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共16篇)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共16篇)

第1篇: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社会实践的对象也比较窄,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社会实践报告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篇二: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

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 一个

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第10篇:社会实践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骨干,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省委借鉴安徽省干部教育在线平台,与省委组织部共同建设了安徽省大学生骨干网络培训平台,为进一步响应团省委号召,为积极参与淮南市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在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的帮助下,我到泉山十字路口进行了社会实践,做起了志愿者,并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当代大学生出去找工作许多单位称之缺乏社会实践,为此特开展一次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的活动,给大学生们创造一个亲身体验做一名交警为人民服务,感受交警的辛苦和无私贡献,提高大学生的奉献互助精神,同时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也增加大家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为建设一个和谐淮南奉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

二、实践时间

2013年11月15日下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