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拉斐尔前派与英国文学关联性

金劢狼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拉斐尔前派与英国文学关联性

从16世纪至17世纪,以弥尔顿诗歌和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的英国文学,把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也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潮在英国的确立,并且奠定了英国文学在英国文艺中“领头羊”的地位。文学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传奇人物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仅脍炙人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艺术创作。从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吸收养分,并且把这养分运用到绘画中,赋予绘画作品以浓郁的文学气息,是19世纪英国绘画艺术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特别喜欢从英国的传奇故事、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但丁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有浪漫主义诗篇等文学题材中找寻创作的素材和创作的灵感,他们特别喜欢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表现尖锐矛盾冲突的、悲剧性的文学作品和悲剧性的人物故事作为他们绘画创作的素材,通过对悲剧性人物故事的再现,增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一、从以《圣经》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素材

《圣经》是西方基督教的经典作品之一,圣经故事既有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又有短篇小说、诗歌、杂文,还有演讲、书信,以及布道等众多内容。圣经故事语言明快,极富感染力,它的体裁众多,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象征到隐喻,从夸张到讽刺,以及双关等,不胜枚举。我们在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时,时常会发现它们在很多方面或多或少,或隐或显,都不同程度地与基督教的《圣经》的故事有联系。例如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而他的大部分作品从选材上来看,均取材于《圣经》故事,其中有《基督的降生》、《力士参孙》、《失乐园》以及《复乐园》,等等。英国的其他作家,如拜伦的《该隐》、柯尔立奇的《该隐的流徙》等作品均取自于《创世纪》。这些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文学作品为“拉斐尔前派”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创作素材和绘画创作灵感。亨特曾经创作了一幅具有深刻宗教寓意的作品,命名为《世界之光》。这幅作品被著名的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称赞为“最崇高的宗教艺术作品之一”[1]。在这幅作品的画面上,左边是一扇紧闭着的大门,大门上锈迹斑斑,大门的四周都被一些藤蔓和丛生的野草缠绕着。这扇锈迹斑斑的大门象征着人类彼此之间深深的隔阂的心灵之门。在这个黎明前的最幽暗的夜里,耶稣手里举着一支点燃了的蜡烛来到了这荒芜的大门前,他举起手试图叩开这扇大门,去履行他的神圣的职责,开启那一扇人类内心深处的、紧闭着的心灵之门。在这宁静的夜晚,耶稣身上穿着的长衫显得格外的纯洁和高贵。他头上那个神秘的、耀眼的光晕和他手中高举着的、明亮而又温馨的烛光似乎是在为世人点亮那支拯救黑暗中的灵魂的希望之灯。整幅画面沉浸在一片安宁而深沉的气氛之中,在这个神秘的氛围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孤寂和惆怅,整幅作品深刻地表现出画家内心深处失望与希望交织并存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米莱斯也曾画过一幅著名的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命名为《鸽子返回方舟》。这幅作品以《圣经》故事里的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为创作题材,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却具有强烈的当代感。这幅画的内容十分单,主题也非常明确,画家刻画了鸽子在返回方舟后被深感欣慰的两个美丽的少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的一个感人的情景。画面中,鸽子身上清晰可见的、凌乱的羽毛掉落在了两个女孩的身上,这个细微的情节揭示出鸽子经历过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而女孩从鸽子嘴里取出的橄榄枝象征着劫难之后的希望与重生。米莱斯在这幅作品刻画和渲染出一种清教徒式的非常坦然和淡然的氛围,而在两个美丽的女孩身上则弥漫着一种感恩似的喜悦,但是这种喜悦似乎来得有些沉重,让人深深地品味出生命的艰辛历程和光明的来之不易。米莱斯的《鸽子返回方舟》不仅表现了米莱斯对人类命运深刻地反思,同时也反映出米莱斯内心深处一种宿命式的、伤感的情绪。综上所述,“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色彩富于装饰性,在构图上能处理复杂的生活场面,画面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寓意和淡淡的悲剧气氛,“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作品完美地再现了对文学作品的视觉诠释。

二、从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素材

希腊神话在英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希腊神话在英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一时间,英国的作家、诗人和画家纷纷以希腊神话故事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享誉世界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以希腊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英国的著名诗人弥耳顿创作了诗歌《科马斯》,虽然整首诗的篇幅并不长,但是这首诗中却提到了30多个希腊神话的人物。在这些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拉斐尔前派”画家们喜欢从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常常把希腊神话中的丘比特、维纳斯和美杜莎等作为描绘的对象,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行再次诠释。如伯恩•琼斯的《丘比特与普绪客》,维纳斯因妒忌普绪客的美貌,派丘比特加害普绪客,而丘比特却爱上了普绪客,这幅作品描绘了丘比特第一次见到普绪客的情景,温柔娴静的普绪客卧于大理石浴池边,睡姿优美,背景中的玫瑰增加了画面的抒情意味。亚瑟•休斯的画作《美杜莎的头》,其创作题材同样来源于希腊神话。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三姐妹之一,居住在遥远的西方,是海神福耳库斯的女儿,任何人直接看到美杜莎都会变成石头。这幅作品描绘了宙斯和珀耳修斯通过水井的反射向埃塞尔比亚公主展示美杜莎的头的情景。罗塞蒂的画作《维纳斯》中描绘了一手拿苹果一手拿金箭的女性形象,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爱的女神维纳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创作的绘画,画面上往往有戏剧性的情节或文学的叙事性,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但也往往流露出不自然的做作成分。

三、从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素材

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可以说它体现的是欧洲封建时代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骑士文学通常采用传奇的体裁,即幻想小说和非现实的叙事诗,常常以忠君、行侠和护教作为创作的内容,以英雄与美人、恋爱与冒险作为创作的题材,还喜欢采用自由、浪漫和即兴的创作方式来完成创作。“拉斐尔前派”画家们尤其喜欢从英国骑士文学作品中找寻绘画创作的灵感,代表性的作品有亨特的《夏洛特》,它主要取材于19世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长诗《国王之歌》。这首长诗描述的是英国中世纪的一位君主亚瑟王的一段传奇故事。诗中,美丽的少女夏洛特不惜生命,为爱义无反顾,她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美丽少女奥菲莉娅一样成为“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热衷描绘和歌咏的对象。据说,亨特经过10年漫长的努力才完成《夏洛特》的创作。作品描绘了夏洛特试图走到窗前看蓝斯洛时被众多的丝线缠绕的情景,夏洛特不甘心被束缚而奋力挣扎,犹如站在烈焰上跳舞。亨特的这幅作品生动地表现了美丽的少女夏洛特对爱情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画面的色彩非常鲜艳,具有强烈动感的人物造型突出地表现了夏洛特为了爱情而勇敢抗争的精神,整幅画面营造出非常浓郁的悲剧氛围。伯恩•琼斯的《仁慈的骑士》的题材来源于一个发生于11世纪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宽容地原谅了他的敌人。画面描述约翰正接受基督的吻,表明他的行为感动了神明。此外,还有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的画作《伊莲》,取材于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歌《国王之歌》中的第八章《朗斯洛与伊莲》。佩尔斯国王的女儿伊莲与前来探访的亚瑟王的骑士朗斯洛相识。伊莲要求朗斯洛让她随行,侍奉左右,遭到拒绝,因为朗斯洛已有钟情之人。伊莲的家人都劝她放弃对朗斯洛的痴情,但伊莲决定自杀以表明心迹。伊莲的故事也是“拉斐尔前派”画家喜欢的题材。“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以英国的骑士文学为素材创作的绘画,都带有抑郁的情调与装饰性的风格,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秘情绪。

四、从诗歌中寻找创作素材

“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受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对艺术美的大力推崇的影响,特别喜欢追求绘画的形式美,也特别喜欢从英国的诗歌中寻找创作素材,他们中的一些人,例如罗塞蒂、亨特等,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他们把诗与画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他们的绘画作品画面色彩鲜明,画中的意境优美,如音乐的旋律一般,既和谐又动人,他们的绘画作品是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丰子恺先生把“拉斐尔前派”的领袖罗塞蒂和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同时具有诗人和画家的身份[3]。罗塞蒂的画,注重细节,强调色、光和影共同营造出来的神秘朦胧的感官美,他的作品意境优美,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而且富于象征主义的色彩。例如,美丽少女贝娅塔•贝娅特丽丝是但丁的诗篇《新生》中的女主人公,罗赛蒂借助但丁诗歌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来创作绘画作品《贝娅塔•贝娅特丽丝》,罗赛蒂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性隐喻手法,例如红色的鸽子嘴里衔着一朵白色的罂粟花隐喻致命的诱惑,画面的色彩颠倒隐喻生死之间的逆转,贝娅塔静静地闭目仰头端坐,与后面的爱神以及但丁的形象构成一个十字架的水平构图形状,十字架暗喻着生离死别这一时刻的即将到来,画面的最前方放着一个古代的日晷仪,指针指向九时,这暗喻着贝娅塔的死亡时辰罗塞蒂的同类创作还有《但丁之梦》、《白日梦》和《帕尔塞弗涅》等诸多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诗歌中找寻绘画创作的题材。此外,还有米莱斯的画作《爱情的终极》,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乔治•梅芮迪斯的一首诗,讲述一个青年和他的恋人(法国公主)一起出逃,当他们逃到山顶时,青年发现恋人已在途中死亡。“拉斐尔前派”画家们以诗歌为素材创作的绘画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富于象征性,诗情画意,水乳交融,耐人寻味。倘若以历史的视角来看,“拉斐尔前派”的绘画艺术应当归属于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美术的范畴。

由于“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大多数都具有浪漫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勇敢而又大胆地摆脱了已经僵化的学院派美术的束缚,他们借助于英国文学的感染力,通过道德说教致力于文艺“移风易俗”的社会宣传作用,开创了他们心目中所谓的“真实”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拉斐尔前派”的绘画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拉斐尔前派”画家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对英国文学和宗教的感染力的迷恋,加上他们过分的怀旧情绪和感伤情结,使得他们最终没能走上积极的、“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道路上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