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十篇

江之@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十篇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

关键词:校园话剧;创作题材;表演效果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26-02

一、前言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演了自己创编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如全国一流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拥有校园剧社。很多大学校园剧社,如北师大的北国剧社、北理工的太阳剧社都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话剧的摇篮是朝气蓬勃、自由开放的高校校园,话剧这种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独特舞台艺术活动初始源于校园艺术文化,在质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充满激情活力的校园青春气息中得以繁盛。

校园话剧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舞台上由学生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学生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校园话剧作为二度创作艺术这种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两个重要组织部分,其一,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是学生自由参与创作的,以校园学生生活为题材;其次创造舞台形象是学生实验性的表演艺术,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创作题材与表演效果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创作题材类型

(一)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

校园话剧剧本创作者基本上是大学生,校园话剧形式包含着各种内容的作品,许多学生社团招募新生后往往要进行创编,一般都有经典剧本作为本社团保留剧目提供给他们,如 《茶馆》、《雷雨》、《浮士德》、《第十二夜》等经典话剧,鉴于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主导人员的偏好不同,剧本在排练过程中往往和原作品会有差异,有的面目全非,经典的作品在演绎过程中不断改编变体,形成学生主观意愿的经典作品,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已成大学生话剧社一种创作的基本手法。

(二)独创思维模式创作实验话剧题材

校园剧本没有成型的剧本,与传统剧本明显的不同,固定的人物十分模糊,有的根本就没有,主题思路不清晰,一个构思就可以进行创编,最初可能只有不成形的想法,情节与细节十分含糊,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一起讨论出大致的发展方向,慢慢推敲成型的。提炼主题、选取素材、剧本构思、表现手法、表演技巧等多方面是在“理论一实践一再提炼一再实践”的话剧排演模式中产生的,大学生话剧理论指导作用并不是通过戏剧理论课和话剧创作专题讲座实现的,而是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编演水平。

(三)“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实现校园小品创作题材

小品脱胎于曲艺,说唱逗捧是这种小品的主要形式。话剧小品是小品的另一种形式,唱的形式不多,以说为主也有逗捧场景。校园小品就借鉴这种模式,但形成来源于主要是学生生活。校园小品短剧指学生自创的反映校园生活或社会热点焦点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学生根据自己对校园和社会各种现象、热点焦点问题的捕捉和思考,创作出剧本初稿。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院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好的剧本在演出后,同学们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评论,进而形成“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形式,在这个空间学生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打破戏剧原有模式,以感性认识为创作主流实现小品创作题材,校园中自创的小品短剧广受学生们的好评。

(四)受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影响派生新奇作品

校园话剧创作也带有一种时代气息.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当代以各种前卫姿态出现的新式话剧题材,如计算机、网络、动漫、太空、穿越、克隆等领域都成为学生创作表现题材。这种题材扩宽了演员的行动表演,将校园话剧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形式在校园文化渲染下派生出具有校园风格的与时代并行的新奇文艺作品。

(五)大学生心理困惑形成校园心理剧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如下:

据调查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为校园心理剧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在校大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提供了窗口,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本的完成都来源于学生们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在校园剧中刻画学生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更能体现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六)高校横向联合的新形势形成融合性话剧

融合性的演出是校园话剧近年来新的发展方向,是各高校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开始的一种交流表演活动,好的话剧在交流过程中开始成为几个高校戏剧组织共同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融合性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独立创作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表演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台湾当代颇具影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是一出既遵循“三一律”又打乱时空编排代表话剧最新走向的剧目。对学习和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讲,知晓“三一律”是从文学知识的角度学习,而参与排演与观赏则是从艺术实践和临场感受的角度去把玩历练。各高校剧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品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这个过程,促进了大学生们敏锐多思的头脑及激情创作表现欲望,大大提高了高校话剧社创作表演中审美能力。

三、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大学生剧社创作涉及经典话剧、实验话剧、新式话剧和校园小品短剧等,从现实生活到跨越时空的幻想;从写学校生活到社会问题剧;从表扬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从展览事件到事件的矛盾冲突;既有描写英模事迹也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创作的知识、创作的技巧、创作的题材向真正的艺术创作层次迈进,其高校剧社在选取题材的同时对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层度的体现,效果好坏褒贬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台性不强

话剧演出是借助于舞台来实现的。大学校园话剧演出的剧本创作各种样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手法及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演员表演剧情往往在题材上比较狭隘,立足点不高,追求形式多样性,不能伸层次思考生活的含义,当代青年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不明显,观众不能从多个角度找到不同层面的共鸣全面透彻的欣赏剧情。

(二)直观性不强

演员的行动是话剧的基础,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段;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对话、独白等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主体的形象感;校园剧社学生思想活跃,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绎往往和剧情有差距,内心的真诚表达不能显现,对创作的人物构思把握不是十分准确,不能从观众的感受充分考虑剧情发展。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对构思有选择性地进行梳理、简化或强调的情景不多,直观性不强。

(三)综合性不强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校园剧社学员从步入表演开始就是效仿剧情及人物表演,简单复制经典、模仿经典,对校园剧作品创作思维能力与个人潜在的艺术力融合不够,表现个人欲望强烈,契合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较少,人物表现单一,单纯表现先锋、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时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体效应不够完善,综合性不够凸显。

(四)对话性不强

戏剧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极简的语言、诙谐的语言。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故事的人物设定、特定时空环节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带有象征和隐喻的叙事则通过旁白现幕间的转换,是戏剧独特的的语言风格。校园剧社中,学生们对经典话剧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里面经典的对话语言不能深入探讨,创作的校园剧本也只是摸索阶段,喜欢“先锋”话剧,并且都是各自为营,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掌握对话技巧、把握语言风格不够全面,对话性不够强。

四、总结

校园话剧的发展要依托话剧艺术本质的发展规律,要重视话剧艺术的理论知识,侧重于对教育改革的促动,加强美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将剧本付诸舞台形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环节,以自己的身体语言为创作工具,同主题产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将话剧内容传达给观众,为校园话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校园话剧在高校中开展艺术活动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题材多样化与自主创编的表演效果为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空间,其创作题材与表演实际效果到底怎样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康.电视表演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饶平山.艺术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彭维熹.试论在高校开展话剧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4]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2

【关键词】校园文学 多元价值 价值实现路径

凡是描写(包括在校学生描写和成人描写)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或与校园直接关联的生活,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均可称为校园文学。校园文学的多元价值是指,校园文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观的文学资源,通过其实践活动对个体主体和杜会主体的发展需要所产生的积极的、有益的多元影响。

校园文学的多元价值分析

校园文学的教育价值。第一,校园文学的心理素质教育价值。通过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会、参观访问等,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科知识,在文学社团活动中予以印证、体验,而且在活动中既吸取和探求了新知,又思索了未知,使原有的知识在活动中活跃起来,进而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学生们必然有许多收获和成功,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整个的学习兴趣。

第二,校园文学的审美教育价值。从审美教育的实质来看,校园文学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体成员对自己的文学素养,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有深刻的了解与正确的评价,进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众多名人的成长史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如、和叶圣陶就是在各自办《湘江评论》、《觉悟社》、《放社》中,一边进行校园文学活动,一边逐步认识社会、发现真理的。

第三,校园文学的创新教育价值。校园文学不管是创作还是编辑,都要有质疑、辨析、论证、取舍,有实践与理论结合,有否定之否定的升华。通过这些能使学生智力锤炼精细深刻,大至主题思想对不对、突出与否,小至这个词与那个词的区别和选用,察微审思,力求用恰当语言表达思想,该修改的就要修改,该退稿的就得退稿,这就要言议成理,思维出众。所以校园文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维、多向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人,而众多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正是这四种创新思维活动的实现过程。

第四,校园文学的交流沟通教育价值。在校园文学活动中,通过创作、采访、演讲比赛、辩论、朗诵会、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构建个体和群体的理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对外界展示自己文学作品的构思,表达对他人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他人对自己文学作品存在不足的看法时,既可起到不断促进其使用规范、科学、标准的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又可起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高尚感情的作用。

校园文学的构建和谐社会价值。校园文学的构建和谐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校园文学作品的构建和谐社会价值。校园文学通常以模式化的爱情书写为主要写作内容,亦即爱情主体尽美尽善、情感内容至真至纯、情感体验刻骨铭心。这种写作内容的模式性,加以写作主体的大众性、写作手段的技术性、写作主题的叛逆性使之具有了大众文学品质。虽然青春校园作家的很多作品,虽然文笔仍比较稚气,人物也不够丰满,情节还不太流畅,细节更不耐推敲,但它从问世以来,一直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在文学园地里蓬勃地生长着,证明着自己的存在价值。①面对现实社会中离婚率居高不下,离异家庭子女亲人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写作或欣赏看上去虽不成熟,但语义情感至纯的校园文学作品,促使青少年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无论对推动社会的现实和谐构建,还是未来和谐构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校园文学社团的构建和谐社会价值。校园文学社团是常见于校园内的文化团体,是校园文学爱好者的摇篮与温床,是一种高尚文明的文学活动形式。因为校园文学社团不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以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而且还起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学社团既是学校作文教学的延伸,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②

校园文学的学术价值。校园文学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校园文化的一翼。这种文学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蕴含着二者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是促进素质教育的体现。虽然,关于校园文学,目前尚无系统专述的理论体系,而我们要创作出校园文学精品,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它。笔者认为,因为高校校园文学不但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而且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③所以无论从校园文学的现实田野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还是从校园文学的实践模式、规范创作的发展势头来看,校园文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应有自己的学科概念体系、研究范畴和实践模式。可见,校园文学对丰富文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校园文学多元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

实现校园文学的多元价值,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同时,由于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实现校园文学的教育价值,均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加强校园文学社团建设和活动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学社团建设和活动组织:

第一,争取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家长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并向学校或社会筹措一定的活动经费,以购买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书籍,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规范完善社团管理与组织。校园文学社要健康持久地发展,应设有自已的社长、主编等领导机构;设有活动室、读书阅览室、档案柜、办公电脑、有关田野调查和采访用工具;本社社员有社员证,有专用信封和文稿纸、书写纸;有社章和编辑部公章;文学社日常事务规范条款等。

第二,向四个方向开放校园文学社团:④向学生开放,就是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向社会生活开放,就是让学生在关注、调查、分折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知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力;向经济生活开放,就是让学生深人工厂、农村、街头、市场,寻找写作“活水”,积累素材,甄别美丑;向各种科技传媒开放,就是让学生经常收听新闻、写作时评,收看影视剧节目,写影视剧评,订阅报刊杂志等,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处处皆语文。

第三,为逐步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校园文学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访问、调查、街面文字清查等,让学生走出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作文竞猜、优秀作文展出,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乐趣……通过各种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四,因为校园文学社团是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的,所以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旨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校园文学社团,才有蓬勃发展所依存的肥沃土壤。

科学正确引导校园文学作品创作。前面已述及,很多校园文学作品文笔仍比较稚气,所以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的多元价值,正确引导校园文学作品创作是很重要的。

第一,作为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学作品创作的教师或专家,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学理论学习,以保证引导过程的科学、正确与全面性;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关心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保证引导方向的准确、有效与针对性。

第二,科学引导校园文学作品创作内容和创作模式向大众化方向改变,以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力。要引导他们从个人感受出发中摆脱出来,开始转向对生存世界、生存环境的关注;要探究人性深处的矛盾,体制深处的矛盾,并逐步走向大众化,向理性的社会现实靠拢,向自身人生价值的意义方面靠拢,使校园文学作品更具有深刻性。

第三,正确引导校园文学作品中使用规范语言。因为受网络等新媒介新型文化的影响,校园作者的创作语言会发生全方位的迁移,“新新人类”式的太个性化和简单化的创作语言逐渐增多。我们必须通过教育者加以引导和训练,使校园文学作品的语言朝着规范、健康和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四,寻求名家指点和作品发表园地。创造条件,寻求名家指点可使创作过程事半功倍;而寻求发表园地,可使优秀校园文学作品尽快见诸社会,以发挥它的价值功能。通过这两条途径,更能增强校园文学作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发挥校园文学教育价值功能。(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注释

①母汉琼:“浅析校园文学的大众文学品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创刊号。

②景文周:“校园文学社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年第7期。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3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事关一个学校思政教育,事关一个学校的内涵发展,事关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往往存在着办学历史短、人文传统基础薄、学生学制短、经费欠缺等客观短板,在此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业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党和国家要求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为抓手,打造立体型思政教育,显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高专院校的不足,提升高职高专的内涵发展水平,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建设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类型分析。

现阶段,以校园文化活动月为代表的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往往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文化活动场次多、文化形式花样多、文化参与学生多,是显性的表现。在看似繁荣的校园文化背后,我们认真分析便会发现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主要表现在以社团文化为代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潜质,实现同类相聚的集聚效应,简称为社团型校园文化;二是以学校意志为主,主要表现在完成上级或学校传统品牌的标准性动作,通过较强组织纪律性约束和评先选优激励保证此类文化品牌的效果,简称学校官方型校园文化;三是以商业支撑为主,通过学生主动寻找社会资源的方式保证经费预算,选取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实现商品隐性营销与校园文化的显性结合,简称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以上三种校园文化的类型只是理论的标准模型,在实践中三者往往相互结合,变成混合型校园文化。

社团型校园文化的基础在于学生的自愿和兴趣爱好,此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往往变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为诱惑力,吸引甚至迎合学生的内心,天然性地不具有重塑学生价值观的能力,典型活动表现是以校园十佳歌手选拔为代表的各类活动。官方型的校园文化的基础在于学校的组织纪律性与评先选优的杠杆,此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分级管理、严格考勤、院系评比等抓手保证较高的参与度,虽然表面上可以灌输价值观,但实际效果往往较差,典型的活动表现是因为需要刷学分而培育出的座无虚席各类讲座活动。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在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可以保证商业营销的市场预期,商业与商业支持型校园文化的优势在于,学生有了经费支持,成功办成了活动,商家通过走量式的宣传,成功实现自身品牌的营销,典型的活动表现是以篮球赛等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从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类型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既不可能是学生的先天性兴趣爱好所在,又往往不是学校官方性活动的主推项目,更不可能天然地与以商业利益代表的社会资本结盟。

2.核心价值观与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天然结盟。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高职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精神生活内容丰富,因此?淖芴謇纯矗?他们往往价值取向务实多元、政治观念积极理性、道德理念总体向上。但不容忽视的是,新生代高职高专学生群体在西方社会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部分存在着政治信仰模糊、个人本位严重、信奉金钱至上、注重享乐、自律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普遍性问题。这种普遍性问题的存在,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南辕北辙,加之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其本质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出多才多艺、懂配合懂市场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无法保证他们心中有共和国并且拥护共产党;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无法保证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没有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各类比赛培养出各种能手、标兵,但是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种天然的“姻亲”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的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和激励功能等。”[1]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以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为抓手,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校园文化建设,保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的引领与核心地位,让学生脱胎换骨,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提升,实现为共和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目标。

二、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造成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更加具备整体独立性、选择多样性、思维多变性、个体差异性等鲜明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红色品牌校园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模式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懂、真信”,实现“入脑入心”。具体来说,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学生至上理念的引导、科学的制度保障、精致的载体支撑等三大环节实现。

1.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至上的理念需要学校领导老师改变传统的家长制思维心态作风,重新审视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更不能单纯地站在教育者孤独的立场上“自说自话”、“自导自演”。以领导和教师为代表的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真正地为了服务学生的长远根本利益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是说,通过红色品牌校园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应当避免以下两种不良理念:一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的问题在于品牌活动吸引力差、学生内化吸收少、学生覆盖面低,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强制性按教学系学生比例分配参加品牌活动的名额,学生内化吸收的效果较差,喜欢参与的学生反复参与,不喜欢不参与的学生从不参与;二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文化繁荣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注重对于活动的形式性考核,计划、方案、简报、总结等四部曲资料的是否收集、资料的是否规范才是最重要的,品牌活动到底影响了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少有人问津,这显然是属于过度行政化思维产物。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需要在避免上述不良理念的基础上,重点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设计,实现将学生至上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开展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注重对上级负责,更要注重对广大学生负责,特别是要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为主要标准审核红色品牌文化的吸引力,在实践中,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供应总量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个体需求量动态平衡,通过文化活动超市的模式,给予学生参与是否某个具体文化活动的一定自由选择权,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者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展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注重对于形式的考核,更要注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感、内化度的考核,在实践中,要注重通过手机客户端开展文化活动参与度百分百意见调查反馈,注重通过理论性知识考察和行为表现大数据统计,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2.用科学的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运动式文化活动的层面,要实现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就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践需要来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保障主要需要三大科学机制,即红色校园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

在设计机制环节,要注重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是系统的、科学的、新媒体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开展应当有长期规划,有年度实施方案,不应当是脑袋一拍就开展活动,而是要从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预期效果等,设计层次合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在监管机制方面,要从活动开展的主体资格审查、意识形态把关、经费开支预算、活动过程监管等环节保证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明确、意识形态立场坚定、经费开支合理、活动过程有序。特别是要实行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和重点工作的监管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对校内对涉及社??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专门宣传栏、各类正式出版物和自办刊物、各类文艺作品予以监管;对校内社科研究机构和思想文化类学会协会社团予以监管;对校园内宗教活动及宗教思想传播予以监管;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评价机制方面,主要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即要评价某项红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把是否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是否保证核心价值观的作为“一票否决”的评价依据。对设计、审核、监管、开展等环节存在问题的人,一律予以追责;反之,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好的,应当予以奖励;二是注重针对性、实效性评价,即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认真审核红色品牌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保证活动主体明确、对象清晰、效果良好,特别是积极探索建立校方、学生、第三方综合评价的新机制。

3.以精致的载体支撑核心价值观教育。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停留在“校园范围”,以整齐划一的行政化思维向学生灌输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保证学生的政治素质合格。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学生思维程度活跃、个体差异性大、手机依赖程度高等特点,都要求我们在注重利用新媒体的基础上,用红色品牌文化熏陶的模式,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以精致的载体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十大报告要求的“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主要有以下载体:

一是基地载体。以校史馆、道德讲堂、学习理论社为代表的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基地载体;以三下乡活动、社区合作育人等代表的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外基地载体;以遵义、井冈山、延安、重庆等为代表的红色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爱国爱党基地载体。

二是精神载体。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学校精神为载体,以校训、校歌、校园文化为延伸,为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课程载体。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难点为主导切入,以学生喜欢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启发式、互动式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红色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论坛讲座的模式,向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辩论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的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修养。”[2]

四是制度载体。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保障思政教师在教材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训学习等方面有保障,可以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新载体。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特别是要注重对思政骨干教师培养,通过评先选优的单独名额、职称评聘的专项把关、外出培训学习的制度化管理途径, 保障教育者先受教育,保障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抓好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干部、寝室长等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让他们在广大学生中间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带头引导作用,成为“红色接班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力量。

五是媒体载体。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抓住宣传的主阵地,以校办学报、校办报纸、官方微信号、微博等载体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式,以学生文明督查和网络舆情监管引导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重视自媒体文明风尚建设,通过正面引导规避自媒体的负面影响,推动校园网络道德建设,让自媒体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3]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4

黑土地的校园墙壁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潜移默化的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和水滴石穿的力量。导向的成功与否,是校园墙壁文化艺术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

一、从精神上体现黑土地校园墙壁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建校园墙壁文化,就是建设美好的物质环境,美好的校园墙壁文化,会给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传统的民族文化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突显出我们黑土地北大荒的发展与情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让墙壁“说话”,就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使学校的墙壁成为一幅有“主体的画”,将墙壁打造成一首“无声的诗”,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真正的校园墙壁文化价值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于精神力量的源头,比如我们先着眼于师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的培养、感恩意识的激发、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等,这些因素,彰显了校园墙壁文化的精神魅力,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墙壁文化精神内涵,反映北大荒现代人内心诉求,校园墙壁文化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了学校的育人价值及社会作用。

二、从作品表象到时效内涵的挖掘

校园墙壁文化是新时期黑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到这里,我们就像徜徉在艺术的殿堂。校园墙壁文化是学校“特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它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它能够引导和启发着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学校的墙壁文化,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熏陶升华的作用。

1.将黑土地北大荒的垦荒史融入墙壁文化教育篇章

黑土地学校墙壁文化主题还以大荒建设为表现力,首先是表现昨天的北大荒,我们倡导学生用稚嫩的泥塑作品,生动反映第一代拓荒人勤劳质朴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用泥作为原料,取材于我们北大荒的黄黏土,师生动手用北大荒的泥土捏制泥塑,会使他们对开垦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为纪念老前辈的伟大贡献,应该组织“泥塑”兴趣小组,用“泥塑”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先辈们的伟大业绩,教育在校学生深刻理解先辈们开垦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强化“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更强化了承继大荒奋发向上的大荒精神。

2.挖掘黑土地北大荒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我们建议利用校本课剪纸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作画,使他们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学生们会用生动的剪纸艺术展示了广大官兵及其他建设者建设北大荒的动人场景;展现了等下乡青年建设农垦的火烈年代。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我们倡导学生作品应展现在北大荒开垦建设里程中,广大复员官兵及其他建设者献了青春献子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大荒带来了科技、文化,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气息,相继涌现出了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上海知青金训华等战天斗地、可歌可泣英模人物,以及感动大荒、感动黑土地北大荒的众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又能教育后人秉承先辈的垦荒志向。

3.宣扬几代黑土地垦荒者的无私情怀

十多年来,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版画活动小组的活动时间,探讨着用“北大荒版画”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北大荒的美丽繁华的今夕。“北大荒版画”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艺术课程,积累了较多的反映北大荒巨变的各类师生版画作品,从而更充分、更生动表现出今日的北大荒荒魂!。

我们把展现了崭新的北大荒,碧浪万顷良田汤汤的情景,那些现代化卫星导航的大型农机机群大面积作业,开创了中国农业历史上的现代化文明史,航化播种、施肥、喷药程度居全国第一,北大荒变身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粮食储备基地。星罗棋布的社区高楼林立,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作品生活展现在墙体上,突出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现代化的大荒农业正在腾飞这一主题!

一桩桩场景,一件件作品教育和激励着黑土地北大荒的传人,鼓励他们勇敢地发扬“不干人后,勇于开拓”的精神,鼓励学生们勤俭节约再创业,克服万难勇当先。

4.在中国梦的前提下放飞学生们的梦想

拥有梦想扬帆远洋。在中国梦的感召下,黑土地的学子们憧憬着未来,不懈追梦。他们承继大荒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正充满能量驶向远方……于数据网络全覆盖的校园中,我们新建的海绵画课外活动小组,用新创的“海绵画”的艺术形式梦想他(她)们未来的北大荒、梦想未来的黑土地更美丽、更富饶。

作为大荒的传人,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熏陶,他们未来必将领起大荒的使命,是垦区率先进入全球农业的全智能时代;今日的校园学子,放飞着他们的梦想;作为未来的黑土地的主人,他们必将继承前辈的精神,引领黑土地,引领北大荒。

三、利用校园墙壁文化创造美术育德育人

我们本着美术教育要更好地服务校园墙壁文化建设的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形象,充分地利用和创造美术资源,发挥具有一定美术专职教师和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利用校园艺术节举办一些师生美术作品展,以及参加国际、国家各级美术作品大赛,在学生作品获得金奖、银奖的同时,也是体现学生艺术魅力之所在,让同学们获得美的成就感,同时也推动美术教育继续向前。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5

校园内广告投放平台众多,如何选择适合的广告形式进行投放,是每家希望进入校园、占领在校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企业需要好好规划的。调查发现,受学生喜爱又比较有效的广告方式主要有:赠送纪念品或优惠券、卡,现场促销及同学好友推荐(表1)。在问及校园广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时,大部分学生更加关注广告中所涉及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打折优惠信息,而对广告宣传是否新颖则关注不大(见图一)。

统计发现,投放校园广告的主要行业有:通讯消费、学习培训、餐饮食品、美容美发及化妆品、数码电子产品、鞋帽衣包及饰品(表2)。广告主投放校园广告的动机明确,主要集中在扩大知名度、打开校园市场、培养潜在客户等方面(见图二)。可以看出,企业做校园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消费,增加利润,还不太注意校园广告需要适应学校的具体文化环境,尽量少些铜臭味,才能更好地与目标受众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商家比较青睐与学生社团合作进行校园广告宣传,而不愿意破费请专业的校园广告公司操作(表3)。这是因为,企业、商家与学生社团合作方式灵活,且由于大部分学生社团缺乏活动资金,企业商家与其谈判时更掌握主动权。商家给学生社团提供赞助的权益包括:冠名社团活动,社团派发产品广告,社团制作展板、海报等进行产品宣传(表4),其中制作展板、海报等是商家重要选择。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6

一、发现美的校园

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正如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功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环境,赋予其丰富的美学元素,大到学校的整体布局、楼宇设计、绿化美化,小到教室桌椅的选配、雕塑标牌的制作、活动园地、展示场所的设计等,无不透出美的内涵,以此营建校园“美术场”,让校园环境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静态“美术场”,让每一个细节都说话

校园环境的整体色调和造型搭配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发挥着审美陶冶功能。学校地处西湖风景区,具有丰富的天然美育资源。学校注重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以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和规划校园。从主体建筑物和不同功能性场地,到每一种植物的色彩;从大环境的造型变化到小环境的匠心独运,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觉、感知、感受中,形成对美的构图、色彩、节奏、造型的认识。

校园的主体建筑——教学楼采用了杭州市的主色调——灰色,再添加黄色、红色、橙色、绿色等鲜艳明快的色彩,赋予校园儿童气息;教学楼和教室内外的墙壁、操场周围的墙体,都成为审美教育的场所,墙体的材料选用和色彩搭配等追求活泼明快,并由师生精选主题和内容,共同完成了墙体彩绘,还布置上学生作品。

普通课室的桌椅等环境布置,考虑教学需要,统一配备,窗户和墙面则成为师生发挥美的创意的平台。在保证透光的基础上,各班采用绘画、粘贴、喷刷等多种形式,将窗户装点得美丽多姿;专用教室则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赋予不同的审美趣味。音乐教室的凳子采用多种色彩上漆,体现音乐的无限律动之美;美术教室则采用鲜艳的色彩并设计成多功能桌椅,电脑房的桌子印上学校标志;操场上的羊角球更是五颜六色。校园整体色调体现出和谐性和趣味性,这些设计细节活泼、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对于校园内的小物件,如垃圾房、垃圾桶,校园里的凳子、椅子,教室的窗帘等,学校发动学生结合美术课学习进行创意设计,选定后由学校进行加工和制作。如此,赋予这些小物件童趣和生动的美感。

营造校园“美术场”,除了墙体以外,还要考虑到地面资源的利用,这是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又一个创意点。在方便使用的基础上,学校采用彩绘、地贴等形式装点地面,让孩子走在校园便格外开心。

数字技术,让“美术场”静中有动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如电子屏、电子相框、课室内的电视机等,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其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强大的容量,带给学生直观的美学冲击。

例如,电子屏作为一种功耗低,大型实时动态展示信息的工具,可以显示计算机生成的动态图文和画面。学校在校门口安装了电子屏,作为学校的欢迎牌和对外宣传窗。根据电脑设定文字和图片内容,并循环播放。每天,学生一走进校门,便可看到学校的欢迎辞,阅读到学校的最新信息。

而电子相框,又称数码相框,是一款能够不借助电脑即可在LED面板上显示数码照片的电子产品。可用电脑将需要的图片、照片导入电子相框进行播放,同时配以声音,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学校在每个班级的门口都配有一个电子相框,利用设备的功能,或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配合美术欣赏课展示作品。每个班级可根据本班实际需要,自主安排播放内容。

电视机更是视听效果俱佳的播放器,配以电脑操作的电视屏,还具有互动功能,学生可以自主点击操作,寻找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和学习。

美是教育的重要精神元素,美育的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境界。校园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空间,以审美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创设,注重审美教育与生活环境的融合,为学生营建了富有儿童气息的“美术场”。校园“美术场”吸引着学生以“美”的视角来关注校园,享受美的校园环境,学生在不断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开始孕育美的品质与人生。

二、享受美的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的建设,可谓让学生的审美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美术场”为学校提供了审美教育的良好场域。而审美教育离不开美的体验与实践,学生只有在美的感受、体验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为创造美的生活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创设多种活动载体,以美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与实践美的平台,将“美术场”变为学生美的“实践场”,引领学生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

美术“主场”:放大学科美

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把课堂比作是美术学习的小环境的话,那么校园就是美术学习的大环境。学生身处优美的校园,不仅会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校园美的营造,为美术学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例如,美术科组以100位画家的生平与作品为主题,展开教学。教师收集中外美术史上及现代100位著名画家,将其生平及代表作品制作成PPT,在校园电视机上循环播放。学生可以通过点击触屏上的链接,展开学习;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年龄特点,有选择性地介绍和讲解;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画家的事迹。

美丽如画的校园本身就是一部立体教科书。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或从校园大环境的造型和色彩中理解构图之美,或从小环境中小物件的精致构图中体会细节之美;或在走廊上欣赏同学的作品,实现同伴学习,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美术教室本身的色彩运用和功能设计就富于美的元素,学生身处满溢美的环境中,专心学习,不断感受美的熏陶。

美术学科教学与校园环境的自然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科教学效果,更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艺术“专场”:催生活动美

美与生活息息相关,沸腾的校园生活蕴涵着无限美的能量。学校开辟了艺术“专场”,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美、体验美、创造美,不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主题展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展示。主题内容丰富,如民族服装、生活用品等,也可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的创作展览,如宣传画、绘本、美术作品等。例如,中秋节后,月饼盒一般都会被丢弃,这些月饼盒大多制作精美,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设计理念。学校倡议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搜集月饼盒,拿回学校经学生评选后进行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和美术设计之精巧,又能教育学生懂得废物利用,学会勤俭节约。

学校利用校园场地开辟了美术长廊,并做了场地规划,包括绘画作品展示区、画家介绍区、工艺制作陈列区等。长廊定期更换展示作品,或是学生的获奖作品和优秀美术作业,或是学生外出旅行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阐释;教师更是美的创造者,长廊中美术课教师的个人作品,或是教学中的示范作品,或是教师的教学成果等,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欣赏和点评。

学校定期为学生开画展。个人画展为一些坚持美术创作,并小有成就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校将作者介绍,特长内容及其成果形成文字和图片,制作成展板,并根据作品内容和呈现方式精心布局。风格各异、创意新颖的作品吸引了学生纷至沓来,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和创作。

在美的环境中,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学校进一步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接触到的,学习到的美,通过评议表达出来。如作品为什么优秀,哪些作品存在不足,哪些作品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尚需改进,等等。让学生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与评议,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水平。

学校还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或教学,使学生通过看与听、展与学等方式,进一步感受美、理解美,提高审美素养。

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宽松的审美环境。活动不仅让学生不断感受美,更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与动力。更重要的是,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我来学校”到“我爱学校”,从“喜欢校园”到“喜欢学习”,从“愿意学习”到“我愿努力”的转变。学生在校园里愉悦成长,有效提高了审美感知和道德认知能力。

三、共创美的生活乐园

校园“美术场”为学生营建了美好的校园环境,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勇于实践,在活动中不断展示美、创造美,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审美教育的开展,将校园中的你、我、他号召在一起,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我”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师生传递“和美”关系

美的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校园环境融合的美术学习,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方法,艺术活动更赋予学生丰富的情感。师生以作品来传情达意,在校园中不断传递“和美”关系。

“我们用相机记录着您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您的每一个瞬间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愿您永远幸福、美丽。”

——西湖小学大队委

这是在教师节“留住美丽的瞬间”活动中,老师们收获的一个惊喜。学校大队委发动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偷偷拍摄了老师们工作时的一个个美丽瞬间。教师节这天,拍摄的照片被布置在横幅上,展示在校园内。学生们还开展了“最美好的祝福”活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幸福卡,同学们一起用心写下最美好的祝愿,在教师节时送给老师。这种情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也让学生感受到完成美术创作的成就感。

老师们也用心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足迹。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学期末,美术老师将平时积累的孩子们的作品制作成月历送给学生,内容有同学们平时课堂上的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开学时,班主任则会为每位同学制作一张爱心卡,写下新学期的祝愿;一年级新生入校,老师和同学们还一起印小手印,制作成卡片,表达“手手相连”的美好愿景。

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师生产生了融洽相处、心心相通的愉悦感,更激励了师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积累美的印记,传递“和美”师生关系,共享美好的校园生活。

你我共创最美校园

为了了解学生眼中的学校,也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建设校园,学校开展了“理想校园设计”活动。学校4-6年级的524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意见征集活动。其中,有192位同学对学校现有的色彩、设计表示满意,332位同学对部分场所的色彩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例如,学生提出可以增加教学楼墙壁的色彩,用彩绘的画法,描绘同学们喜欢的画面;在二楼、三楼、四楼的走廊地面上,增加既能看又能玩的绘图;可以在校园里增加设计美观的凳子或椅子,方便大家休息;变换走廊灯的式样,配合走廊顶的图案等。这些建议从儿童自己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孩子的意愿。学校根据这些建议重新做了调整,使校园更加人性化,赋予校园更多儿童(下转第69页)(上接第33页)气息。

学生的踊跃建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融合。学生的建言献策,表达了希望校园更加美好的愿景,这正是学生将校园视为生活家园的最好表达。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7

引言

“校园歌曲”这个名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台湾传入大陆,之后便被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全国许多音乐报刊纷纷开辟“校园歌曲”专栏,国内还出现了以刊发中小学、大中专学生演唱的校园歌曲新作品为主的《校园歌声》杂志。1993年文化部少儿司、国家教委基教司、中央电视台、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少儿艺委会还联合发起了“校园歌曲首次征集评奖活动”,获奖入选的30首歌曲如《装扮蓝色的地球》(陈镒康词,侯小声曲)、《国旗颂》(佟文西词,龚耀年曲)、《唱不完的欢乐歌》(肖树文词,韩贵森曲)、《老师最理解我》(李严词,傅馨曲)等至今仍在全国许多学校传唱。

近年来,为了适应跨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孩子唱自己的歌,让青少年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各种类型的校园歌曲征集活动不断开展,“校园歌曲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了推动校园歌曲创作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需要用相关的文艺理论来加以总结,笔者作为专门从事“校园歌曲”编辑出版的音乐工作者,常常不能不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什么是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别的歌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在创作上有哪些特有的技法和要求……

下面,我想就上述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与读者朋友、老师们、同学们共同切磋,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泛关注。

校园歌曲的界说

什么是校园歌曲?这是创作者、演唱者、欣赏者、编辑出版者以及教学者等应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词典书刊,关于对“校园歌曲”的解释大约有以下几点:

1、《中外著名歌曲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解释是“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青年学生对社会上矫揉造作的流行歌曲很不满。一些音乐素养较好的大学生,自己写词谱曲,歌词大部分是描述青年人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曲调一般较简朴,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由于这类歌曲是从学校流传到社会上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校园歌曲”。

2、《音乐知识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则直接解释道:“校园歌曲就是指台湾青年学生们自己创作、编写、演唱和伴奏的歌曲。”同时还说明“这个名称由台湾杂志社1978年4月首先创用,以后也称‘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以及‘创作歌谣’等”。

3、《亲情真情――关于当前少儿歌曲创作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95年第六期)一文认为“校园歌曲一般指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

以上这些解释的优点是:①前两种能帮助人们了解“校园歌曲”这个名称产生的背景以及此类歌曲的一般特点。②第三种指明了校园歌曲的对象是大、中、小学生,并强调要“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但由于我们所指的“校园歌曲”已远远超出了“台湾”“青年学生”“70年代创作”等范围,因而前两种解释显得特别“狭义”。而这些解释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界说)。逻辑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叫概念的内涵,以判断形式出现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叫“定义”(或界说)。上述各种解释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校园歌曲”这个概念的内涵,因此它的外延也让人产生了一些疑问:

第一,如果以“学生创作、从学校唱到社会,人们都如此称之”作为定义概念来给“校园歌曲”下定义,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那就是其他专业、业余词曲作者创作的,如1993年“中国校园歌曲”征评入选的作品(如《校园的风》、《上学歌》等)就不能称之为“校园歌曲”了,因为作者不是学生,也不是从学校唱到社会上去的,而且如果这个“定义”成立的话,还会误解为凡校园里的人写的和唱的歌曲就是“校园歌曲”了。

第二,如果以“表现了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曲调简朴”来下定义,似乎可以让人认为这类歌曲就是“校园歌曲”了,但这里仍有一个逻辑问题,因为青年人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校园青年外,还有农村青年、部队青年,以及工厂机关青年等,显然“校园歌曲”不可能表现所有“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如果真如此,那么表现少儿学生“生活、思想感情”的歌曲岂不统统不算“校园歌曲”了吗!显然仅仅以某个年龄段歌曲的特点来界说校园歌曲也是不准确的。

第三,如果“校园歌曲就是指台湾青年学生7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的那些歌曲”,那么这种时间、地域、群体的限制会使“校园歌曲”这个词语的涵盖变得非常的狭小,这与中国校园歌曲创作演唱的实际情况相距太远。事实上我国校园歌曲创作演唱等实践活动并非只存在于台湾,也并非70年代才开始,只不过以往没有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罢了。早在20世纪初叶,我国从“学堂乐歌”起就开始了“校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活动,从沈心工的《体操――兵操》(1902年)到李淑同的《春游》,从聂耳的《毕业歌》到贺绿汀的《清流》,从周郁辉、寄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到乔羽、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这些地地道道的学校歌曲如果按上述狭义的解释就不算“校园歌曲”了。而对我国“学校歌曲”与“校园歌曲”两个名称实际已互相通用的情况,需要对“校园歌曲”有一个广义的解释。

第四,以“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作“校园歌曲”的内涵,较前面几种解释有了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不妥之处。因为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军营歌曲、乡村歌曲、工矿歌曲,通俗歌曲也都适合学生演唱,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游击队歌》就曾做过小学和初中的音乐教材,而前者是乡村题材的四川民歌,后者则为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适合学生,也适合工人、农民、士兵等演唱。《祝你平安》、《爱的奉献》、《弯弯的月亮》等也非常适合大中学生演唱,但它们则是优秀通俗歌曲。因此以是否适合学生演唱,作为下定义的依据也不理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歌曲呢?

我认为要界说“校园歌曲”这个概念,应该重温一下逻辑学的一些知识,即:“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一类对象撇开其非特有的属性,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特有属性为一类对象所共有,反映着一类对象的本质。”(引自《中学语文教师手册》逻辑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校园歌曲”有很多属性,但为“校园歌曲”所共有的,反映着这一类对象的本质的不是“校园里的人写的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思想情感”等等,而“校园歌曲”的特有属性应该是:反映校园生活,主要表现校园里的学生(或老师)的生活 思想感情并与教育密切联系,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词曲等)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为什么这些才是校园歌曲的属性呢?理由如下:

(一)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毫无疑问,歌曲艺术也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歌曲所直接描写、歌唱的生活现象――题材也就具有多样性。校园歌曲所主要反映的生活显然不可能是军营生活、乡村生活、企业生活等,而是学校范围里的生活。

(二)校园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对象――学生是一个包含了儿童、少年、青年的群体,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其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均有明显的不同。“校园歌曲”在具体的创作中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词语言表达,旋律的音调,节奏、音域、调式、调性等)也就必须与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如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创作的歌曲《上学歌》,表现了刚入学的孩子好学上进、愉快舒心的思想情感。歌词通俗明白、曲调简洁明快、音域一个八度内、五声宫调式,特别上口,每当孩子们唱着“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时,就会着迷和动情。但是中学的少年儿童们却对这首歌不屑一顾,让他们唱会被认为是贬低和不尊重,同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含义深刻,音域达十二度,曲调婉转动听,是一首特别受大中学生欢迎的优秀的抒情性校园歌曲,若拿去教低年级小学生唱,他们难以理解,也唱不下来。

其他成人歌曲,虽然也要考虑各自的特点,但就歌曲要适应不同年龄段特征的要求来说均没有象“校园歌曲”那样强烈。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工人歌曲各种年龄层次的工人都能唱。一首《我是一个兵》的军营歌曲,新老战士都爱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农村题材的抒情歌曲更为农民群众所喜爱。而校园歌曲却难以做到让幼儿学生、儿童学生、少年学生、青年学生都能接受。所以说“歌曲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要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也就成了校园歌曲的另一个“特有属性”。近年来全国许多“校园歌曲征集评比”活动均要求在作品上注明适合哪一个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是考虑到了“校园歌曲”的这个“特有属性”。

另外,由于教师与校园、与教育、与学生密不可分,我认为把“教师歌曲”划分到“校园歌曲”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当然也可能有别的划分法)。

以上分析得知了“校园歌曲”这个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根据逻辑学界说(下定义)的方法,于是可以给“校园歌曲”下这样的定义:

校园歌曲就是指反映校园生活,主要表现学校学生(或教师)的生活思想感情并与教育密切联系,其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的歌曲作品。这是歌曲体裁的一种。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8

雕塑与环境

雕塑是人类美化生活环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们通过“雕”和“塑”的手段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新的审美实体,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和理解。而环境雕塑它不仅需要雕塑家考虑雕塑本体,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之外的东西,注入人类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及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和共存之感。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塑作品完全调好,然后再考虑把他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可见雕塑与环境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之感已成为其艺术表达的重要之处。其摆放场所的公开性必然要求雕塑具有公共性。环境雕塑作为公众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空间中人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甚至不同和不同国籍的人群,环境雕塑并不一定具有观念样式的先进性和前卫性,它更应该表达人间恒常理性与普遍情怀,使较多人能产生共鸣。更着重作用于观者的感官和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主要功能是在文化精神上引领和倡导尊重人性、尊重生活,在形式上体现开放性。环境雕塑创作受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制约。关系上,从环境认识角度和作品公共审美角度,都要求作品的形式必须是面向大众的。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

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景观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雕塑则是物质文化景观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往往蕴含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环境中雕塑作品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理念又要紧跟学生的学习思潮,雕塑创作的着重点在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创造力。学校是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的地方,学校在雕塑中融入学习榜样的塑像和激励学习的艺术雕塑,让学生不断的从名人身上学习优良品质,也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理念、学校文化价值观念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如北京大学最著名的雕塑“科学与民主”,它的创作思想来源于早年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上面扭曲的“S”代表科学,扭曲的“D”代表民主。充分表现了北大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校园雕塑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将深刻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其内化为学院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后,会激励学子们不断奋发进取。

对教育的功效

1.审美功能

校园环境雕塑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处于一个艺术的氛围之中,性情得到了陶冶。作为学院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艰巨任务。雕塑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从而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别样认知,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学生在接受熏陶的同时,也是在接受审美教育。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也能够将学校文化转换成有形的实体,既帮助学生凝聚团结的力量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理念,而是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心灵,其艺术文化内涵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学生在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并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艺术群中徜徉,置身其中的人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

2.素质教育

除了审美能力的提高,它对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学校大多选用道德模范作为雕塑创作的原型,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担当和勇敢,这种环境所营造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让学生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自觉自愿的约束行为,向模范看齐,进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情感进行熏陶,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结语

环境育人,校园环境雕塑就是一个学院的文化符号,它不仅表达了此学院的教学理念也突显了学院教育中审美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提高,让学生在一个好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生活。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9

世界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已经绝迹于世,唯中国戏曲艺术依然焕发生机。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它集文学、音乐、美术、服装、哲学于一体。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动,而后经宋元发展成型,明清到达顶峰,以至于到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剧种不断兼收并蓄相互学习,剧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艺术现可查已存剧种300余种,其中京剧、昆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他们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建设有独自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高校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它具有继承创新、吸收兼并等特点;它承担着引导校园成员健康发展的重担,但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着实堪忧。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创新,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现在不断有年轻的大学生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他们对经典戏曲开始有了热情,他们不断去感悟从戏曲艺术中流露出的思想境界、艺术品位、思想含量、人文意识。

2 戏曲艺术在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其共性,也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及办学历史等原因,有其的特性。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当某所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它的滋养下而发展成长。将戏曲艺术融入工科高校,促进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它符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丰富校园人文精神。由于学科建设特点,理工科院校人文资源相当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文化品位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戏曲作为一种文人文化艺术,它一直富含古代文人所赋予的文学精神,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科场失意的仕子,官场落魄的政客,常常寄情于梨园,他们豢养家班、编写剧本,他们编写的剧本拥有极高的文化水平,这些剧目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等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

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美的丰富性,戏曲演员在表演上遵循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五重表演技法。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既是千军万马,一桌二椅表现环境。戏曲艺术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思想感情的表达,它以语言的形式来表演生活,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戏曲艺术的抽象、写意、程式化的表演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3)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它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揉纳于其中,强调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教化功能。我国古代戏曲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它里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文以载道、助成教化。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它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本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色情、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传播到高校校园。

戏曲通过在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湖北理工学院在戏曲艺术进校园工作中的做法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为了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北理工学院在近几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了“国粹生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艺术学院协办。就组织几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次活动,笔者感悟良多,下面就其主要几点与读者共议之。

(1)突出特色,小型多样。抓住戏曲艺术中心,不定期开展活动,就活动类型来说有讲座、文化沙龙、演出等形式;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周期里,共组织活动8次,近3500余名学生与民族艺术零距离接触。活动内容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昆曲、湖北大鼓、汉剧与阳新采茶戏,这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高雅性、多样性还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土性。

(2)合理安排,内容创新。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业老师与学校戏曲爱好者共同主讲,为了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讲座融合了现场化妆、实时表演、服装道具展示的形式,将戏曲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使得讲座与表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现场气氛高涨,无一人中途退场。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10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与特征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近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在全省校园文化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往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全省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定性动作中开展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啦啦操、三笔字等,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然而,纵观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大都以全省文化活动月为背景,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大众化的文体活动为基本内容来展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这种看似“多样化”,凸显“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其实是一种“单一性”、“常规性”的体现,缺乏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特色。这种大众化的文化活动由于缺乏科学创新和品牌意识,造成了表面上的热闹与实施者的盲从,最终导致组织者精疲力竭、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趣不大等现象。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一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国灯谜会》、《汉字英雄》、《诗行天下》、《最爱是中华》等。这些电视节目的兴起唤醒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展开了一场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文化运动,而在当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电视节目、网络宣传自然而然成为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机构,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各大电视及网络媒体举办的传统文化竞赛节目影响下,学校也紧跟时代步伐,陆续以成语、诗词、汉字、灯谜为活动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以安顺、遵义、毕节、凯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中忽视了地方文化作为地方院校发展的根本内涵,过度强调征文、朗诵、辩论等大众化、专业化活动,使少数民族地方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最终呈现“同一化”模式。此外,受地方性师资、环境、生源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大众化活动与省属高校的活动质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竞争力,且活动对象也极为有限。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问题成因分析

针对目前以安顺、遵义、毕节、凯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现状,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发现,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多学生把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往往通过各类资格考试,投入社会实践,参加就业培训等途径来增强就业自信心,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不清,甚至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参与度不大。此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文化特长,但校园文化活动强调的是大众化、学科专业化的文化活动,忽视地方文化,使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长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施展的舞台,最终导致对校园文化的盲目观望及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弱化。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与特色文化、民族文化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种类、文化内涵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差异明显,地方民族文化突出如:黔中屯堡文化、黔北红色文化、黔东南民族文化、黔西布依文化等。如表1-1

(二)贵州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经过历史变迁,世代传承而最终沉淀。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更是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内容,把学校作为宣传地方文化的窗口,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近年,部分别学校开始把民族文化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形式引入,如黔东南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平侗族大歌被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并选取优秀的学生组建侗歌班参加各种表演;黎平会议旧址被作为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并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西江千户苗寨、岜沙苗寨、肇兴侗寨等景区被引入各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此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各地方学校组织代表队在全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得以展现。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之路

(一)校园文化活动之红色资源创建模式

随着近年贵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贵州、走进贵州。旅游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趋增大且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而红色资源作为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向人们展示党行走足迹的同时也象征着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一次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更赋予贵州红色旅游文化中最深刻的内涵,使贵州的历史文化更为深沉和厚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遵义会议会址、桐梓娄山关、苟坝会议会址、赤水、黎平会议会址、王若飞故居、“鸡鸣”三省会址等。

(二)校园文化活动之民族文化创建模式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根本,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辛劳和智慧,是历史的沉淀。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也开启了商业化模式,由最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向半农耕半商业化的现代模式转变,从此,农耕不再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单一模式,更多的是为了向外来游客展示农耕人最初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往的轻歌曼舞是茶余饭后为了缓解一天劳作的辛苦,而今却更多的为了向游客展示民族地区他们独有的民族音乐,这种快速的商业化步伐使一切都成为了商品,也让越来越多农耕人摈弃了原有耕织乐舞乃至极为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也呈现断代危机,后辈在这种充满浓郁的商业氛围中逐渐成了外来民族,严重到这些民族文化对他们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新奇的文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的弱化现象,地方院校在未来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道路中,应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契机,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文化活动为阵营,利用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的品牌效应,把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层次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长学生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学生社团、组织及专业表演队伍,依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之民族文化创建模式。

(三)校园文化活动之地域文化创建模式

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来说,地域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更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校园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宣传阵地,坚持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路线,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创造校园文化活动的新概念、新内容,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之地域文化创建模式。。

五、结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