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国民族器乐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民族器乐

    

    中国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叫国乐。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创造了多种乐器。到了周代,弹弦乐器琴和瑟都出现了,吹管乐器有箫、笙等,打击乐器也日趋完备。这些乐器依制作材料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秦汉有鼓吹乐,魏晋有清商乐,隋唐有琵琶乐,宋代有细乐、清乐,元明有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国乐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有着丰富多彩的演奏形式和各类器乐曲,深受世人喜爱。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按照演奏形式来分,民族器乐可分为独奏与合奏。

    独奏乐

    各种乐器的独奏,是中国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奏乐早在先秦时代就有高度发展,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古琴家钟仪、师曹、师旷、师涓等,还产生了伯牙演奏的“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海”的琴曲《高山》、《流水》以及与之相关的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独奏乐中唢呐独奏、笛子独奏、琵琶独奏、古筝独奏、古琴独奏、二胡独奏别有特色。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经典的独奏曲目。

    合奏乐

    按乐器编制一般可分为丝竹合奏乐、吹打合奏乐、重奏乐与大型管弦乐合奏乐等。

    丝竹合奏乐

    “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丝竹合奏乐是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配合其他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丝竹乐大多风格明亮柔和、细腻婉转,适宜表达欢快喜悦的情绪,代表性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丝”主要有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竹”主要有笛、箫、笙等。江南丝竹清新流畅,优雅华丽,反映出细致含蓄的江南风格,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乐曲有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大名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广东音乐,是一种丝竹音乐,起初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西广府方言区,后来流向全国。广东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洞箫、笛子、琵琶、三弦、低胡等。广东音乐轻快活泼、缠绵优美,深受人们喜爱,被称为“透明的音乐”。乐曲多达300首以上,代表乐曲有《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等。《雨打芭蕉》形象地描绘了富于诗意的雨打芭蕉景象,旋律明快而流畅,充满快乐与喜悦,具有浓郁的岭南情调。

    吹打合奏乐

    “吹”指吹管乐,“打”指打击乐。吹打合奏乐是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常见的有西安鼓乐、江苏十番锣鼓、广东笛套大锣鼓、浙东锣鼓等。吹打乐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起源于骑兵的军乐,称为“鼓角横吹”,后来用在宫廷乐舞、仪式、宴会中,民间则多用于婚丧嫁娶、节日庙会等热闹场合。明清以来,吹打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戏曲音乐中,开场闹台、武打伴奏,烘托出庄严、威武、宏大的气氛。吹打乐风格粗犷刚健,善于表现热情兴奋和激烈强健的情绪。吹管乐的响亮清澈和打击乐的立体感、节奏感相结合,形成了吹打乐独具一格的特点。代表曲目有《万年欢》、《将军得胜令》、《舟山锣鼓》等。

    重奏乐

    它又称室内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结合在一起的乐曲,每一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乐是在借鉴西洋重奏乐的组织技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器乐的特有性能,实现多个声部的巧妙配合,大大提升了民族器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代表性曲目有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管子、笛、筝、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等。《春天来了》素材来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运用各种作曲手法和演奏技巧丰富发展了原乐曲,乐调欢快、活泼,再现了姹紫嫣红、莺飞草长的暖春景象,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大型管弦乐合奏

    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由吹、打、弹、拉四类民族乐器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一般由三四十人组成的大型乐队配合完备的高、中、低音乐器演奏,主要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极具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初,北京、上海已经出现大型管弦乐合奏的雏形。通过不断地探索改革,今天的大型管弦乐合奏发展越来越成熟,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作品。如大型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意境深远,旋律古朴、典雅,时而幽静,时而热烈,表现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