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俯卧位通气技术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俯卧位通气技术

    

    对于俯卧位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最初Beams及Hurtado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较俯卧位与仰卧位对正常人或动物肺活量、残气量等肺容量的影响。1967年,Piehl等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1974年Byran首先发现麻醉患者俯卧位可以改善氧合状况。1976年Piehl及1977年Douglas在小样本试验中观察到俯卧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引起机体氧合改善。在之后的10多年中,不断有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证实了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在50%~70%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中,PPV可以明显改善肺的氧合功能,使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降低。PPV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此后多年间受到肺血流分布无论仰俯卧位均受重力作用这一理论影响,众多学者致力于其他通气方法的研究,对于俯卧位通气研究甚少。直到最近10多年来,人们对俯卧位时重力与肺血流分布的关系重新认识,认为俯卧位时重力对血流分布无作用或作用减弱,俯卧位通气才再次受到人们重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肺顺应性降低、肺容积减少、肺内分流增加而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不高为其病理生理特点。随着人们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ARDS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认识,治疗策略不断得到改进。作为治疗ALI/ARDS的一种辅助手段,俯卧位通气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LI/ARDS肺泡病变的不均一性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认识的不断深入,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策略的一种手段,再次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目的】当患者采取俯卧位时,胸膜腔压力梯度减小,各部分肺组织通气相对均匀,一方面患者氧合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正常肺组织过度通气和萎陷肺组织复张时剪切力出现带来的肺损伤,达到保护性通气的目的。

    【原理及作用机制】

    1.背侧通气改善,肺内通气重分布,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更加匹配仰卧位时胸膜腔内压按重力方向的分布,自上而下负值逐渐减小,甚至变为正值。在发生ALI/ARDS时,这个梯度更为显著。大部分下垂肺区胸膜腔内压正值较大,在吸气末不能产生足够的负压使气道开放并保持气道开放,导致下垂区的肺泡萎陷。俯卧位通气时,胸膜腔内压的重力分布梯度减弱,上下较为平均,跨肺压也较为均匀,使得原先萎陷的背侧肺区肺泡得复张,各部分肺的通气比较均匀。此外,肺血流在俯卧位通气时由于某些内源性因素(如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相当多的肺血流仍滞留于背侧肺区)的作用,这样背侧肺区的通气和灌注相对较好,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更加匹配,分流减少,从而改善氧合。

    2.血流及水肿的重分布 ARDS肺部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害,早期呈肺泡和肺间质水肿,其损害的特征为不均一性和重力依赖性。仰卧位时血流可能受重力影响分布于背侧从而导致通气血流比失调。转为俯卧位后血流将沿重力重新分布于腹侧区域,全肺通气血流比趋于协调,故氧合改善。

    3.功能残气量的增加 肺容量降低是ARDS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表现为肺总量、肺活量、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显著下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功能残气量的显著下降。

    4.减少纵隔和心脏的压迫 仰卧位时,心脏重量直接垂直压迫肺向背侧胸壁,对肺组织的压迫达16%~42%,使该部位的肺组织通气、血流受限,且ARDS患者心脏明显增大、增重,进一步加重了对肺组织的压迫。而俯卧位时,心脏重量作用于胸骨,对肺组织的压迫仅为1%~4%,有助于缓解局部对肺受压迫,从而改善心脏下肺单位的通气与灌注。

    5.局部膈肌运动的改变 有学者认为俯卧位时背侧膈肌向尾侧移位,使局部肺组织复张,减少V/Q比例失调。俯卧位时,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用物准备】

    1.4~5个大小不等的软枕,约束带,负压吸引装置。

    2.准备各种急救物品及器材,如监护仪、简易呼吸气囊等。

    【操作方法】可以通过翻身床、翻身器和人工徒手操作实现,操作时必须有医生在场。人工徒手操作具体做法是,4~5个人合作,先给予患者呼吸道充分湿化、膨肺、吸痰,翻身前给予100%纯氧吸入。先将病床摇平,再将患者移至病床右侧,头偏向左侧,并有1名护士保护气管插管,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各种管道及各部位皮肤情况,将患者翻身至左侧卧位,然后将左手向上举托腮,右手拉直于自然放在右侧臀部,双下肢拉直,将患者的额头、下颌及耻骨联合处各置一软薄小枕,肩下放置支持颈部的圆枕,最后将患者轻翻至俯卧位,头偏向左侧或右侧,双侧上肢半曲,双手向上自然放置,双下肢自然分开,必要时给予适当约束,髋、膝及足等受力部位以软枕垫起,理顺管道。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及全身情况,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角膜。俯卧位治疗期间加强监护,治疗持续时间目前观点从15min至56h不等,更换体位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12h1次。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肺损伤、心源性肺水肿氧合障碍的患者。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将吸入氧浓度(FiO2)降至60%以下,即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

    【禁忌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高压、急性出血、骨科手术、近期腹部手术、妊娠、不稳定型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胸骨骨折、不能耐受头部朝下的姿势。

    【优点】随着近年来对ARDS的病理、病理生理改变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认识的深入,机械通气策略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机械通气治疗目的不止在于改善患者氧合,还能最大限度避免VILI的发生。目前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出现VILI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可能:①相对较大的潮气量使原通气较好肺组织过度通气,引起肺损伤。②原萎陷肺组织重新扩张,产生巨大剪切力,引起的肺损伤。虽然一定的PEEP值可以避免肺泡反复扩张、萎陷产生巨大剪切力,减少肺损伤的发生,但ARDS患者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胸膜腔内压力梯度的差异,很难找到适合的潮气量及适合的PEEP水平。而当患者采取俯卧位时,胸膜腔压力梯度减小,各部分肺组织通气相对均匀,一方面,患者氧合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正常肺组织过度通气和萎陷肺组织复张时剪切力出现带来的肺损伤,达到保护性通气的目的。这些均为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

    【护理】

    1.心理护理。俯卧位会带来某些不适,加上ARDS患者因呼吸窘迫而产生濒死感,引起恐惧、烦躁等情绪,很难合作。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和家属,需进行耐心讲解,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从而取得配合。

    2.操作前准备。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充分湿化、膨肺、吸痰,防止翻身后由于体位引流,大量分泌物涌出,引起窒息。如有胸腔引流应放掉引流袋内的引流液,翻身前夹闭各种引流管,避免逆流感染,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身体一侧的衣服上,防止意外拔管。理顺身体部位的各导联线,必要时暂时分离。保护输液通路,避免脱开、扭曲、受压。

    3.对极度烦躁不配合者,必须使用俯卧位治疗,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肌松药静脉持续泵入,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必要时给予适当约束,避免机械损伤。

    4.俯卧位通气给护理观察与操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在体位变化前应先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各种数据以作对照。体位变动后,心脏位置发生变化,接受血流动力学监测者需重新调整零点水平,确保监测数据准确。翻身前给予100%纯氧吸入,加强监护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5.气管导管位置固定。从仰卧位更换为俯卧位的过程中,患者翻动幅度较大,气管导管位置固定困难,导管的脱出和移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每班测量气管导管距门齿的距离并详细记录,班班交接,采用胶布和系带双重固定,如有松动胶布及时更换,并保持气囊充气,在实施PPV时指定专人看护,避免意外。

    6.俯卧位通气时,由于体位引流作用促进了肺部分泌物的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会增加,因此要加强吸痰。利用俯卧位给予充分拍背,促使气体分布均匀,加强气体交换,促使痰液排出。吸痰时可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优点是可以不必反复脱开呼吸机,不中断供氧,因此,可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减轻低氧血症的症状,保持呼气末正压通气,避免肺容积的急剧下降,减少肺萎陷的发生,同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吸痰对患者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避免开放式吸痰可能导致的周围环境污染,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7.翻身后及时开放导管并妥善固定,检查各种导线连接是否完好。

    8.加强皮肤护理。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应用软枕支撑身体的主要受力部位,支撑方法正确,避免胸腹部受压,定时按摩,防止发生压疮。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面部水肿 为俯卧位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转至仰卧位几天后便可消退,无须特殊处理。

    2.皮肤的压迫损伤坏死 较易发生在老年人,各种导线放置不当,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容易造成前胸部及肩部皮肤损伤。此外,躁动也会引起局部皮肤的擦伤。应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避免躁动。理顺各种导线,特别是监护仪导线,防止局部长期受压。俯卧位时给予合理衬垫,受压部位以软枕支撑,1~2h按摩1次,卧气垫床。

    3.外周神经损伤 主要由于上肢位置摆放不当引起,注意双上肢保持功能位,自然弯曲,双手置于头部两侧,并放于软枕上。

    4.眼部感染 俯卧位时口鼻的引流物会增多,这些分泌物会堆积在眼周围,增加对眼部感染的危险性。应及时清理口、鼻腔的分泌物,可在头部放置一块大尿布垫,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5.气管插管脱出 俯卧位时容易脱出患者的气管插管。应注意妥善固定插管,翻身时专人看护,准确测量气管插管至门齿的距离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健康教育】

    1.患者出院前应指导患者正确的缩唇呼吸方法,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收腹、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2次,每次10~20min,或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自行练习。该种方法可以改善肺活量,提高呼吸肌功能。

    2.指导患者及家属可以在家进行俯卧位练习,时间根据各人差异自行掌握。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防止受凉、感冒。

    4.加强饮食营养、运动锻炼,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5.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血气及呼吸功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