于E点,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当政府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尽管会使LM1移至LM2,但LM曲线与IS曲线的交点位置E点不变,利率不变,国民收入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效应为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