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生产管理流程十篇

江之@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产管理流程十篇

生产管理流程

关键词: 流程再造管理;缺陷诊断;企业生产效率

1 流程再造管理理论

流程再造作为以流程管理理念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具体要求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安排,以改善企业的各项关键性指标,比如质量、成本、效率等。但需注意,流程再造管理是要彻底改善企业的运行状况,而非渐进改善或局部改善,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全新的管理体制,以实现企业管理能力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积极推进流程再造管理的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新兴管理革命的推动,即流程再造管理属革命性的变革,且引领着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二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经济均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同时若要应对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而流程再造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三是应用电子化的需要,即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环境正快速进行着体系整合,同时电子化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步扩宽,即逐步从基础产业及制造业扩展到服务行业,但传统的企业管理流程已无法适应此种变化,因此必须推进更具适应性的流程再造管理。由此可见,推进流程再造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此过程必须重视对下列方面的把握:满足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重塑企业文化;再造企业经营理念;制定企业长远目标;再造企业资产及业务结构,如此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 推进流程再造管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2008年年底,国内某选矿药剂企业经股份制改造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企业的组织行为,但企业改制以来,如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也逐步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关注的焦点。为此,企业经探究决定加快推进流程再造管理,即对人事、物资、资金、生产、信息的流程进行再造。本章节就该企业如何推进流程再造管理进行探究,以提升该企业的生产效率。

2.1 缺陷诊断 流程再造管理前期,企业建立起流程再造工作指导组,以组织人员对企业的核心流程开展缺陷诊断,进而掌握企业的管理现状。此次调研活动具体采用“听、看、查”方式展开,即首先组织管理层人员谈话,然后再到基层单位就此次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考查,如此共诊断出9个人力资源流程问题、14个物资流程问题、10个资金流程问题、13个生产工艺流程问题及12个信息流程问题。

2.2 制定流程再造整改方案 经系列调研活动,企业已初步掌握核心流程的管理现状。考虑到此次流程再造整改工作具有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制定好流程再造整改方案,此乃流程再造管理成败的关键。企业管理层经研究讨论,制定出下列流程再造整改方案:2010年6月~2011年底,分三段实施流程再造整改工作,即2010年8月~2011年1月,重新制定出新的工作流程图;2011年1月~2011年3月,开展流程再造配套制度的修订工作;2011年年初~2011年年底,完成企业核心流程的整改工作,如此建立起新的企业核心流程图以及全面实施此流程图。

2.3 实施流程再造管理方案 结合前文可知,此次流程再造管理主要从两方面推进,即重新制定工作流程图、修改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2010年下半年,企业根据流程再造管理的要求,就调研过程发现的管理缺陷进行梳理,即经设计流程、研讨流程、再规范设计流程、再讨论流程、形成流程草稿、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流程图定稿,最终形成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此内部管理流程由8个人力资源流程图、17个物资流程图、12个资金流程图、26个生产工艺流程图及1个信息流程图组成,此外各管理流程均包括各项工作的执行部门及执行过程所遇问题的处理办法等。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实现流程程序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从单一部门执行向全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完成转变。除此以外,待企业新的核心流程形成以后,再下发至各流程的执行部门,同时要求各执行部门对所负责的流程的所有环节予以说明,且必须说明的内容有流程的具体步骤、具体的工作内容、相关部门输入的信息、执行部门向相关部门输出的信息、输入/出过程形成的报表单据。待新的流程说明形成以后,企业再组织编制《管理流程汇编》,并下发至各流程的执行部门。企业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组织各管理层及执行部门分别召开会议,如此对众多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完善,并最终形成91个新的管理制度,且包括22个新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而形成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汇编》。与此同时,就调研过程发现的缺陷,企业遵循“边整边改”的原则,即运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管理循环的方法对流程优化工作开展绩效改善;改进流程设计方法及完善管理制度,以创建长效机制。经过整改落实,此次整改率高达95%,且成效显著。

3 流程再造管理的成效

实践证实,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流程再造管理的推进对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

3.1 实现流程的规范及制度的完善:流程再造管理过程,企业绘制了核心流程图,以全面反映企业核心流程的现状,同时对流程与目标绩效流程间的差距进行理性分析,进而确定现有流程的缺陷。与此同时,找出制约流程的关键性因素,如此再改进流程的规范及重新建立流程。待建立起新的流程以后,再重新对配套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以找出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同时采用“废、改、立”方式重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由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此外,企业修改了考核制度及重新制定了配套考核制度,由此实现企业考核制度的完善。

3.2 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增强:流程再造管理过程,企业生产加工环节所消耗的原料明显减少,即2010年年底,25个可比产品的物耗较上年低,且为企业节约了百余万元,同时2011年年底,30个可比产品的物耗较上年低,且为企业节约了两百余万元。除此以外,生产原料的采供环节,三项损耗均较上年实际完成指标及年初计划指标低,同时备件及备品的吨耗较上年低3%。由此可见,流程再造管理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及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意义重大。

3.3 实现生产工艺条件的改善及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2010年~2011年底,企业共完成了对17项核心工艺技术的改造,比如冷冻系统、上料系统、循环水系统等,如此既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原料的消耗量,从而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引进了系列新工艺及新设备。实践表明,此举实现了企业能源消耗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了保障。

总体而言,流程再造管理对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流程再造管理符合时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等.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57-64.

[2]文忠波,钟玉泉.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53-156.

[3]吴玉南,王育柱,张晓钧,等.应用流程再造管理方法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有色矿冶,2012,28(1):51-53.

[4]刘泉广.莱钢物资供应管理流程再造的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38.

生产管理流程篇2

【关键词】生产管理;项目化改革;案例教学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500余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其中浙江省46所,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其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从目前浙江省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关注到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管理岗位群(例如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其实,浙江省内目前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众多的工业企业为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里针对生产管理类的岗位群开设《生产管理》课程并大力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有其中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生产管理》或《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没有给予该课程相应的重视程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例如好的项目化教材难找,传统教材大部分根据本科教材改编而来、教师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生产管理类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生产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

时下,由于各大出版社竞争日趋激励,几乎所有出版社均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从各出版社开发的《生产管理》教材来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或者是沿用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从教材的体例来看,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体例,只是将生产设施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盲目堆砌,章节内容页没有一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缺乏一个主线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有的高职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本科生才能学懂的内容,例如柔性制造系统、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生产等;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早已讲授过,例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

1.2 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高职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而《生产管理》课程又具有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工科专业的部分术语和内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一般会先介绍生产计划的定义和分类,再介绍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做一个课堂练习,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的痛苦,学生听的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虽然相继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但主要集中于仓储和配送方面,而关于生产物流的实验实训室很少,少部分也仅以流水线的模式来建设生产物流实训室,例如让学生在流水线上装配一个机械部件或玩具,其工艺数量少,岗位简单,实训下来,学生变成了装配线上的工人,校内实训室缺乏不断更新的来自企业真实的数据(如销售数据、物料信息等),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觉利用生产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训,难以组织和开展。还有高职院校在生产管理方面实训投资以软件为主,如ERP软件,但是由于市面上真正能应用于制造企业的ERP软件都比较昂贵,能购买此类软件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见。

1.3 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为主,也就是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平时的理论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结果可想而知。

2 对高职《生产管理》课程项目化进行改革的措施

对《生产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本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各行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运输管理员、商贸企业配送管理员、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其中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体具体来说,又包括生产计划员、品质管理员、助理工业工程师(IE专员)、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员等,因此,应该根据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1 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一个典型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课程可以以“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市场决策”――“生产布局”――“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改善”为主线,将相关章节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

“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主要讲述生产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生产的类型和生产管理的演变历史;“生产布局”包括工厂选址和厂区及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生产计划”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等内容;“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生产改善”包括质量管理和工作研究等。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相关工科专业的基础常识和术语,如各种工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可以通过服装企业的生产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产能受到员工裁剪能力和缝制能力的双重影响,其中的瓶颈作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3]。

2)视频、图片教学法。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Flas,把图片、视频材料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汽车百年”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特点,掌握节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学习“动作分析”内容时,可以通过跨栏、斯诺克等体育运动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动作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3)利用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如Flexsim,来模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运用,让学生对生产线的平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4]。

4)工厂参观法。《生产管理》课程可以借鉴校内实训工厂或校外企业,也可以参观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室,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车、钳、铣、刨、磨、线切割、焊接等工艺,对于课程的学有裨益。

5)软件操作实训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ERP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有关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

6)课堂模拟法。对于与工作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动作分析”,可以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项事情,在课堂练习进行动作分析。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刷牙”的动作,以此掌握动素符号的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2.3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操作ERP软件、动作分析模拟、流水线平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3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好的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然后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措施,包括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贵文龙.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09,7:154-155.

生产管理流程篇3

【关键词】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流程;构建研究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计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电,还会阻碍电力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电力计量中心呈现标准化的操作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构件一个安全有序的生产管理流程,促进电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的电力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是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自我探索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注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改善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流程,促进电网的建设和电力的发展。

1.影响电力计量的因素

1.1.电力计量设备

电力计量设备是进行电力计量的主要工具,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电力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用电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电力计量设备比较落后,在计量上不仅不够全面、不够精确,而且还会损耗大量的电能,为了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我们在设备的使用上要更新换代,采用新型的的电量计量设备【1-2】。

1.2.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与校准人员

电力计量的主要工作人员是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和校准人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校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如果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管理,使设备在安装的时候出现差错,或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养护和维修,是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故障,不仅影响了电力计量的准确性,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次校准人人员的工作直接关系着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电力数据比较多而且复杂,校准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繁琐的,在对数据校准的时候应该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数据的核对,如果校准的数据出现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会影响电力计量的精确性和人们的生活用电情况。所以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加强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3.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电网建设逐渐朝着跨省市、跨区域的方向发展,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电力计量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电力工作人员的计量水平,这些差异都会导致电力计量准确性和精确度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计量的设备比较先进,工作人员的技术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操作的时候不仅保证了计量的准确,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但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设备比较落后,在计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计量方法,计量的水平比较低,这些都给电力的计量带来一定的阻碍【3】。

2.构件安全有效的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流程

2.1电力计量集约化管理

2.1.1采用技术先进的电能表

电能表是显示用电量的工具,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用电和社会发展的用电情况,传统的电能表逐渐老化,不能满足时展的大用电量,所以我们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使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电能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国家也应该采取措施淘汰老化的电能表,安装符合国家用电要求的智能化电能表,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1.2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直接关系着用电负荷,由于各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来,为了保证用电负荷的增长和电力的正常运转,一般都选用了大型的电流互感器,虽然保证了供电系统的负荷增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的计量;其次用电量的多少还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比如说夏季的用电量明显多于春季,如果所有的季节都采用同样的电流互感器,那么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就没有了很好的保证,所以我们要根据用电的多少来选择合适的电流互感器。

2.1.3采用合理的计量方式

电力的计量方式受到线路接线情况的影响,每个用户的线路接线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计量的话,必然会造成计量结果有一定的误差。比如说我们在对三相三线的用户进行电力计量时,就要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如果使用三相四线制的电度表进行计量的话,就会造成计量数据的不准确和计量结果的差异,从而影响电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用电。所以我们进行计量检查时要对接线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量接线,从而提高计量的精准度。

2.2.电力管理精细化管理

2.2.1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

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都是比较多的,如果没有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必然会引起计量中心的混乱,所以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比如说严格的分配每一个管理 人员的责任和负责的事项,然后对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管理形式,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使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逐渐完善。

2.2.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电力计量中心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其服务,包括知识的不断完善,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的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学习。尤其是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投入到计量中心使用,如果不进行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很多工作人员都无法操作,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影响了计量的准确性。所以把我们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电力计量中心工作,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构件一个完善的电力计量中心生产管理体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构成,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随着电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的定价和计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想保证电力的正常工作和人们的稳定生活,电力计量一定要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那么电力计量中心的生产管理流程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提出,我国的电网建设越来越普遍,跨省份、跨区域的电网逐渐渗透,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电力计量的方法也不同,为了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志夫.电力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江西电力,2013,37(2):41-43,45.

生产管理流程篇4

关键词:物流;流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两级物流管理现状

在当前CRH3项目生产实施过程中,物流管理划分为物流中心负责的公司级物流业务和生产单位承担的生产物流业务两级物流管理,且上述两级物流管理紧密衔接的重要性逐步突现,尤其在生产需求物料管理方面,两级物流的业务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配送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职能载体分析。由物流中心负责的仓储配送物流与由生产单位负责的生产物流共同构成内部物流管理载体,物流在管理职能上被强行割裂为两个阶段,且资源配置交叉重叠、浪费。

(二)业务实施分析。物料库存状态及可用性分析作为生产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且作为生产实施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单元及采购需求计划的触发单元,目前仅处于生产链的配角位置,致使物流被动参与生产活动。同时,生产单位及采购部门均未充分评估其业务推进对仓储配送物流造成的影响,如部分自制小件和外购物料过量压库,增加库容及库存占有资金的压力。

(三)管理模式分析

1、CRH3项目当前车体生产、物流管理。基本实现了按照西门子公司生产组织的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和物流计划管理模式。

2、CRH3项目当前装配生产、物流管理。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相同。在生产计划管理中,分别由两级生产调度人员分别实施SAP系统计划管理及产品实体制造计划管理。潜在的不足:SA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与生产实际不符,导致实际过程未能按订单生产,订单在一定意义上仅用于产生物料需求。在物料计划管理中,由专职发料人员对生产订单发料,其对生产实际进度的掌控情况之间影响到物流对生产的支持、指导。

(四)生产物流人员配置现状。在动车组装配生产线上,配置了专职SAP系统发料人员,其主要职责为依据SAP中下达的生产订单实施对物流中心各仓库的订单发料操作。物料接收人员职责仅为物料配送现场后的交接确认。

存在的问题:一是SAP系统发料人员仅作发料的触发,未作最终发料完成的确认,对于生产需求物料的配送未形成闭环管理;二是物料接收人员仅简单作为物流中心向生产班组物料是否到达信息的确认者和传递者,未发挥生产工序中物流管理的职能。

(五)CRH3项目内部物流优化整合需求分析。综合上述对公司CRH3项目当前内部物流管理现状的多角度分析,本次CRH3项目内部物流管理优化整合主要存在以下需求:

1、生产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实现SAP系统信息流与生产现场实物流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生产物流与仓储物流管理的瓶颈。

2、物流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以仓储管理为载体,统筹生产物料需求管理,触发外购供应管理,实现生产物料需求计划与外购物料供应计划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仓储物流与外购供应物流管理的瓶颈。

二、优化整合方案概述

内部物流车体部分整合在坚持系统化、物流要素集成化原则指导下,通过物流流程再造、业务及物流资源整合,建立了项目制下基于项目总体执行计划,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的物流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进而完成了集供应、仓储、生产物流协同发展的内部“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依托SAP系统实施管理的一流物流平台的搭建。

三、整合的范围及目标

(一)整合的范围。内部物流整合的范围包括从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创建并下达开始的向生产班组实施生产需求物料配送、完工物料入库等环节的部分生产物流管理过程。

(二)整合的目标。通过内部物流整合,物流中心负责的内部物流将全面贯通由采购至生产的全过程。建立执行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实施,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并跟进,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内部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物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生产实施的源头和过程,从而均衡控制生产。

整合后的整体工作接口关系为:物流中心依据项目实施规划制定生产物料库存计划及生产物料库存状态分析,并以此内需触发采购部门采购需求计划;生产单位依据生产物料库存分析制定并下达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并由物流中心执行由此触发的生产物料需求计划。

四、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的目标是要实现内部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而不是系统内部的要素目标优化。

(二)集成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不是原有物流管理职能的简单调整,而是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是“物流支持/指导生产”理念在物流和生产管理上的变革。

五、整合的实施细则

(一)职能调整

1、将生产物流管理执行职能由生产单位整合至物流中心,即库存状态及物料可用性分析、物料需求计划制定及配送等业务全部由物流中心承担。

2、物流中心承担仓储配送物流与部分生产物流的内部物流管理职能,将生产需求、库存状态、采购到货等工作环节全面贯通,保证生产按需、有序开展,库存物料状态稳定。

3、物流中心负责生产单位管线材料、预留发料物料管理。

4、生产单位保留内部周转物流管理职能,即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职能。

(二)机构调整

1、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原对生产订单发料及物料接收物流人员划归物流中心,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直接向生产班组配送并交接物料。生产单位各工段班组长为物流业务执行层(四方称其为承担0.3个单元的材料员职责),负责处理物流配送交接业务。

2、物流中心。优化调整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及内部职能划分,具体如下:调整供应链管理组职能划分,扩充其原单一仓库管理职能,增加仓储物流管理职能。负责物料库存状态、生产需求计划和外购供应计划的统计分析,制定物料仓储管理计划,优化物料仓储结构管理。原信息化技术组职能划出,调整设立物流技术组,其主要职能为:战略规划和技术规划。设置生产物流管理组,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制定、下达所驻生产单位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各仓库配送物料向生产班组的交接业务。

(三)流程再造

1、主工作流程。内部管理流程:变更现有执行的由生产单位按照物料可用性分析下达生产订单后实施SAP系统发料的管理流程,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并组织物料配送。

外部管理流程:物流中心依据项目执行计划、库存物料状态及未来生产物料(包括紧急缺失物料)需求计划物流制定物料库存计划,提交采购部门,并进行计划符合性监管。

2、外部管理工作流程。将采购部门视为外部供应商集合,物流中心通过统计分析生产需求信息、项目执行计划及库存物料状态,制定未来物料库存计划及采购到货需求计划,并将其向采购部门传递,用以指导采购进货,实施项目物流管理。采购部门据此向物流中心反馈未来到货计划及应急处理方案。

3、内部管理工作流程。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依据生产调度人员下达的生产订单在SAP系统中创建物料需求计划。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人员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需求物料配送至生产单位,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与生产班组的交接管理。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负责管线材料管理,并执行《CRH3项目“管线材料”领料制配送管理实施细则》。生产单位发生的向物流中心的逆向物流业务管理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负责,并执行原有作业流程。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业务执行原管理流程。

六、结束语

公司内部物流体系的流程和资源的重组整合,不仅仅是现有物流中心与分厂(车间)生产物流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和指挥调度控制系统及物料采购计划和控制系统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参照引进的西门子管理模式,建立以物流中心为主的统一管理的物料需求及控制系统,重新规范物流及生产战略和计划的制定、执行、监控各部分,使之达到职责界定清晰准确、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合理高效、流程规范有效可行、执行监控高效的要求,打造精益物流管理基础,从而提高公司物流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启兰,刘宏志.生产计划与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3.

生产管理流程篇5

内容摘要:钢铁企业的生产属于大量连续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合理组织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求,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 生产物流 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产管理流程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生产系统;管理优化

0 概述

目前大多数中小型机加企业都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需求增加的环境。企业整体的利润日趋下滑,企业内部各项管理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优化是企业节省资源和控制生产周期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品种小批量型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而且每种产品有一定的生产数量,生产的重复程度中等的生产物流系统。其生产物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料生产的重复度介于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之间,一般是制定生产频率,采用混流生产。

2)以物料需求计划(MRP)实现物料的外部独立需求与内部的相关之间的平衡。以准时制生产(JIT)实现客户个性化特征对生产过程中物料、零部件、成品的拉动需求。

3)因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采用并行工程处理,物料的损耗定额容易准确制定,有利于生产过程整体化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有效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

4)优于生产品种的多样性,对制造过程中物料的供应商有较强的选择要求,以及因过分要求提高生产率而形成的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矛盾,很难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而不能实现制造资源的动态优化整合。

1 中小机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系统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小型机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系统物流管理存在以下一些的问题:

1)生产计划安排混乱,生产效率低。由于有些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管理经验较缺乏,生产业务流程不能持续改进。生产计划虽有专门的计划人员负责,但因技术落后和无相应的生产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及时传递生产过程中物流动态信息,或者物流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滞后,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生产计划提供物流信息保障。

2)库存管理效率低、出错率高、管理成本高。有不少企业库存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库房物料和产品入库出库均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操作,重复性劳动多,并易出差错,且不易实现库房物料和产品数据的动态管理,不能科学地按时、按质、按量组织生产物料供应,不能以最小的物资储备来满足最佳生产物料供应状态。

3)部门之间物流信息不能共享、沟通不够。有不少的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职能划分,物流业务被分割到各个业务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容易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原材料等物料供应不足、物流周转不畅,由此造成生产延误、极易出现生产停工、产品生产周期延长、产品交付延期等不良状况。

4)采购成本过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大多数企业采购人员素质偏低,不能随市场环境动态变化而对原材料的采购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易出现供应商不稳定、采购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进展。缺乏稳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供应商。

2 中小机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系统物流管理优化

针对中小机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系统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思路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优化:

1)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物流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计划主要包括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供应商配送计划等。生产计划是其它计划的源头,也是制定其它计划的原始依据、根据产品的主生产计划(MPS)和相应产品的物料需求清单(BOM)生成该产品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和相对应的采购计划和生产现场物料配送计划。

2)库房管理可以在企业建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导入条形码等新技术。采用条形码技术可以使仓库入出库流程简化。实现条形码技术,采购物料及成品入库、以及原材料出库、成品发货等可确保物料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物料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物流管理人员传递库存物料的最新状态信息。

3)建立了生产物料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要做到及时更新本部门的物流管理信息,使得多品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物流动态信息共享。这样就可以解决由于以往各部门物流信息不能共享和沟通不充分造成物流管理混乱的状况。各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中物流动态信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生产流畅有序地进行,保障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流程篇7

[关键词]探井生产运行 工作流 Ultimus BPM;

中图分类号:T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71-02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胜利油田的勘探业务管理过程比较完善,流程复杂,涉及到多个单位和多个专业,并且各个环节联系紧密。尽管目前在个别环节已有一些管理软件在运行,但是从探井部署到生产运行的业务环节,目前胜利油田还没有一套系统对上述业务阶段提供完整的文档审批和流程监控的功能。因此从实现勘探管理信息化和提高勘探管理水平的角度,需要开发以工作流平台为基础的探井生产管理运行系统,实现勘探过程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文档资料的共享。经过全面的技术研究和分析,选定了局信息中心统一引进的Ultimus工作流平台,以此为基础实现井位部署及生产管理各个阶段的业务协同和监控。

2 系统架构设计

依据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从系统平台安全性、稳定性、用户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考虑,系统采用B/S的架构模式,基于.NET框架平台进行开发,利用SQL Server2008关系型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总体架构按照分层架构的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3 实现技术路线

3.1 Ultimus BPM Suite研究

Ultimus BPM Suite 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用来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响应力、降低成本和加快循环的次数。提供了一个协作的、自由编程流程模型建立和开发的环境、灵活的集成和工作流功能、强大的管理工具,并且流程参与者可很容易使用 Web 界面,从而实现最低企业可用持有成本。Ultimus BPM Suite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思想体系如图表2:

3.2 EIK开发接口技术研究

Enterprise Integration Kit (EIK:企业集成工具包),可以通过COM或.NET定制开发一些特殊需求,嵌入到Ultimus BPM服务平台中。包括流程任务调用、任务状态、自定义客户端置等接口。通过对上述接口的二次开发实现了自定义组织结构图、自定义用户界面、业务模块与流程调用等功能。

EIK中由两大部分构成:Ultimus.WFServer和Ultimus.OC,如图表3所示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思路

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组织上,重点对油田勘探业务流程的现状和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应用Rose分析建模;在软件的设计上,在遵循软件开发设计规范的前期下,力求做到用户使用简单、便捷。

由于探井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勘探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但在业务上又相对独立,涉及到的用户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勘探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体框架,在整体架构、用户体系、界面风格等方面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但在功能模块上又要与整个决策系统进行分离,使之既依附于决策系统,又能够独立运行。

4.2 生产管理流程开发

经过充分的业务调研及分析分析实现井位运行管理、钻井过程管理、测井管理、试油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开发。

(1) 井位运行管理流程

对井位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井位测量、钻前工程和工农关系、钻井地质设计、工程设计等。收集钻井讨论决策所需要的有关勘查及设计资料。

(2)钻井管理流程

钻井管理流程包括钻井措施决策管理和完井方案决策管理两部分的内容。钻井措施决策管理针对钻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的讨论决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完井方案管理流程针对完井方案所需要的完井资料,补充设计、完井报告等进行管理。

(3) 测井管理流程

本部分流程包括测井日常侧井任务管理和重点井的测井方案讨论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测井讨论、测井通知单、测井设计、测井监督报告、测井解释报告、数据验收等功能。

(4) 试油管理流程

试油管理流程包括试油方案管理流程和试油措施管理流程两部分内容。

试油方案管理流程包括试油任务通知单、试油设计、地质总结、试油监督报告、数据验收等功能;试油措施管理流程包括试油措施的设计、试油施工总结等等功能。

5 结语

通过对Ultimus底层平台的研究,解决了目前Ultimus工作流平台整合应用过程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探井生产管理运行系统,建立了勘探生产管理部门的初步协同环境,使勘探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得到了完善。在原Ultimus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保证了其长期可用性,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广泛的应用在部署在各种流程系统中,能过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变更。

参考文献:

[1] (美) Martin Kugeler,贝克尔,Michael Rosemann:《业务流程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 王璞, 曹叠峰:《流程再造》,中信出版社 2005年出版.

生产管理流程篇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出发,着力改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本文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创新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突出问题;改进措施

在世界消费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订单数量大幅减少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要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管理,最大限度的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1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所谓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把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通过高质量、低成本且快速及时的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对生产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准时的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尽管现代企业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企业生产管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管理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与否,对于企业生产管理是否科学具有重大关系。从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来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等完善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够分明、配合不够到位甚至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极易导致生产管理不协调、不及时、不到位,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1.2 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3 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 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 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 结束语

总之,生产管理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有效管理,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应当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步入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煜.精准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3)

[2]张世和,黄建华.精准生产管理探讨[J].经济师,2009(10)

[3]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2012(21)

[4]季轩丞.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的介绍与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1(05)

[5]何勇岗.企业生产管理分析与完善[J].中华民居,2012(03)

[6]石大伟.制造业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特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3(25)

【作者简介】

生产管理流程篇9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 电网施工; 实物资产管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 统筹考虑各项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企业资产的健康水平、设备的可利用率以及设备的寿命周期水平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等因素是现代电力企业经营成本与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运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平台、管理方法和内控制度可以防范资产流失,减少运行成本的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电网施工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全面提升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一、电网施工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

电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野外工程施工为主,并且资产数量多、类别多、使用部门多、资产分散。在旧的管理体制下,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价值管理,资产实物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致使资产与设备分类标准并不一致、信息管理系统互不兼容,业务信息传递难以顺畅。一方面,财务部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另一方面,实物管理则由物资公司(生产用资产)、综合服务公司(非生产用资产)、分公司(具体资产使用部门)等多种形式分管负责,由于管理需求和目的不同,存在各分管部门制定的设备范围、分类标准与资产管理存在不一致、管理明细各不相同等现象。在信息化初期,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导致软件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这些信息系统彼此之间数据不兼容,从资产采购到设备投运以及后续运行维护,各分管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流转,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资产卡片与设备信息不一致,统计分析报表失真,对管理决策起不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也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体系,资产管理存在隐患,不能满足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同时,由于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管理侧重于价值管理的现象,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缺乏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理念,实物资产管理不到位,尤其对资产的维修、消耗、调拨、报废、处置等后期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忽视其他低价值资产的管理;重视生产用资产管理,忽视非生产用资产管理;重视在账在用资产,忽视账销案存资产,以及各类低价值电子类办公资产无序购置等现象。缺乏统一、科学、实用的管理手段,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外延式粗放型的管理手段,致使各类别资产在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控制风险。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亟需一套科学规范的全方位、全范畴的实物资产管理系统。

二、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资产不能再以单纯的价值标准进行划分,往往一些低价值的电子信息产品不易管理,强化资产管理手段,扩大资产管理的覆盖范围,是企业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

2.通过树立全新的资产全方位、全范畴、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建设涵盖企业自用全部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共享体系,改变过去各部门分散、独立管理的局面,实现“一站式”管理。由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转变为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使资产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始终保持密切协作、及时沟通,从综合考虑全局性、实用性出发,树立资产管理工作要为全局服务的新理念。

3.加快推进实物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企业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推进先进可行的资产管理平台,建立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资产全方位管理模式,对各项资产的计划申请、合同签订、采购分配、入库、领用、维修、内部租赁、租赁结算、调拨、转让、盘点、报废、处置等各项资产活动进行规范流程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才能达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有效集成,使所反馈的信息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变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资产管理的在线控制。通过建立基于信息联网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公司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控与准确反映,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干预,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同时以快捷方式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产全过程控制,改变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现象,有效解决部门独立管理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寻求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统一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三、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适用性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涵盖资产全过程管理,包括了计划申请、采购分配、合同签订、入库、领用、维修、调拨、报废、处置、转让、盘点、租赁计划、租赁、退租、租赁结算以及资产的配件更换、消材领用、残值回收等的管理流程,实现了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全公司、本部门以及使用人所属范围的各项资产多方位的信息查询和统计,为资产的优化配置及有效使用提供翔实的依据;同时提供了资产使用各阶段的费用管理,可以对某一资产全寿命过程的使用费用进行分类统计;此外,系统提供了透明的辅跟踪资产管理流程,方便了人员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透明化、一站式的管理手段消除了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了各项资产全过程控制、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了对“实物”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改变了原有资产管理只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忽视其他低价值资产管理,重视生产用资产管理,忽视非生产用资产、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现状及各类低价值电子类办公资产无序购置、管理不善等不良习惯。

系统的管理流程设计严格按照各管理部门及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实现,避免了人为干扰因素,有效地防范了各类风险,各个环节全部以计划申请的初始数据进行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同时避免了重复劳动,保障了制度的执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人性化的技术手段,又注重系统的现实性与经济性,在每个环节操作的同时还提供管理流程,使用方法易于理解、操作简单,掌握起来快捷、方便,使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系统专门设计了权限控制的模块,由公司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需要,通过相关审批环节而进行设置调整,满足了各级管理人员的数据要求,同时也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可靠。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企业现有网络平台,结合标准化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了管理范围,涵盖了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公司自用资产。通过梳理、完善和优化各环节相应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收集、分析和运用资产全寿命管理相关基础数据和信息,使资产的增减变动、使用维护每时每刻均处于受控状态,保障了账物相符,实现了实时监控,同时为资产的购置及合理配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实现了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产能的目标。

四、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特点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以资产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系统为手段,从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入手,基于会计与税法等法规制度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建立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资产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对各项资产活动进行流程控制,实现了资产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控与准确反映,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依据。特点如下:1.通过实现“一站式”的管理系统,达到价值管理、实物管理、运行使用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改变原有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规范统一管理。2.通过按照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设计制作统一的管理流程,对资产管理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有效防范风险;所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结合短信平台的通知功能,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并进一步实现无纸化办公。3.通过权限设置,实现不同管理层次对数据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申报、审批、查询、汇总等多种权限,实现资产管理到物、责任到人,全过程管控。4.系统有较完善的安全措施,除使用人员权限设置外,还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各种途径的非法访问,做到安全保密。5.同时要提供数据导出接口,便于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衔接。能随时与企业各项系统进行整合,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资产流程中随时提供流程图,使系统简单易用,使操作、学习同时进行。

总之,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结合电网施工资产管理特点,形成了与资产全寿命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完善的资产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公司资产的精益化控制。

五、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一)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1.台账设置:针对公司层级较多,系统支持各分支机构自定义本机构的台账分配规则,允许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办公用品等创建不同的台账。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情况、人员情况和资产分布情况自定义规则。系统按照规则自动划分资产数据到相应的台账接受管理。

2.实物管理:为了满足对资产实物的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实物采用条码标签管理,并对流程进行透明化的全过程管理。对实物资产所处的生命周期、品质状态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3.规范流程:为了加强日常实物资产的管理,使日常管理流程规范化和信息化,系统规范了以下各项业务流程,包括:计划申请、采购分配、合同签订、入库、领用、维修、调拨、租赁计划、租赁、退租、租赁结算、报废、处置、转让、盘点以及资产的配件更换、消材领用、残值回收等管理流程,实现资产使用过程中全生命周期管理。

4.全面的审批流程控制:审批流程是把原有的与实物资产相关的审批流程信息化。通过该流程可以提高各级人员的信息沟通效率,更及时地响应各种审批工作。流程管理结合公司人员管理,以岗位进行定义,人员变动不影响审批系统的进行。

5.仓储管理:具有对实物资产进出库管理的功能,该作业过程应该基于条码扫描技术与设备。

除此之外,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方面功能:开放的操作窗口,满足全员管理需求;严格的工作检查制度;专业的业务报表功能;详细的历史数据记录;集成条码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增强实物管理的自动化技术手段。

(二)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

实物资产管理具有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等特点,通过成功实施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上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这些特点使公司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控和掌握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各类实物资产的综合情况,以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

通过对需求进行梳理,使系统分别对资产的静态价值管理、审批管理、仓储管理、盘点清查、报废处置进行了综合型的“一站式”管理。系统同时侧重管理资产的“实物”状态以及实物资产的操作,通过以条码应用为突破口,规范实物资产编码和提高实物资产作业过程中的识别速度和准确度,保证了系统信息的一致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

1.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资产实物盘点,以往需要中介机构的帮助才能完成,估计聘请中介机构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且效果不是很理想,无法与实物资产系统的管理效果相比。

2.通过初步分析,使用该资产管理系统之后,资产的使用效率应该能够提高25%左右。

间接效益:由于电网施工企业流动性强,实物资产管理的难度很大,这也就决定了资产管理模式对其他管理的辐射作用,其带来的管理效益可想而知。

六、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实施意义

(一)规范岗位工作,推进依法理财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公司资产管理与内部租赁核算制度,梳理了岗位工作内容,反思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实现了规范管理,有效促进资产管理职能的发挥,确保资产安全。

(二)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流程控制,进一步固化资产管理流程,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杜绝人为干扰因素,突出技术和专业管理,提高资产内部运转效率。

(三)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优化了管理流程,使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加强了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使用,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流程控制、权限控制,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纠错防弊。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进一步加强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涵盖了公司全部自用资产,建立了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使资产信息、业务流程信息实时共享,实现资产全过程控制、全寿命周期管理。

综上所述,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质量,加深了员工对资产的认识,提升了资产管理水平,达到信息共享,实现了资产全过程控制;对于电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和企业效益的全面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小军.也谈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

[2] 何海燕.浅析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广西电业,2008(10).

生产管理流程篇10

关键词:生产物流 精益化管理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31-01

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时,如果我国的企业不能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失去竞争的资格。所以我国的企业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找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生存下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站稳脚步。那么该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呢,该研究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实现生产物流的精益化管理。那么,生产物流应该如何实现精益化管理?下面就分几点来探讨。

1 生产物流的定义

“物流”由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物品的流通”。而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材料和产品库存的需求而从开始到结束一系列的流通和控制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其意义在于运输和流通。其实物流的内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其实物流在不断地时间和发展中,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1.1 节约成本

生产物流是企业成本的主要输出点,所以在生产物流的管理过程中,压低企业的成本输出是首要问题。如果能够精益物流管理,那么企业将会节省大部分成本。成本输出量锐减,无疑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增加利润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利润。而生产物流需要节约成本,那么换位思考一下,节约下来的成本也可以算作一种利润。物流领域近年来被人们称作“第三方利润源”也就是说,在生产物流领域的利润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1.3 加强服务

现在与物流有关的工作,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内勤。内勤人员的工作就是服务保障。在有力的服务保障之中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满意。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生产物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运输和流通了,而一个是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都息息相关的综合性的问题。所以随着生产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实行企业生产物流的精益化管理,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2 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精益化的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现代的思想。如果把精益化的思想放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而把精益化管理与生产物流结合起来,会使整个生产物流体系的运转变得更加迅速,也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既然对生产物流精益化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要实现精益化管理与生产物流相结合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

2.1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先寻找市场需求,然后产品是通过零件订购、沟通零件生产商、零件包装、零件运输、临时仓库接受与储存、零件拉动模式和组装配件一系列流程而最终完成的。而在完成产品之后,生产物流的最终步骤,就是将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这恰好与生产物流的初期步骤相重合,也就是说,生产物流是起于市场而终于市场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物流链。由此可见,如果想已精益化的思想来管理生产物流,就必须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再一步一步进行生产物流过程,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动力。

2.2 改进生产物流流程

目前我国的生产物流流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能把生产物流与精益化管理相结合,那么或许能够改变我国物流的现状。在生产物流中,主要的成本损耗体现在物料的包装、拆卸和移动上。所以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拆卸和移动环节,改进了这些流程,生产物流不仅能够更加精益化,还能节约成本损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另外,在去除生产物流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对生产物流时物料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起来。虽然提高物料质量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不仅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还会树立企业的口碑,这样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客户,所以可以说保证物料质量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

2.3 压低运输成本

生产物流体系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和流通,因为生产物流体系就是由运输支撑的没有运输条件就不能完成整体的生产物流。所以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运输流通环节占用的费用比重也较大。如果在进行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压低生产物流的运输成本,那么也就意味着生产物流的成本也随之减少,从而达到压低企业整体成本的目的。

2.4 提高生产物流中各环节的协调能力

在生产物流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环环相扣的形式构成了生产物流的完整体系。假如有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使物流系统的生产停滞不前,使整个体系变得迟钝或出现失误。所以,调节和优化生产物流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协能力是促进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2.5 加强对生产物流的监管

加强对生产物流体系的监管,不仅要对生产环节进行监管,还要生产物流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管。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生产物流体系存在许多漏洞。首先,就是人才设施配备不完善。许多管理生产物流体系的内勤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这样难免会对物流方面的知识和业务不熟练,企业就要浪费大量时间去培养新人,这样也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浪费;其次,是在进行生产物流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浪费。许多原材料都浪费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包括运输的损坏、生产的损坏和人为的损坏等等。这就需要加强对生产物流采取精益化的管理措施,争取减少原材料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浪费,节约企业的成本。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都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将精益化管理切实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同时也要切实地运用到生产物流中。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既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又是一种新的机遇。所以,在这个高速运转、优胜劣汰的社会之中,只有不断地发展进步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