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一、发展沿革

    内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中文系在写作课教学中专门开了新闻消息、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教学,之后又把这三门课独立出来成为全系的选修课;20世纪90年代又在全校开设了新闻知识、新闻写作等新闻学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之后这些课程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2000年8月,内江师范学院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之后,新闻学概论、新闻采写、新闻编评成为全校的通识选修课。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内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独立招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6年,通过四川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又开办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并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以来,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有关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内江市委宣传部与内江师范学院联合,推动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共建。2014年10月,内江师范学院研究决定,撤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范长江新闻学院。2014年12月16日,在16位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文化界代表、学校师生的见证下,举行了范长江新闻学院的揭牌仪式。

    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结合自身独特资源和文化大发展形势下媒体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范长江精神为内核的“渗透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宣传、文化、教育部门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管理、教学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新闻人才。

    范长江新闻学院下设范长江研究所,2014年10月之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从2000年至今的历任领导成员名单如下:

    2000年8月—2002年10月

    主任:曾良 书记:张建华

    副主任:戴前伦、廖安厚、胡智辉

    2002年10月—2005年1月

    主任:张建华 书记:戴前伦

    副主任:廖安厚、胡智辉、张雪琴

    2005年1月—2005年6月

    主任:徐祝林 书记:戴前伦

    副主任:廖安厚、胡智辉、张雪琴

    2005年7月—2008年6月

    主任:徐祝林 书记:戴前伦

    副主任:胡智辉、邓国军、王彤

    2008年6月—2011年6月

    院长:徐祝林 书记:戴前伦

    副院长:邓国军、翁礼明、魏伟

    2011年6月—2014年10月

    院长:邓国军 书记:翁礼明

    副院长:刘云生、高佳 副书记:王英

    2014年10月撤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范长江新闻学院。

    院长:邓国军 书记:翁礼明

    副院长:刘云生、高佳 副书记:王英

    二、教学情况与教学改革

    范长江新闻学院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四川省的特色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以培养范长江精神为内核的“渗透式”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理念上注重范长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体系上注重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交融互渗,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

    (一)教学研究与业界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做”统一

    2012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内江广播电视台真诚合作,开办了一档全新的由专业学生自制的电视栏目《青春飞扬》,它也成为广电学子节目制作实践中的特色课。《青春飞扬》由“大学校园、青春话题、娱乐偶像、青春达人”等单元构成,其制作成员包含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从策划、采访、编辑、播音到后期制作,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体现了“借实训出产品”“借平台出人才”的教学特色,强化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统一,加强了教学研究与业界的深度融合。

    (二)以范长江研究所为核心,构建师生实训工作室

    范长江新闻学院下设范长江研究所,专业教师均为范长江研究所的核心成员,既有研究范长江生平、范长江思想的,也有研究范长江新闻文体和范长江新闻奖作品的。当下正在完成的是大型专题节目《口述范长江》,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此活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宗旨,构建师生实训工作室,以节目制作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结合。此外学院与广播电视局开展了长期教学科研合作。广播电视台的资深记者、编辑到学校参与新闻摄像、专题节目制作等课程教学,学校专业教师到电视台专栏节目担当评委。实训工作室也是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关的竞赛活动的场所。如参加校级、省级、全国及国际的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下一步,学院将把实训工作室打造为全媒体工作室网站,开启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新平台。

    (三)开展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在课程建设上突出特色,完善专业精品课,构建网络核心课,开设以范长江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介研究为特色的通识课,借助社交媒介平台,开启“辉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新模式,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打造以“范长江精神为特色的实践型教学改革”,真正把转变教师的教法和转变学生的学法落到了实处。

    三、师资队伍与招生、学生就业情况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已由开办之初的4位专业教师发展到现在的14位专业教师,建成一支职称结构较好、学历结构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强调科研与教学互相融合,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校、市、国家级教改项目,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010年该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现有的14名专业教师中,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博士4名,硕士6名,本科1名;50岁以上的教师有4名,40~49岁2名,30~39岁6名,30岁以下2名,逐步显示出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等团队特点。此外,该专业还聘请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的专家及媒体专家做客座教授,还长期聘请内江电视台的3名资深记者担任外聘教师。2014年12月,范长江新闻学院挂牌成立,特聘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等13位范长江新闻奖得奖者为客座教授,使得整个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实践教学能力。

    从2002年招生到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共招生10届,学生近600人,毕业学生440人,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历练,已成长为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从地方媒体到国家媒体的各个单位中的年轻骨干。如2009届的刘晓静现任人民网网络电视部编辑,参与每年的两会报道。2009届的白雪现任江苏卫视编导,从事大型综艺节目《不见不散》《江苏新时空》的制作。2010届的张泷环是四川省博览事务局新闻发布人员,专门负责重大商务会议会展活动的协调与合作工作。2006届的贾宜超现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国家和地方高级干部的专题采访工作,参与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直播、奥运火炬传递直播等大型直播报道并多次获奖。刁寻在考上中国传播大学研究生之前曾在广安市广播电视台担任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在路上》《947音乐随心听》节目等。此外不少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事业,2009届的刘文成现是重庆“十月妈妈”公司总裁,2008届的黄中华在北京创办了欧辰文化出版公司等。

    十余年来,广播电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着力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为新闻事业和地方经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内江日报、内江电视台、资阳市城兴城市建设公司、中共岳池县委宣传部、福建省漳浦县公安局、成都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十七冶城建公司中天项目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反映该专业毕业学生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工作态度端正、工作作风踏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广播电视专业培养的学生专业功底扎实,职业素养好,近三年共有12位学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名校新闻专业研究生;有20多位毕业生获得各地市州“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有20多位毕业生被提拔为部门负责人。

    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且频频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如2008年7月,徐光建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胡月荣获“2009年度四川省高校校报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曹敏荣获“2009年度四川省高校校报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0年,李咏荣获“金蛙奖国际艺术节青年A组类播音专业金奖”;2011年,陈浩新闻作品《留守儿童》获四川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DV作品二等奖;贾宜超同学荣获2011年“宣传云南头条工程奖”一等奖;2012—2014年,该专业共有34件在校师生合作新闻作品荣获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等。

    四、科研情况

    从专业成立至今,内江师范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坚持站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围绕教学搞科研,运用科研促教学,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共同提高团队教学能力。该专业出版的专著有高卫红教授的《百年文体从头阅》(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肖体仁教授的《诗歌形式美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王祖明教授的《口语发声理论及应用研究》(巴蜀书社,201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语言发声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实用口语发声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翁礼明教授的《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巴蜀书社,2007年)等。在《新闻界》《编辑学刊》《电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光明日报》《当代电视》《中国新闻出版报》《青年记者》《南方电视学刊》《新闻知识》《编辑之友》等全国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近30篇。近3年来,该专业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5项,学院的教改项目有10余项等,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9项,获奖30余次。

    高卫红教授连续三届入选内江师范学院“重点人才工程”,主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基地项目5个,在《新闻界》《电视研究》《中国图书出版报》《当代电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所创作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奖。2012年担任与内江电视台合作专栏《青春飞扬》节目组的负责人之一。作为教改项目的主持人,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翁礼明教授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内江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学精神与古典诗学相关性研究”主持人,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四川大学优秀博士一等奖,内江市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获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内江市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姚伟民教授从事新闻实践工作近30年,是范长江研究所的所长,曾担任内江电视台台长12年,其主创的新闻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广播一等奖、全国电视金鹰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广播电视政府一等奖等。

    五、获奖情况

    由高卫红教授主持,翁礼明、姚伟民、杜可琦、张蕾参研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2013年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王祖明教授和杨光辉博士参研的“新媒介视域下文学经典与学生生命对话教学研究和实践”获2012年内江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1—2014年师生共同创作,共有34件新闻作品参加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评选并获奖。

    2011年获得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的作品4件:

    二等奖:电视新闻长消息《大学生义务支教六年,爱心帮助两千留守学生》(策划:高卫红;文稿:张蕾;摄像:周明、梁枝文、王宪宇;剪辑:陈浩、徐春霞)。

    二等奖:广播剧《山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策划:张蕾、高卫红、刘心怡;编剧:杨玲、钟淯媛;播音:马然、张莹、张烔彦;监制:王祖明、李修尚、周燕)。

    三等奖: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笑笑故事屋之七色花》(策划:张蕾、高卫红;撰稿:李磊;播音:徐小凤、李曼;监制:王祖明、李修尚、周燕;编导:钟淯媛、刘心怡)。

    广播主持类节目《静夜思》(策划:高卫红、杨光辉;撰稿;杜可琦、高小英;播音:屈阳、魏雨佳)

    2012年获得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的作品11件:

    一等奖4件:电视评论《缘何冰火两重天——从劳务大市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引出的话题》、广播评论《无人书摊:诚信试金石》、广播短剧《钟点工竟然是我妈?》、广播播音《盛世沉梦》。

    二等奖4件:广播短剧《再见,笨笨》、广播短剧《随风逝去的日子》、少儿节目《DO RE MI》、电视公益广告《让爱回家》。

    三等奖3件:广播儿童剧《丑小鸭》、电视主持人节目《冬季流行风》、广播主持人节目《乐在途中》。

    2013年获得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的作品9件:

    一等奖1件:电视评论《“村官”之路有多长?》(与市电视台合作)。

    二等奖5件:电视专题片《让青春飞扬》、广播短剧《再见,笨笨》、广播短剧《随风逝去的日子》、广播儿童剧《丑小鸭》、少儿节目《DO RE MI》。

    三等奖3件:电视公益广告《让爱回家》、电视主持人节目《冬季流行风》、广播主持人节目《乐在途中》。

    2014年获得内江市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的作品8件:

    二等奖4件:电视文学《家乡的湖》(策划、撰稿:姚伟民、王祖明;播音:张鹤炀;摄像:张一凡、芦林轩;制作:高恒、江梦琴、马田奇、徐谌熙);电视新闻长消息《大凉山飞来的雏鹰,大学圆了他的音乐梦》(策划:高卫红、姚伟民;文稿:刘丹、张蕾、高军梅;摄像:邓杰、李德恒、王秋培、胡倩;监制:徐春霞;编辑:孙勤杰;配音:宋黎桓);电视新闻访谈《我们去那儿》(主持:许亚琴;嘉宾:黄舒仪、王玉月、刘宇晨;指导老师:刘心怡);广播剧节目《指尖上的光芒》(主创人员:陈珏宏、许浩然、肖莹、廖俊、魏嘉辉、张思远、高远、师晓鑫、钟淯媛)。

    三等奖作品4件:电视综艺节目《小四代》(导演:张佳东;拍摄:蒋潇潇;主持:尹东;演员:张佳东、陆飞娥、赵纯、袁凤婷;指导老师:高卫红、任思洁);广播播音节目《长城说》(播音:王帅龙;制作:郭子健;监制:王祖明、刘心怡);电视主持节目《淘宝购物秀》(制片人:姚伟民;主持人:芦林轩;策划:张一凡;编导:高恒、李瑞峰、张鹤炀、徐依涵、李欣蕾);广播少儿节目《柠檬故事屋》(编稿:裴亮;播音:徐凡、赵纯、裴亮、赵梦真、张然;后期制作:赵梦真、张然;指导老师:刘心怡、任思洁)。

    六、今后发展方向

    范长江新闻学院成立后,通过整合校地资源,构建了以范长江精神为内核的“渗透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当今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媒体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并制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新的教学大纲,全面提升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在教学中,把“学习范长江精神,争做范长江式记者”的理念运用在“采、写、编、评”的每一个具体新闻实践中,倡导“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打造实训工作室,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思考、操作、实践和体会,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采写编评及摄制”全制作过程,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新闻战线上的多面手,成为适应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全校开设范长江新闻研究、受众研究、广播电视专题制作、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网络传播、电子排版、电视文化研究等选修课,举办各种新闻传播专题学术讲座。同时通过与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立足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全媒体传播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校倡导的“做中学”教育理念下更好地掌握全媒体时代所需的各种技能和理念,提高本专业以及学校的知名度。

    进一步强化学界与业界的融合,除与地方媒体的深度合作外,将建立地方新闻宣传干部培训基地,对地方新闻采编人员、宣传干部、新闻发言人等进行系统培训;地方党委宣传部也要整合新闻宣传资源,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平台,并组织“名优记者进校园”;双方还将开展“长江大课堂讲堂”“范长江式新闻人才、新闻作品”评选活动及范长江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高卫红 撰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