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太极拳“白鹤亮翅”哲学内涵研究

金劢狼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太极拳“白鹤亮翅”哲学内涵研究

1.“圆”之美

中国武术从外形上呈现出“拧”、“倾”、“曲”、“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共性,也蕴含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且同西方审美中的“开”、“绷”、“直”、“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太极拳的美就在于“圆”这一理法。阴阳双鱼是太极拳的标志,一阴一阳在相接相融又相互对立,相互抵制的旋转中组成一个圆形,阴阳交错,生生不息。太极拳的哲理性表现在动作形体上、育人教礼上、以及健身技击上等方面。就太极拳运动过程来讲,身体各部位节节连贯扭转,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画出圆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圆”又是有“弧”所构成的,在动作中的屈肘、屈膝、屈髋、含胸以及各种以某一点为中心的旋转动作都是“圆”理的表现。在“白鹤亮翅”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体现了“圆”理。“含胸拔背”也是“圆”形的体现。两肩微微内收,胸椎第三节微微向后顶出,整个背部呈现出弧形。这种姿态不仅可以疏通整个背部的经络,打通气血,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将力劲集中在一起,体现出内劲。两臂微屈呈现弧形状态在身体两侧一上一下张开,要求三“圆”加一“旋”。一是大臂与腋下不宜过直,否则没有弧度,要有一拳的距离,体现松劲;二是肘关节微屈,不宜向前过于伸展,出现直臂的情况,也不易过度的屈肘打破圆的形态秉承“尖肘”;三是手掌五指微屈,状如荷叶,就像包裹一个球面,力向外撑。大拇指与四指之间虎口,要求指尖含力外撑,呈现弧形;四是表现在小臂相对于大臂的解剖位有一个以肘关节为轴心的旋转,左前臂相对大臂左前旋,右前臂相对大臂做后悬。动作节节连贯,处处是弧形,是“圆”理的体现。裆部时刻保持“圆”的状态,需要时刻松垮。从太极拳的虚实方面来看,“虚”与“实”既相互对立有筋膜联系。“白鹤亮翅”定势的情况下右腿实其主要的支撑作用,左腿虚点地起辅助支撑作用,要保证裆部成“圆”稳定底盘就要做到松垮。双腿在太极拳中是主要的支撑部位,也是力量传递的主要动力途径,适当的弧度可以发挥蓄劲,无论是在动态动作或者是静态动作中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最终重心落右腿形成静态支撑,此时双腿双膝均为微屈,膝盖脚尖略微内扣,使劲力从小腿的外侧顺力缠绕到大腿内侧,从而保证开档圆胯,稳定重心。整体上来看,“白鹤亮翅”动作的整个运动轨迹都发生在一个“圆”中。腰部作为身体上下扭转的衔接点,在腰部转动带动手臂合分过程中在身体前侧画圆;“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更是外三合完美体现,各自在自己的运动轨迹上非圆即弧。

2.和谐之美

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的代表,是健身、健心的运动,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时期、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和谐”不仅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核心的思想理念追求。太极拳更是为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所影响,要求脾性温和、与人为善、修养内心。太极拳的“和谐之美”从两个主要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看得见的身体姿势形态。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动作之间、关节之间协调配合,以整体动作运动的过程都是以“腰裆”的运动为轴心展开,曾有学者对“腰裆”的运动的轨迹进行重心运行轨迹的数据化测量分析,得出结果证实其在运动中的轨迹抽象出来实则为太极图。可见太极拳拳式正是以“一”统帅“四体”的高度完整与和谐。二是思想精神的熏陶。和谐的审美和追求更体现出人生命的和谐,所谓内修外练、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意、气、体的三合统一。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对“美”的界定上也同样认为它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与之吻合,太极拳恰恰特别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一)呼吸与动作合一,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求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在十三式的行功心解中也提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两者不能分割,独立存在。(二)心理和生理合一,情绪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会影响并体现在我们的肢体动作以及表情上。例如在你十分紧张或者是生气的时候就会面部略显紧张,双手五指紧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无意识收缩。然而当你心情平和的时候则面部舒缓自然,五指轻松微张,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也会完全处于一个很放松的状态。“白鹤亮翅”中要求面部从容自然,双肩下沉,松腰敛臀,这个在一定程度间接地是心理情绪影响生理外在表现,须达到一个统一协调的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太极拳的修心价值;(三)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太极拳是有别于其他一般运动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的一项运动,练好练精太极拳的前提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而非是简单的的模仿表面外形动作。由意发动才能够使动作充满精神气例如白鹤亮翅在你打开双臂的时候就会想这个动作的由来是在模仿“鹤”,而本身这个动作反映出一种心胸宽广,海纳百川得心态,包括一动一静,攻防操作意图等等都会随之浮现,并完美的结合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3.自然之美

太极拳的自然美表现在它的“慢”“松”“匀”“柔”四个方面。与其他拳术相比较而言,“慢”是太极拳尤为独特的精髓所在,也是因为这个一点会被很多人怀疑和否定。但是慢的表面之下则隐藏着大气度和大道理。拳经上提到这个太极拳在慢中求进,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开合合吸动作和呼吸协调配合。开合动作慢,呼吸则长,日久可呼吸细而深,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便寿命长。可知,慢的过程不仅仅体现的是从容、淡定不矫情,更是练气的门道所在。“松”是在习练太极拳中强调最多的一点,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点。“白鹤亮翅”为例,要求“虚领顶劲”,想象头上悬着一个绳子,向上拔起。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头颅的重量力线才能延身体躯干正直垂直与地面,从而减轻对身体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这种平稳的状态可以是呼吸顺畅、面容自然,大脑中枢系统亦可得到舒缓平静。大脑又是支配周身运动的“总司令部”,只有大脑松缓平静周身才可以得到松柔的状态。而且强调“松”要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都要相对“松”,不可僵硬。即便在“白鹤亮翅”中右手臂处于上抬的状态,但肘部依然保持着一种垂劲。“匀”在太极拳中指的是呼吸匀称,动作匀合均衡。就像在“松的时候”如果九节中一个关节没有送就会出现不均匀,故一个动作的始终全身九节都保持节节贯连不间断。如“白鹤亮翅”中踝关节一松则膝屈重心后坐,再转腰胯带动肩、肘、臂、手随之摆动回旋,形成一个流水一样的整体连绵不断,体现其匀称之美。“柔”是太极拳的一种境界,有“以柔克刚”、“行云流水”之说。系辞传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所说的两仪其实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抵制又相互对立的两面,固然“柔”在这里是刚的反面。只有正确的理解“柔”,才能够体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虽外显柔和但并不是松软的状态,而是劲周身各个关节,劲、气均含其中。太极之柔又取水之法,一面变幻无穷,沾连粘随,是以无为应万变的拳法;除此之外有体现了水“沁”的特质,如“水滴石穿”,说明水是天底下最最坚硬的“柔和”体,是至刚之物。所以能够做到全身柔和、匀称才是最高境界。更要柔中有刚劲,力点集中。

4.结束语

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的代表,是健身、健心的运动,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在“白鹤亮翅”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体现了“圆”理;太极拳的“和谐之美”主要体现在看得见的身体姿势形态和思想精神的熏陶,和谐的审美和追求更体现出人生命的和谐,所谓内修外练、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意、气、体的三合统一;太极拳的自然美表现在它的“慢”“松”“匀”“柔”四个方面;太极拳的哲理性表现在动作形体上、育人教礼上、以及健身技击上等方面。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陶冶情操,进行人生体悟。

作者:田程化 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