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

    

    工业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由于工业化是现代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依据三次产业结构划分工业化时期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方法。他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转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并超过第二产业(见表1-1)。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考察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描述了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他们以人均GDP水平(1982年美元计价)为划分依据,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时期(见表1-2):不发达经济(人均GDP为364-728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728-1456美元)、工业化中期(人均GDP为1456-2912美元)、工业化后期(人均GDP为2912-5460美元)、后工业化社会(人均GDP为5460-8736美元)和现代社会(人均GDP为8736-13104美元)。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

表1-1 西蒙·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续表

    

资料来源:[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表1-2 钱纳里等人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注:按照2.6的系数将1970年美元换算为1982年美元。
资料来源:[美]霍利斯·钱纳里、谢尔曼·鲁宾逊、摩西·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从工业化发展进程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处于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根据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在这个阶段服务业比重会逐步提高,高加工度产业比重会趋于上升,要素投入从主要依靠数量

    专栏1-1 工业化阶段判断方法对中国的适用性

    国外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一是依据工业结构进行判断。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将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之间;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之间;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之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他认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趋于下降的。二是依据产业结构进行判断。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认为,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表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三是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判断。钱纳里等人以人均GDP水平为划分依据,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时期,其中包括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此外,判断依据还有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背景得出的经验结论。在将其用于判断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时确实需要考虑适用性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我国工业化水平。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构建了沿产业链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我国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并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而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这在客观上使得我国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比重肯定比工业化一般标准更高。二是后发优势大大缩短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这也是我国得以在二三十年内完成发达国家历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变。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分工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原属于制造业部门的部分服务环节不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产业门类,比如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相比会有差异,可能使得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出现拐点的时间会与一般标准有所偏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环境或条件,实际上主要影响的是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快慢;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趋势还是符合经典理论得出的经验结论,也就是说,在对我国工业化阶段进行分析时,既要把握住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趋势,也要准确认识我国工业化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

    资料来源:部分内容参考了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8期。扩张向主要依靠质量提升转变,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都会加速调整。事实上从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变化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见图1-1),2008年以后,我国服务经济发展开始提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小幅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开始逐步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6.1%,第二产业占比为43.9%,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这一趋势或许还会反复但总体将会继续强化,高加工度产业比重会趋于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从人均GDP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看,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807美元(现价),折合成1982年美元约为3184美元[1],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在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从资源能源高消耗性产业向节能减排性产业发展,要素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都将加速优化调整。同时,在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信息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化特征日益明显。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看,发达国家一般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由于当前全球技术进步条件,决定了我国能够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划分看,如果说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这意味着我国进入新常态后,将同时迈入智能化时代。

    

图1-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地区来看,由于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不同的。以三次产业结构来衡量,1993年以来,东部地区[2]的三次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持续下降、二产先升后降、三产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见图1-2);2001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并且仍小幅下降;2007-2008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历史峰值50.8%,之后稳步下降;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7.3%,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6.3%,两者相差仅1个百分点;可预计,第三产业将很快成为主导性产业。总体看,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也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同期,中部地区[3]的产业结构大体呈现一产稳步下降、二产持续提高和三产波动上升的态势(见图1-3)。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从1993年24.5%稳步下降到2013年12.3%;第二产业占比从44.7%持续提高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52.9%,2013年降到51.2%;第三产业比重曾在2003年达到峰值39.2%,在经历一段时期回调后2012年又呈现回升态势,2013年达到36.5%。西部地区[4]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中部地区非常相似,199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0.2∶33,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5∶49.5∶38,第一产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占比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见图1-4)。西部地区二产占比的峰值也出现在2011年,为50.9%。虽然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也已经开始下降,但其与第三产业占比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图1-2 我国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我国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4 我国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