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规划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规划

    12.6 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规划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地震造成的地面、城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破坏而导致的其他连锁性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泥石流、滑坡、海啸及瘟疫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各种工程设施大量增加,形式也越来越复杂,财富向城市日益高度集中,城市的易损性越来越高。城市中存在大量重大危险源,这导致火灾、爆炸、毒气扩散等事故频发,在遭受地震的影响时,相应的地震次生灾害发生的危险将更加严峻。历史震害经验也表明,地震次生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有时要远大于地震本身。

    与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不同的是,地震次生灾害是由地震触发并由人为或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可以采取适当的抗震减灾措施来降低其危险程度。此外,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其灾害源所在的位置,如果有合适的媒介和环境,这一灾害会蔓延到更广阔的区域。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见图12-6。

    12.6.1 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源

    地震次生灾害源的确定与分布是进行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规划的基础,针对城市的不同情况确定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源,并确定其在城市中的分布。

    在进行抗震防灾规划时,应按照次生灾害危险源的种类和分布,根据地震次生灾害的潜在影响,分类分级提出需要保障抗震安全的重要区域和次生灾害源点。

    1.次生火灾灾害源

    历史上的城市震害经验表明,几乎所有的城市地震都会伴随火灾的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的9.0级地震使整个震区成为一片火海。次生火灾是次生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损失也最为严重的,因此也是防御的重点。对于城市来说,次生火灾灾害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城市抗震薄弱区

    成片存在尚未改造的老旧民房、木结构房屋一般分布在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这些区域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大,房屋老旧或抗震性能差,城区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道路狭窄,防地震次生灾害能力差,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一般较其他城区严重,震后抢险救灾也较为困难。

    2)生活用燃气泄露区

    石油液化气、煤气都是经高压后的易燃易爆气体,地震时可能损坏建筑物内的煤气管道、阀门或炉灶,或使供气系统破坏后煤气或石油液化气喷出充满封闭空间而遇火花发生爆炸。

    img602

    

    图12-6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流程示意

    3)存放大量易燃物的液化气(天然气)供配站

    地震会造成汽化气(天然气)供配站储存设备或管道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火灾。

    4)储量规模大、分布集中的油库

    油库大量储存的重油、柴油、汽油等易燃物品是地震次生火灾的重大隐患,因此油库是潜在的主要次生火灾源。

    5)遍布主要交通要道的商用加油(气)站

    随着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加油(气)站也越来越多。加油站内的储油设备因地震可能造成破坏,致使汽油、柴油外溢,遇到明火会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6)高层建筑

    由于高层建筑楼层多,功能复杂,设备繁多,可燃物多,易构成较大的地震次生火灾危险。特别是这些高层建筑难以像一般建筑那样从外部方便灭火,给扑救火灾和疏散、抢救受灾人员带来很大困难。一旦地震发生,其结构有可能遭到破坏,如果内部的易燃物品引燃,很容易形成难以扑救的火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7)人员集中、商品和物品易燃物较多的商场、娱乐场所

    商场、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由于其人员密集、疏散困难、存在大量易燃物品、用电设备多、消防设施不完备的特点,成为火灾多发地。

    8)生产和储存易燃物资的工厂企业

    化工、石油等易燃、易爆企业是工矿企业防范的重点,发生次生火灾的可能性很大。其他印染、服装、造纸、印刷、竹木、制鞋业、家具等企业也容易发生地震次生火灾,在规划中应引起重视。

    9)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

    城市中存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仓库,也是地震次生火灾产生的根源,应引起重视。

    10)防火设施不完备的众多寺庙和文化遗产

    我国许多城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寺庙和文化遗产大都是木制结构,历经千百年,不乏年久失修的建筑。地震发生时,这些木制结构的老旧建筑发生次生火灾的危险性很大。

    2.次生水灾灾害源

    地震次生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与次生火灾相比,次生水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1)流经城市的江河堤坝、水闸等设施

    流经城市的江河堤坝、水闸等设施遭受地震作用而破坏,从而导致江水、河水外溢,造成地震次生水灾,是城市的地震次生水灾源。

    2)河流上游水库大坝

    河流上游的水库大坝遭受地震破坏后使水库失去蓄水能力,造成城市次生水灾。

    3)城市中的大型湖泊

    存在于城市中的大型湖泊以及周围存在滑坡、泥石流产生条件的山区湖泊,对城市可能产生洪水威胁,是城市的地震次生水灾源。

    4)海岸设施

    沿海地区易产生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海水内浸等灾害,对沿海地区尤其港口设施具有相当大的威胁,规划时应重视地震时海水水面可能发生的变动对海岸设施的次生水灾影响。

    3.次生毒气扩散和放射性污染灾害源

    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指强烈的地震作用破坏了盛有较强的放射性源的装置,使放射性源直接暴露于空间,而对周围的居民产生放射性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生产和存放毒气的单位

    毒气危险源主要指氯气、氰化氢、氨气、二硫化碳等化工原料或中间产品。主要贮存的地点是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医院和医药采购供应站等单位。

    2)存在和使用放射性污染源的单位

    城市中存在放射性污染源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医院和特殊的工厂、大学,还包括一些轻工企业、物探部门、印染公司、感光企业及光学公司等。

    4.其他次生灾害源

    1)爆炸灾害源

    地震次生爆炸灾害源主要包括液化石油气储气站、大型油库、大型的煤气储库、商用加油站、化工企业及危险品库、居民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罐、民用爆炸品、军工厂及采矿单位等。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源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源主要分布在城市或城市周围的山地、丘陵、河谷等地带。

    3)海啸灾害源

    对于位于滨海区的城市来说,地震海啸是不容忽视的灾害。地震海啸一般是由于在海域发生大地震时因海底隆起和下沉所引发的海浪,这种海浪的高度可达几十米,波长往往有几十到上百公里,速度非常快,进而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袭击海岸而引起的,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例如: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附近海域的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地震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3个条件,即深海、大地震和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海啸的浪高是海啸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地震海啸多发生在海沟、孤岛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

    12.6.2 抗震性能评价

    1.划定高危险区

    次生火灾的抗震性能评价,主要是划定高危险区。高危险区的划定一般与结构物的破坏、易燃物的存在与可燃性、人口与建筑密度、引发火灾的偶然性因素等直接相关,通常可在现场调查和分析历史震害资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划定。对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在进行火灾蔓延定量分析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时,可在城区建筑、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发生次生火灾的高危险区。

    2.加强重要设施

    应提出城市中需要加强抗震安全的重要水利设施或海岸设施。

    3.加强重要源点

    对于爆炸、毒气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泥石流、滑坡等其他次生灾害,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安排专题抗震防灾研究,进行灾害影响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加强抗震安全的重要源点。

    12.6.3 防止次生灾害对策和措施

    1.防止次生火灾对策与措施

    (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对消防的要求,做好消防规划,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搬迁不适宜在居住区的工厂、仓库和物资。建议应集中设置独立的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其选址应是远离城市、交通方便的独立安全地带。

    (2)结合旧城区改造规划,使城市建筑逐步向不燃化和难燃化发展;逐步迁出部分老城区人口,改造城区老旧民房区;采取开辟防火间距,打通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池,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级等措施,以改善消防条件。

    (3)强化消防系统建设,加强消防中心现代化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增设消防站和消防网点,尽快完善全市的消防体系。

    (4)提高城市建筑耐火等级,按规定形成防火带,打通某些城市区的消防通道。

    (5)在市政建设方面,应按规划实现消防供水能力、消防通道的建设以及避难场所的建设,制定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商场等的防火要求。

    (6)加强地震火灾发生时的临场指挥安排,对急救、疏散、避难、处理、修复都应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决策。

    (7)建立、完善油库的防火制度和具体措施。应在罐体周围砌成防护堤;在罐体上方设消防泡沫管道,管道与设有双电源的消防泵连接;消防系统应对各油库有专门的灭火方案和措施。

    (8)建立完善对液化气储罐站和加油站的防火制度和具体措施。

    (9)提高民众防火意识,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防止次生水灾对策与措施

    (1)合理选择水利工程建设的场地。

    (2)水利设施应按规定设防。

    (3)做好防洪规划,提高防洪标准,制定防御措施。

    (4)治理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地段。

    (5)在抗震防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中,应对地震次生水灾的预防和应急做出具体要求。

    3.防止次生毒气泄漏与爆炸的对策

    (1)对于化工、石化等企业和储存仓库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地震发生时产生毒气泄漏和引起爆炸事故。

    (2)加强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储存装置、管道的工程鉴定和加固工作,防止由于工程上的原因造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3)认真做好油库、液化气储罐站、加油站等的消防规定,制定火灾、爆炸的有关防御方案。

    (4)加强民用爆炸品的管理,严格规章制度,防止地震时发生储存民用爆炸品库房的倒塌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4.地震次生海啸的防御对策

    (1)进行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及研究。

    (2)建筑防浪堤、防潮壁,营造防潮林。

    (3)按防海啸要求,进行城市规划与改造沿海危险区的城市和港口建设。对海啸灾害危险线以下的地区,一般不应建设、规划为公园、林区等绿化地带;房屋的排列应垂直于海岸线方向或沿波传播的方向;房屋要采用坚固的混凝土结构,底层是休闲空间或车库。

    (4)建立地震海啸预报、报警系统。

    (5)进行港口水工建筑物的设防与加固,港口是国家的交通枢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港口应保证受啸不摧,海啸后应能立即恢复工作。

    (6)建立避难场所,落实疏散方案。

    5.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御对策

    (1)合理进行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避开危险地段。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这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3)对重要工程(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城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具有危险的滑坡和泥石流进行工程治理,如修建引水渠、挡土墙和护坡、导流堤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