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语言学论文范文10篇

江之@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言学论文范文10篇

语言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促销合作原则会话的含蓄商业活动

促销是指卖方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的一系列宣传、说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人们认识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广告(advertisement)、人员推销(personal-selling)、销售促进(salespromotion)、和公共宣传(publicity)四类。促销,顾名思义离不开销售人员的一系列语言宣传活动,然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不但不会说服顾客,反而会损坏商家的形象。无论任何商业活动,与客户搞好关系都是其主要目的,所以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起着首要作用。

会话的一些准则在促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家Grice发现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对话的双方都假设了一些东西,都相信两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相互配合的,配合过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信念,这称之为合作原则(the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之下又有四条准则:量得准则、质的原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就是说话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另外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量,例如:

1.“WhathappenedtoJohn?”他出什么事了?

“Hewasfinedfivehundreddollars.”他被罚五百美元。

被罚五百美元是对提问的回答,如果“他”其实不仅被罚五百美元,还有三个月的监禁,那么这句话的回答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又如当你在国外学习,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拿上一杯酒,作自我介绍时:

2.“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

3.“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withawonderfulsalary,unmarried.”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收入颇丰,未婚。

例句(2)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恰当的进行了介绍,而例句(3)介绍已有多余成分,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同样在人员促销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如果介绍过于冗长,信息过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心里,认为介绍过于夸张,而不想购买,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倾听一些无用信息。例如:雅芳有限公司的促销人员在介绍其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时是这样介绍的:“雅芳公司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a),日本配方,特别适合东方人肤质(b),具有清凉和调节双重功效(c),含天然薄荷成分,清凉舒爽,清新宜人(d),泡沫丰富细腻,适合各种肌肤使用(e)。”一句话包含了五条信息a.品名,b.出产商,c.功效,d.新产品特色,e.所适合消费群。此五项信息是买者最关心的主要信息,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如果再添加信息,如将功效在详细化,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地址等等全部都加上,信息过于嗦,买者没有耐心再听下去,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会使大家由于厌烦而离开,再比如有这样一则广告:

4.Pepsi-colahitsthespot

Twelvefullounces,that’salot

Twiceasmuchforanickel,too

Pepsi-colaisthedrinkforyou.

此广告只有四个短句,却极具说服力,将品名、质量、重量、价格全部包容。虽然简短却让顾客明白Itisagoodbargain.信息清楚,明确,而且短小精悍,这些就是对量准则的很好应用。

质的原则是让我们说实话,说话要有证据,要真心,如果我们说,“Thisisaniceroom.”等于说,“Ibelieveitisaniceroom.”也就是说,说了这句话就不能反回去说“Thisisaniceroom,infact,thisisnotaniceroom.”这就是自我矛盾。但是人们说话时并不是经常说真话的,明显的一种情况叫无害的谎话,英文叫whitelie。有些情况,虽然是明火执仗的谎言,但对方相信你是要和我做真诚的交流,那么我认为你不是要故意骗我,而是要表达其它意思,所以这种信任,这种信念,这种相信对方跟你配合的信念,迫使着自己对这样一个明显撒谎的话作出解释,还有时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故意夸张其词或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这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flout),但却产生一种所谓会话的含蓄(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s)的效果。

在促销中,要注意调节遵守质的原则还是违反质的原则,从而使效果更好。如在广告中分有硬卖型与软卖型两类,硬卖型要客观说理,陈列数据,此时一定要遵守质的准则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夸大其词。但是在软卖型广告中则可轻松,幽默运用修辞,此时可以违反质的准则,产生会话含蓄效果。例如:

5.Lightasabreeze,softasacloud(clothes).

6.She’sgotastyleallherown,hersmilecouldbeatupanation,herfragrancecapturedacountry.(perfume)

7.Theworldisshrinking.(magzine)

很明显这些例句都是对质的原则的违反,但却让读者,消费者回味无穷,令人深思,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拿例(5)来说,衣服不一定轻如微风,柔若浮云,但这种比喻却生动的将布料穿在身上的舒适感展现出来,将一种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有时在说话中说得不相关是非常难的,即使说话不相关,别人也认为你说得是相关的,这就是相关准则。比方说,你同一办公室的人丢了钥匙,他非常着急,到处找,他问你,“Haveyouseenmykey?”你回答,“Itisaniceday,isn’tit?”这是绝不相关的。但是对方还是认为你说的是相关的,他就认为你是故意不理他,“是不是你把我的钥匙藏起来了?”又如A和B在说话,A说,“IdothinkMrs.Jenkim’snepewisanoldwindbag,don’you?”B说,“Oh,lovelyweatherforMarch,isn’tit?”B为什么说这个话呢?这个话显然不相关,但在当时也可能是相关的,比如说B当时看见MrsJenkim’snepew从后面走过来了,听B的这个话就等于说,“Shutup”,别再说了,后面有耳朵。我们平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别人故意不相关的时候,明显不相关的时候,你仍然能听到弦外之音,听出他的意思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在与顾客交流中运用此法则。如果客户对你推销、建议的产品特征提出反对意见,就可以运用此法则。如:8.“Idoneedacarthatisverysafeformyfamily,butyoursarenot.”

9.“Youhavetoldmethatyouandyourfamilyneedacarthatisspacious,reliable,durableecnomicandhowdoyoulikeourcars?”

很明显(9)句并没有正面回答(8)的问题,(8)句说的安全问题,而(9)句却巧妙的引出了车的其他性能,以及顾客其他要求,言外之意是您并没有提出安全问题,而且我们的车除了安全之外还有如此多的优点,您为何不考虑一下呢?聪明的顾客当然会明白其中的暗含。这样不仅避免了和顾客正面冲突,还可以把讨论引向其他方面而避免谈论商家本身或许存在的弱点。

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特别是要避免含糊,避免歧义,要简短,要有条理,一般说如果有这么一句话:

10.JohnhitBillandBillhitJohn.

那么别人就认为John先打了Bill,然后Bill打了John,这就叫对方坚决相信你是按照顺序井井有条说话。

方式准则的语言要求,也恰恰是促销中广告语言的要求,也是促销人员应掌握的语言技巧。比如说推销人员在电话预约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开头两句抓住顾客,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拒绝。在电话一开头要留给顾客一个持久的印象,因此,越清楚简明越好。人们对如何使用他们的钱没有兴趣,他们想知道的是“Whatprofitscanyougiveme?”所以要通过电话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必须一开头就告诉他们该产品的好处,然后想办法见面,如:

11.“殷博士,今天我们打电话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您约个时间,详细地向您介绍我们的理财服务如何帮助您的资产增值。”

只一句话就抓住了对方的注意力,因为作为businessman,谁又不想多赚钱呢?又如一些广告也是寥寥几字就可牢牢吸引顾客,因为这些广告以消费为导向,而且又精炼、清晰、目的明确如:

12.Newlyformulatedmedicinetoothpaste,newexperience.

13.Freshupwith7-up.

14.Putonthispaste,itcandispelwind,relievepain.

这就是Grice的合作原则在促销中的作用,但是语言千变万化,博大精深,而且商业活动又要经历各种场合,接触各类人物,所以需要与其他原则合作,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圆满的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时违反合作原则,同时产生各种含义,大家又都可以理解。语言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而促销也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复杂、最富技巧也最风险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谁能够把握促销原理,灵活运用促销策略和方法,谁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宁建新陈观亚:实用广告英语[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2

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深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民族语言学,十分必要。本文对这门新型学科的构

建提出有关分析与设想。

一、学科背景分析

首先将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显示出它与其它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广泛的接缘性,并成为一门影响其它学科的领先学科。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认为语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远古历史和亲缘关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拉斯克、格林对于语言历史主义的理解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库恩为代表的语言古生物学的产生。库恩利用语言的历史比较重建原始印欧人的神话和宗教;皮克特则从印欧语的证据中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尔特甚至通过原始印欧语中的同源词推断印欧人的原始故乡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以斯坦赫尔为代表的语言民族心理学派主张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接着以施莱赫尔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义学派将达尔文对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应用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创立了语言谱系分类理论,从而为世界民族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整个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把语言当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料。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的重要特征。摩尔根在其划时代的民族学巨著《古代社会》中就运用了大量语言学资源。美国民族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萨丕尔及同时代的马林诺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又是极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家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学研究,从而创立了本世纪中期风靡西欧的民族学结构主义学派。继之而起的认识人类学仍以雅可布逊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之研究,使结构主义学派向更学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而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更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和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为模式,把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符号蓝本来理解,使符号论从语言学理论扩大为适用于一切文化领域的共同理论。至于象征人类学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语言学中象征和隐喻语义分析理论之结果。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宗教信仰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80年代以来,杨kūn@①、马学良、严学qún@②、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们无疑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时地相互交流他们的某些发现。”现在,无疑是该“相互交流”的时候了。

二、学科名称和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语言学不是一门凭空臆想出来的学科,它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孕育和形成过程,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厚实的学术背影、客观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语言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语言学与民族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正如人类语言学也称为语言人类学一样,民族语言学有时也称为语言民族学。但有的学者将民族语言学与语言民族学分为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认为前者是研究民族语言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特征和过程的民族学分支学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我们认为,任何纯语言的研究都以具体的民族语言为对象,没有必要从中再分出一支“民族语言学”。又正如文化语言学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社会语言学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一样,我们所说的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语言学”也自然不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它始终以语言研究为主体而以民族研究为客体,只是对传统内部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语言学属性。
三、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至少与下列学科有密切关系。

1.民族语言学与语言学。自从索绪尔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后,语言学就“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这样,20世纪的语言学就逐渐背离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传统,而成为单纯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子分析学科。民族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属于研究“语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触点”,研究“语言史和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而被索绪尔排挤出来的“外部语言学”。

2.民族语言学与民族学。这是两门不同性质而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民族学一方面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田野调查,一方面需将语言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态来研究。由于语言学总居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前列,因而民族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领域去获取民族研究的资料、理论、观点、方法。民族语言学则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研究特长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过语言去发掘、构拟民族历史特别是史前史,印证、补充有史以来的民族文化形态,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语言有关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3.民族语言与人类语言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人类学、民族学和人类语言学三类。人类语言学又再分为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类。在实际运用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最接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人类语言立足于人类学,用人类学原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注重语言的描写,如博厄斯注重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列维·斯特劳斯注重语言的结构。民族语言学则注重语言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而且还将涉及民族语言教育、语言与民族政治生活等现代社会中的语言问题,这是与人类语言学的显著不同。

4.民族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本来包括社会语言学一科。但现行“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会现实环境角度考察语言,注重个人或阶层、集团的言语活动,研究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如语码转换、话语类型、行业用语、双语现象、语言规划等等,这已与早期的人类语言学明显不同。民族语言学在研究民族集团的现实社会语言现象如双语现象、语言地域变异、语言规划等方面与社会语言学部分重合。但民族语言学是以民族语言为研究单位而不是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单位。民族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用和文化运载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与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由于民族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带有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范围特征,即在其研究对象中都部分涉及其他学科,与邻近学科广泛接缘,密切相通。但民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学科体系结构

民族语言学应包括如下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语言与民族共同体。古今中外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们对“民族”下过各种定义,但几乎没有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种特征中,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是民族内聚外分最直接、客观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民族语言学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辩证地理解语言在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仅因为某些语言与民族不对等的偶然、例外现象,就否认语言作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则,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学概念。

2.语言与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语言权利的平等与否是具直接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静的语言冲突,以语言为导线引起的民族冲突不时发生。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关注、揭示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研究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语文生活,纳入政治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3.语言与民族历史。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展了,过去的历史文化仍能沉积在现时的语言中,因此语言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资源。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同时代表着相应的民族史。正如语言学家S·H·Sagce所说:“词好比化石。词语中体现了首先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和意识。……一块骨头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个灭绝了的世界的历史,同样,词语的遗迹也能向我们揭示古代社会的斗争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观念和知识。”

4.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民族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主要着眼于语言、民族、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文化的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语言和文化的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语言和文化的播化扩散;语言和文化的分化与聚合;语言和文化的普同与差异;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加深对语言、文化、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有特别密切的联系。

5.语言与民族心理。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民族的一切精神活动,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窗口,通过语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思维轨迹。例如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禁忌、崇拜和委婉语,以及各民族对事物的隐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语言与民族感情。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员都有一种超越阶层、阶级和国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语言忠诚。异族的压迫、欺凌最能激发民族意识,体现出语言忠诚;当一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时,对民族语言的忠诚与否,常成为判别有无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的标准;对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移民集团来说,语言忠诚成为加强内部团结、保持民族特性、抗拒外来同化的旗帜;在现代社会,语言忠诚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武器。民族语言学应大量揭示语言忠诚的事实,提醒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情感,帮助分析、研究、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尖锐的语言冲突和民族矛盾。

7.语言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双语教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民族语言学对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问题,分析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复杂性、重要性,研究双语教育的特征、规律、步骤和管理方法,介绍国外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动态、经验,为制定我国的双语教育方针提供理论咨询和现实服务。

8.语言与民族文学。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础。语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制约文学的体载和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中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使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趣、韵味和风格特色。民族语言学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民族与其文学(特别是最能体现语言本色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协调、制约的关系和共同发展的规律。

9.语言与民族地理。民族的语言分布与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与语言分化、民族迁徒与底层地名、异民族的地缘关系对语言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民族语言学必须与地名学、语言地理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研究语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过程,研究语言、方言的划分与民族的地理划分等问题。利用语言中的地名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移民史、经济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历史分布和文化层次等。

10.语言与民族接触。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交流接触,必定在彼此的语言中留下痕迹,甚至对语言产生重大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看,语言中的借词是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证据。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如同考古学家根据陶器、装饰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况作出推论一样,对于语言借贷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从负面的影响看,异民族因频繁、长期的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混合语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既定内容。

11.语言与文化生态。这是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净化、调节、补偿、代谢功能。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各族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具体的民族文化都在这一经纬相间的生态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线股,人类文化都将出现无法弥补的破绽。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拯救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种,就成为延续民族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唤起社会的良知,像保护自然物种一样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12.非言语交际的民族特色。非言语交际包括使用体态语、实物语言(如烽火、狼烟、火把、树枝等)、鼓角、哨语以及结绳、契刻、图画等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进行交际。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除研究人类语言及其文字的起源发展外,还十分注重对非言语形式的研究。象征人类学就把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手段。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将上述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研究这些语言的辅助形式,可加深对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个研究专题,只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语言学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些设想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五、学科研究方法方法论对每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系统的研究方法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性质、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科学方法可分三个层面:认识方法、哲学方法和学科方法。认识方法即理论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法和辩证唯物法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为普遍规律的方法。哲学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上述方法是一般科学研究中都适用的方法,自然也是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方法指适用于某一类型学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数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语文学方法(又叫人文历史学方法)。我们需要阐述的是适用于民族语言学的语文学方法。除田野调查法、音位记音法等一般熟知的调查方法外,本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若干种。

1.历时遗留考证法。我们借用泰勒《原始文化》中运用的“遗留”(Survival)这一术语作为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原理纵向考证民族历史和史前史所用方法的总称。泰勒用“遗留”表示“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另一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他没有提到语。19世纪欧洲的语言古生物学首创了从语言考证民族历史的方法—一又称语言古生物学方法。这一方法又包括词源学分析法、语言底层考证法、古文字考据法等。这是考证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语言学方法。

2.共时背景分析法。通过语言的共时或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民族现象的功能和特点,揭示其共性或差异性。又包括语言禁忌分析法、多义词共时意义历时法、合成词词素分解法等。例如比较藏语中对“鱼”的忌讳和汉语中对“鱼”的崇拜,可发现藏族的宗教信仰与汉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从泰语中“巫、医”同词现象,可知泰族曾有过巫医合一的历史;由云南傈傈语把北方叫“水头”,把南方叫“水尾”,可知当地河流的走向是由北而南;纳西语中大树叫“树母”,小树叫“树男”,可作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证据。这一方法主要起补充、印证或提供线索之用。

3.词汇密度考察法。不同民族语言中某类词汇密度的高低,乃是其生活需要和生存环境决定的。通过对词汇分布密度的考察,可发现不同民族的需要和环境。摩尔根最先使用这一方法研究人类野蛮阶段初、中、晚期的主要贡献。例如他从荷马诗篇中高密度的有关麦、田、房屋、船只……的词汇,推断野蛮时代晚期人类就具有了有关谷物和田野农业、建房筑城、还可能使用钉子造船……的知识和经验。再如从我国北方三江流域赫哲族语言中高密度的鱼、渔猎工具和山、水、兽神的词汇,就可看出赫哲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4.借词观照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以研究民族间的接触交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指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途径。

5.语言谱系分类法。民族分类的主要方法。施莱赫尔创立的语言谱系分类法,对民族的亲缘分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在40年代最先运用这一方法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羌、苗瑶三大族系,分别相当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藏缅、苗瑶三大语族,从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分类的基础。至今这一方法仍是民族分类中最有影响和应用价值的方法。

6.谱牒追踪法。这一方法包括应用亲属称谓和父子连名两类语言资料追踪古代家族制度和渊源。摩尔根首创用亲属称谓研究人类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罗常培最先发现我国藏缅语族中的父子连名现象,并据此解决了几个民族史上悬而未决的民族如摆夷、南诏的归属问题。研究者近来还发现有母子、舅甥连名现象,并且不局限于藏缅语族。这一方法尽管有某种缺陷,但仍是民族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7.结构分析法。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中音位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亲属制度以及神话的研究上,开创了民族学结构学派。结构分析法运用精密的数学公式和数理逻辑,把社会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封闭式的结构进行分析,是一种演绎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将会自然消亡或不再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方法既完成了它的使命,又始终有未尽价值。

8.词汇统计法。又称语言年代学方法。是根据核心词汇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百分比计算语言发展年代和亲属关系的方法,为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斯瓦迪什在50年代初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模型创立的。这一方法建立在语言中核心词汇按恒定比率(第1000年后平均保留约81%)发展变化的假设上,可用以根据亲属语言(后人发展应用于方言)中共有的同源词的百分比来推算它们从原始母语中分化出来的年代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因而也可用以测定同源民族分离的年代和关系的亲疏。

9.隐喻解码法。语言中的词汇性的隐喻是根据相似原则以已知名未知的意义变化方式,是不同民族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所指对象客观评价的结果。民族心理学和象征人类学的部分内容就建立在对隐喻的解码上。例如英语COCK本指公鸡,又隐喻人的阴茎;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把虹叫做“依特克(神名)的圈套”。又如畜牧文化类型的蒙古族,用“兔子的睾丸”隐喻圆形的板栗,而具有山林文化特征的南方少数民族,往往用“果”隐喻圆形的物体如纽扣、辣椒、眼珠、炸弹等。通过隐喻可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一民族语言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建立民族语言学,可以强化我们的学科意识,促进语言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语言研究的广度,推进民族研究的深度,繁荣我们的学术研究。语言学界应与民族学界密切合作,为建立这一学科共同努力。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威廉·汤母逊:《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

摩尔根:《古代社会》。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十五种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

张公瑾:《语言民族学》(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三编)。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泰勒:《原始文化》。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责任编辑王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3

摘要:本文首先就语言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相关阐述,接着就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学出发对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茶文化;文本;英译策略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学则是对语言规律的研究,二者之间很显然存在天然的联系。近现代某些语言学者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由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视,我国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重视,但是译文仍旧存在一些不过关之处。语言学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译者可以尝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茶文化文本的翻译活动之中。

1语言学与翻译

1.1语言学概述。“人类语言的起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谜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的英文表述是“Linguistics”,其研究对象自然就是“语言”(language)本身。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献资料和书面语言,因而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语文学”。相比之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同时还涉及口语。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的本质、特点以及使用规律等进行研究,属于一门系统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基于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分类,比如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内容,因而也派生出句法学、词汇学等学问。通过对语言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语言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很显然是有助于文本分析和解读。只有“吃透”语言本身,我们才能够透过语言认识文本内容,因而语言学是极为重要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每一种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也会有所差异,这需要研究者加以区分。1.2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语言学为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不同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汉语文本多为主动句、简单句,而英语文本则多为被动句、长难句。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对应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受到语言背后文化的影响,而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之一。译者只有掌握语言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译者可以掌握文本的句法、词汇、语篇等特征,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文本拟定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说,科技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客观直接,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文化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委婉且颇具内涵,译者就可以运用“直译+意译”的方式。其二,翻译活动为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翻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看似简单的句子需要反复思索才能转换为地道的、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的语言。现代译者往往在翻译活动之前会根据材料拟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语用原则等),而翻译策略的拟定通常需要根据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相关理论。根据译文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翻译策略的作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语言学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也能够有所帮助。

2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

2.1茶文化文本的分类。文本(Text)意即“书面语的表现形式”,其往往是句子的组合体。顾名思义,茶文化文本主要是有关茶文化的书面资料。从文本类型来讲,茶文化文本主要包括传统茶学典籍、茶文学(茶诗、茶词、茶小说)、茶企文件、民间茶文化交流材料等内容。而从茶文化涵盖的内容出发,我们则可以将茶文化文本分为两类:物质类茶文化文本(茶具、茶与健康、茶叶等)和精神类茶文化文本(茶道、茶艺、茶书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案。比如说,茶企文件的描述通常具有“客观实在”的特点,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应该考虑企业的“商业性”,其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展示商情”,运用生动、形象、简明、突出的语言进行表述。再比如,古代茶学典籍是用文言文撰写的,现代译者要想将其转换为英语,其首先还需要将文言文文本转换为现代汉语文本,但是这样的翻译过程会使文言文自身的美感有所损失,因而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这样才能够吃透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茶文化文本是较为特殊的,它们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这需要译者加以注意。2.2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茶文化文本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比如茶文学和古代茶学典籍都在其范畴内。通常来讲,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内容丰富,颇具内涵。茶文化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茶经》在介绍茶叶的同时还描述了当时的饮茶习俗等内容。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一些历史文献和茶学资料中都能够获知一二。当然,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比如“倒茶七分满”、“以茶待客”等俗语就体现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也可以透过语言本身感受到这些内涵所在。其二,语言优美,颇具意境。这一特征在茶文学作品中最能够得以反映。以茶诗为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诗句就通过“泼茶香”三字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蕴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当然,我国的地方茶文化文本还针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介绍说明,其中引经据典,佐以古语,给人一种历史厚重之感。其三,生动贴切,自然得体。以《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这篇文章为例,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九华佛茶”的发展过程。其中还对“蒸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说法进行了区分,使人对九华茶的制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印象。

3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茶文化文本有着诸多分类,但这些分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站在语言学的角度,译者应该对茶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翻译策略。3.1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针对我国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而言,目的语就是英语。我们知道,汉语习惯性地采用主动句、简单句进行表达,而英语则主要是被动句和长难句。基于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使目的语获得受众的认可。比如“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这一句由几个简单句构成,意思明确,切合汉语表达。从英语表述习惯出发,译者可以尝试着将其翻译为“PeoplewhoarefondofandaddictedtodrinkingteainQingDynastyarenotentirelytrappedinthetraditionbutownfreshideasandthrivingcreativity”。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长句,且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会更为严谨。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看似简单的表述,我们也应该遵循目的语的表述。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tea”,而非“redtea”,为了避免读者出现误解,译者最好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其他亦然。3.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由于茶文化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具有深刻的内涵,且有些词汇源自于某些历史典故,如果直接根据字面进行翻译,那么词汇的深层含义就无法展露。以“斗茶”为例,一些茶文化文本在描述斗茶时会出现“点”、“击拂”以及“汤花”等字眼。其中的“点”事实上表示“将水注入某物”的意思,建议译者将其译为“pourinto”而非“putadot”等表述。“击拂”表示“旋转击打和搅拌茶汤”的动作,译者不妨将其译为“mix”(搅拌)或“blend”,而不用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hitandswirl”。“汤花”表示“萃茶表面的泡沫”,可以译为“foamonthesurfaceofteawater”。再比如,“茶境”一词表示茶人在饮茶时感受到的意境,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未能将其内涵翻译出来。部分译者将其译为“teaenvironment”(茶的环境),很显然这种译出语会让目的语受众产生误解,更使得其中的中华茶文化意蕴丧失殆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我们建议译者将其译为“theartisticconceptionfeltbythepeopledrinkingtea”。3.3适当进行增删处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可能会对其中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比如,他们看到“倒茶七分满”时会提出“为什么只能够倒七分满”这样的疑问。针对读者可能出现的种种疑惑,译者应该视情况对译文进行增删处理。

作者:邢莉娜 李依阳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第二篇

摘要:本文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了翻译符号语言学的一些概念,例如区分翻译符号学与符号翻译学和符号学翻译研究的同异,探讨符号转换概念。后半部分探讨了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从特点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翻译符号语言学;语言符号学;茶文化

1翻译符号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我们国家以符号学探讨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转换视角构建创新性、本土化、思辨性、理论化、系统化的翻译符号学理论体系,及符号学与翻译联姻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构建,尚未关注有形与无形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仍滞留于文本阐释过程的层面,停滞于脚注式阶段,以翻译论据验证符号学理论,以符号学诠释翻译现象。在我国,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还较新,应当持续深化翻译符号学的理论构建,从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前景、内在构成、学科本质与属性、范围等角度开展。尽管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在国际学界早已有之,然而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科构建工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关于翻译符号学建立的必要性方面,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符号转换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翻译学就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完成使命,学科的属性问题也才能确定,才能被认可和重视,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翻译研究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的学科地位,翻译研究才能被重视,通过研究翻译现象,翻译研究的声望并不取决于翻译研究本身,推翻翻译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平等地位。从现代学科的交叉视角考察翻译,仅是新学科的重构,更多的是翻译符号学指的是翻译问题引发的普遍性观念变化,面向跨学科的发展时,转向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学与符号学联姻此前符号学界极少关注的对象,这是此前翻译学探讨得不够深入之处可能性限度、文本再生、文本间性、主体间性、符号意指的本质等。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接触、符号转换、符号意义阐释。翻译符号学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因而不论从哪方面说,更会丰富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和思考空间,可推进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以符号学三元观研究翻译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2茶文化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茶道包括烹茶、赏茶、饮茶、品茶,茶道包括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具、茶学、茶精神,指的是和饮茶相关的活动。我国自古出产各种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形容生活平淡也用“粗茶淡饭”代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像“茶话会”指的就是不奢靡的含义,体现了茶在当代还具有廉洁的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和“丝绸之路”并称的茶马古道,包括海上贸易和亚欧之间的贸易,我国的茶叶贸易不仅限于茶马古道,我国的茶叶已经远销周边国家和地区。茶文化方面,明清时代的唐寅、文征明、郑燮;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孟郊、刘禹锡、元稹都在茶文化方面写有诗句,有关于茶的诗词,有咏茶的诗句,茶文化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还表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我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什么老君眉、六安茶在文中妙玉都有使用,她的茶叶品种也多,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具盛茶,她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小说中还有与婚姻有关的茶文化,茶叶具有“永不变心”的含义,一移动茶叶就会死亡,茶树一旦生长就不能将茶树移动,女方如果收下男方家的茶叶就表示不会反悔,指的是当时订婚的一种仪式。同时,茶文化和酒不同,品茶的高雅之处在于“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个概念不能用在品茶方面,这就是茶与酒的分别,只能点到为止,品茶不能尽兴。

3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茶叶企业需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也逐步认识到在拓展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国内茶企赢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我国茶叶企业茶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可以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这个出发角度有几个方面的特点。3.1翻译方面的特点。首先,简洁明了的语篇层面布局。有些句末会省掉标点符号,产品说明书还会根据内容编排进行必要的省略,因而能够载入其中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包装袋或包装盒的版面有限。从语篇层面来看,茶叶产品说明书包括茶文化历史栏、冲泡方法栏、产品基本信息栏等,有着明显的栏目划分,向消费者推荐该企业的其他茶叶产品,用来向消费者传达该产品的其他信息和茶企的企业文化,也有一些茶叶产品说明书会内置于包装盒内,并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归结为很多茶叶产品说明往往都刻印在商品包装盒或包装袋表面。其次,严谨性的句法层面表达。将水加足、以开水冲泡、取茶叶投入等在内的主动表达出现在黄山毛峰茶的说明书中,茶叶产品说明书的主动句更为常见。高山乌龙茶的说明书中就出现了产于特宜,再经醇厚、深受佳评、可依等表达,句法中透露出古文言文的痕迹,此类说明书的用词比较考究,茶叶产品说明书主要有着严谨性的特点,从句法层面来看,句子通常是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编排组合而成的,句子的基本单位就是词汇。3.2翻译存在问题。首先,信息不详细,省译法使用不当。很多消费者在说明书中查找不到相关信息,部分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连一些主要内容也省掉,偷工减料。由于茶叶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版面有限,需要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省译法。比如说,英语为了使文本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可信,导致消费者按照译文说明冲泡茶叶之后没有品尝到茶水的应有的滋味,译者将其中的几个步骤省掉,这些信息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十分重要。其次,与英语表达习惯相悖,句法表达不够地道。经常有英文表达都与英美国家的产品说明书表达相悖。英文通常会用连接词组,中文通常偏向于使用被动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茶叶产品说明书中,一些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4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学包括了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等,可以细分为多个分支,就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问。其中微观语言学包含了语篇结构、句法、词汇和语素等方面,是研究语言本身。为了帮助说明书英译内容的完善和优化,将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应用到当前茶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语言学在翻译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最近几年的翻译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来看,将其应用到翻译在内的众多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语言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符号学的本土化进程,翻译符号学的不断完善可丰富符号学的类型研究,增进了以符号学为根基的符号转换研究,国内学者纷纷关注符号转换及相关问题,符号学疆域得以不断拓展。通过建立翻译符号学来翻译相关茶文化,需要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壮大研究队伍,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健全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微观研究,从哲理层面建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学科哲学;借鉴前人经验构建学科理论,确定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目标,厘定学科术语整理和吸收各家之长;建立和健全翻译符号学资料库,搜罗和翻译国外相关著述。中国茶文化最好的推广方式,是在进行茶文化英译时要讲究“中国文化特点”,提高国际声望的有效方式、增强国力,宣传我国特有的文化,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产品。只有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将文化融入进去,才能够将翻译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赵宏.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1-14.

[2]董敏.语篇分析的宏观社会符号观———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J].外语教学,2005(5):5-9.

[3]王红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研究———以湖北省特色食品包装说明[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2):45-46.

[4]邵赛.顺应论视角下的产品说明书的英译[M].西北大学,2014.

[5]贯丽丽.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探究[J].福建茶叶,2016(6):265-266.

[6]洪娟丽.符号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5(6):231-232.

[7]宋晓燕.符号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5):192-193.

作者:杨 帆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

摘要:茶文化元素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通过对该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经诗歌典籍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也能让我们感知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因素和影响力。本文拟从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进而全面探析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视角;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内涵理念;翻译策略

在文化融合不断成熟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结合该典籍内涵的诠释,从而引导我们对我国茶文化元素实现全面认知。但是,从当前整个文化交流与典籍传播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语言不通顺,从而影响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人们对该文化理念的具体认知。因此,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在实施时,想要是实现精准翻译,就要注重使用方法合理选择,特别是将英语翻译活动与具体的应用环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翻译效果。

1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品尝茶文化,绝对不是单一的饮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饮茶活动中,感知整个茶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深邃内涵,不仅是这样,就当前人们对茶文化理念日益成熟这一背景,在茶文化理念发展过程中,茶经诗歌典籍不仅是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更是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就整个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茶相关的《茶经》、《续茶经》等专门的茶经著作,在这些著作内容中,有着完善且专项的著作内容。其二则是与茶相关的其他诗歌和典籍作品,比如描写茶及茶文化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艺术。结合功能语言学视觉的价值内涵和应用特点看,其实际上是从整体应用视角来开展翻译活动。尤其是结合当前文化语言应用的整体诉求,以及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背景看,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从语言文化应用的整体视角,通过融入多样化内涵,从而实现茶经诗歌典籍翻译的最佳效果。以我国经典的茶经著作:茶经和续茶经的翻译活动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名称分别为:TheClassicOfTea、SequeltotheClassicOfTea,其中对茶经的翻译为经典(Classic),而续茶经中的续,则翻译为Sequel,其精准的将两部经典著作的关系进行有效传递和表达,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对茶文化传递性的有效记载。

2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将语言作为具体的交流机制,并且在该语言应用过程中,其使用语法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应用构建更具有价值。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的内涵和定义看,其主要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内容,在系统语法中,其旨在突出语言系统更多是一层选择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知识是选择关系中的结构。此外功能语言学中,其阐述的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等等,通过该语言理论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形式实现丰富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现象,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都对该活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指导意义。当然,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方法中,其更多只是从表面形式上来认知整个英语语言的内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具体意义,忽略了整体元素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不断成熟背景下,其将语言应用看做是一种资源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认为我们需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与语言应用和语言环境,甚至是具体的文化元素等多样内容相融合,从而构建具有指导性的语言学理论。

3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

结合我国丰富而完善的茶经诗歌典籍看,做好翻译活动,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翻译方法,其同时也需要将具体的翻译内容与思路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持久性的价值认知,因此,在整个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满足其整体需要,就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中,既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将经典著作翻译前后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环境进行剖析,通过准确分析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文化理念内涵的精准传达。结合现阶段英语翻译的实施状况及要求看,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整个茶经诗歌典籍传递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当前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全新要求。其次,就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来说,其在翻译活动前后,不仅是具体词汇发生了变化,同时其语言应用的环境,甚至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也出现了全新状况,因此在对于整个翻译活动开展与实施而言,其想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从简单的语言内容表面出发,更多情况下,要注重对茶诗歌典籍的具体内容进行传递,结合文化元素和价值思维的综合融入,从而确保茶经诗歌典籍实现精准传递。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不只是普通的语言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融入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所以,在进行语言转化时,要注重将各种语言要素进行精准认知,通过具体传播,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完善传达。英语翻译,绝对不是普通的语言转化或者词汇转化,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合理的语言传递,从而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等值传达。

4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事实上,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下的英语内容翻译活动,尤其是其中所具有的浓厚应用性和文化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具体翻译时,绝对不能单一的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来对翻译内容进行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应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完善探究茶经诗歌典籍中所包含的意思理念,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真正剖析,从而实现翻译内容的准确表达。就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看,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不仅仅是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艺术化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社会大众更好去应用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提供了最佳支撑。可以说,在功能语言应用视角下,其对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认知,从以往的静态内涵,逐渐发展为动态化内涵,尤其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茶经诗歌典籍中,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使用古典艺术表达方式所具体阐述的,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英语翻译时,就有必要使用做注释的方法,通过实施具体的补充翻译,从而让其他文化体系下的读者,能够更为清晰的掌握这一系列典籍中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对于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活动开展来说,其有着自身特殊性,除了功能语言的基础性应用要求看,还需要从其本质内涵认知出发,通过构建完善的英语翻译系统,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内容的精准传递。当然,就当前所实施的茶经诗歌典籍英译活动开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注点只是在内容的转化上,忽略了翻译素材中所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翻译活动的开展实效。客观而言,茶经诗歌典籍不仅仅是一种翻译素材,更重要的是其中容纳和包含了完善全面的思维内涵和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翻译时,必须结合相关翻译方法和理念内涵应用,筛选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实施灵活且得体的翻译机制。在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时代特征下,当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融入,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预想,可以说,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倡导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语言理念相结合的翻译机制,从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内涵看,其倡导的是语言的功能性和普遍性,以及语言层次性等特点,而通过将功能语言学应用到整个英语翻译活动时,其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之间有着功能和意义上的差别与不同。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我们不难看出茶经诗歌典籍不只是对茶文化的记载,其更关键的是其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茶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所以,对于整个茶经诗歌经典著作的翻译来说,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翻译,其关键和本质是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核。结合英语翻译技巧的合理筛选,加上整个语言应用环境的具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翻译活动开展的最佳艺术效果。当然,通过融入合理完善的茶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从而让两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客观上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及诠释。

5结语

我国有着浓厚而完善的茶文化,这是在几千年茶叶饮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完善的文化体系和元素内容,不仅是我们对整个茶文化元素内涵认知的具体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茶文化体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脉络。当然,想要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形成全面、具体的认知,就需要从经典的茶文化著作中来认真查询,尤其是各种与茶相关经典著作,其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观念,以及全面而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我们有效感知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经典茶文化著作《茶经》和《续茶经》中,其中所孕育的茶文化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文安.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J].福建茶叶,2013(6):247-249.

[2]曹春燕.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2-154.

[3]张俊明.浅析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2-36.

[4]鲁丽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2):221-223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元功能,Halliday,发展历史,现状

Metafunctions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

YangBingjunQinChaoxi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ongshanUniversity,510275)

Abstract:Asonekernelideaof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whichhasgreatly

influencedlinguistics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metafunctionhas

undergoneaprocessof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Thispaperfirstly

reviewsmodernlinguists’contributionwhichlaidafoundationforthe

developmentofmetafunctionbeforeHalliday,andthenintroducesthedevelopmental

progressandthelatestrevisionsofHalliday’smetafunction,andfinally

givesabriefsummaryofsomesystemiclinguists’contributiontometafunction.

Keywords:metafunction,Halliday,historyofdevelopment,presentstate

1.引言

DirvinandFried(1987:x)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而以系统和功能为基点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目前的势头看,这种冲击还会延续下去。为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我们将对该理论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作一综述,以便对它作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出的奠基性的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2.Halliday之前的功能思想

从语言学史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语言学观,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传统已经关心语义与修辞功能的关系;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是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的Mathesius等人明确提出的。

功能的思想在Malinowski与布拉格学派之前也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比如Passy(1912),Jespersen(1922)(钱军1998)。1923年,Malinowski从人类学的角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Active)、叙述功能(Narrative)和巫术功能(Magical),他还提出了"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meaning

asfunctionincontext)的思想。同年,Mathesius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如传达信息;表示呼吁,如要求、命令。Mathesius(1975)后来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从1934年起,心理学家Büler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四种功能: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意欲功能(Conative)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在Büler功能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语言的另外一个功能:美学功能(Aesthetic),亦称诗歌功能(Poetic)。

受Büler思想的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Thèses)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即说什么;一是诗歌功能,即怎么说。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理解与哥本哈根学派不同。前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等于目的;后者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是严格的依赖关系(戚雨村

1997:70-4)。

1935年,Malinowski修订了他原来的提法,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Pragmatic)与巫术功能(Magical),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Phatic)。

也是在1935年,语言学家Firth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phoneticfunction),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lexical,

morphological,andsyntacticalfunction),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locution),以及语义范围(the

provinceofsemantics)(Firth1935/1957:33)。Firth(1957:21)还特别说明,他要做的是找出能够应用于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而不是去找应用于描述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

1960年,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Referential)、诗歌功能(Poetic)、表情功能(Emotive)、呼吁功能(Conative)、寒暄功能(Phatic)及元语功能(Metalingual)。他实际上是综合了Büler和Malinowski的功能观,但他提出的元语功能是创造性的。

Martinet(1962)认为,我们要区别语言的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第一种功能又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维推理功能、称谓功能及美学功能;第二种功能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及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冯志伟

1987:131-2)。

受Mathesius与Büler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布拉格学派的Dane?(1964)、Firbas(1964)以及Vachek(1966)提出了"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perspective)、"话语的组织"(Organizationofutterance)和"句子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ofsentence)等(Gregory1987:95)。此外,GarvinandMathiot(1975:148-156)概括了标准语的四个功能:联合功能(Unifying)、区分功能(Separatist)、威信功能(Prestige)及参照功能(Frame-of-reference)。

笔者认为,Malinowski,Mathesius,Büler等学者都讨论语言的功能,但他们所说的功能是指人作为语言的外部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语言功能,实质上是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的抽象概括。Firth接受了Malinowski的"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但他没有停留在语言的社会功用这个层面,他试图寻找能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J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Halliday在其早期的论文中,把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od)与主位(Theme)看作"英语分句中的三种主要句法选择"(1967:199),并与认知、言语角色和信息呈现相关。Halliday(1968:207)认为,把英语系统网络分为较独立的三个组成成分为语言功能提供了句法基础。其间,他把功能组成成分称作"宏功能"(Macrofunction)。

Halliday(1969)认为,及物性包括了Vachek所归纳的"对事实的了解,语言外部现实的目标与内容"以及Dane?所说的"句子的语义结?quot;;情态、参与者间的关系(Participant

relation)以及言语角色(Speechrole)包括了Büler提出的"说话者态度"及"说话者影响听话者的意图";主位则相当于Mathesius"功能句子分析"(functional

sentenceanalysis)中的分句部分,也相当于Dane?的"话语的组织"(Halliday1969:81)。

在1969年的文章中,Halliday把功能当作"语法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ofthegrammar),并认为语法共有四种组成成分,逻辑成分属于其中之一,逻辑选择就是说话者通过它表达"纯"(抽象)形式关系的选择,这些选择从经验角度看是过程,从语篇角度看是连接词(Halliday

1969:80-82)。大约该文发表后一年,"组成成分"被改称为"语言功能"(functionsoflanguage),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及语篇功能(Textual)(Halliday

1970a)。该文中,Halliday认为逻辑成分的具体体现与其它成分不同,未化归"语言功能"(Halliday1970a)。也就是在1970年,Halliday讨论了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Halliday

1970b)。

Halliday(1973:9-13;1975a:19-21)进一步讨论了语言个体发生,通过对幼儿语言的研究,指出语言有七个微功能(Microfunction):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个体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及描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参见胡壮麟等

1989)。随着幼儿的成长,工具功能和控制功能组成实用功能(Pragmatic),个体功能和启发功能组成理性功能(Mathetic)。随着幼儿的进一步成长,实用功能逐渐转化为成人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理性功能发展成为成人语言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所有功能共同组成语篇功能(Textual)。

1970年至1977年间,Halliday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潜势"(Potential)。他认为,个人能"做什么"是意义学(semio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意味着什么"是语义学(seman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说什么"是词汇语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个人的音"听起来是什么"则是音位学所关心的问题。Gregory指出,就象布拉格学派的学者那样,Halliday越来越肯定了"说话者为中心",说话者既是生活经历的观察者、他人行为的介入者,也是语境中语篇的制造者(Gregory

1987:96)。这些思想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联系了起来。在此期间,Halliday(1975b:26)还指出,语场(field)、语旨(mode)和语式(tenor)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关联。

Halliday(1978,1979)把语言当作一个意义系统(semioticsystem),是一个有两个或更多体现层的代码系统。他(1978:112-3)把功能组成成分改称"元功能"(Metafunction)。他还指出,语言有三层体现关系:由词汇语法体现的意义层、由语音体现的词汇语法层以及词汇语法层本身。在此,功能被当作"意义模式"(modes

ofmeaning)并属于意义层。Halliday修订了原来(1969)的观点,认为三个功能中概念功能包括了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从语义而不是语言的角度看,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属于"外在功能"(extrinsic),与语篇功能相对,语篇功能是使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功能;而从词汇语法层上看,逻辑功能与其它功能不同,因为它是单变量的(univariate),"可以单独、而且总是单独通过循环结构加以体现"(Halliday

1978:170)。

这样,Halliday通过一系列著述(1978,1979,1985,1994)给我们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在此期间,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且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在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近年来Halliday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元功能思想。Halliday(1996:1)说,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语言,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语言,语言学则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关于语言的语言就是元语言。那么怎么能够区分元语言和语言呢?换句话说,怎么能把现象与关于现象的理论研究区分开呢?他认为这是个不小的问题。他还指出(1996:

7-8),元功能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概念动能中,语法把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意义。去"认识"事物就是去把它转化为意义,我们所说的"理解"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交际目的是在人际交流中通过交际得以实现;同样,人际关系是在构建概念(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构建得以制定。这样,每一个"意义行为"都同时涉及对世界的讨论以及对世界中的人产生作用。

Halliday近年来在科技语言与语法隐喻方面做的研究也体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的进一步完善。Halliday(1998:185-235)指出,每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人类经验的理论,这是反映功能(Reflective);每一种自然语言的语法也是人际关系的制定,这是活动功能(Active)。这两个功能相互依赖,反过来由第三个功能,即推论功能(Discursive)实现。他进一步把语法的元功能框架用图概述如下:

(reflective)(active)(discursive)seenfrom’above’ideationallogical

experientialinterpersonaltextualseenfrom’below’iterativeconfigurational

(factivestructures)(segmental,prosodic,periodicstructures)

图1语法的元功能框架

图1表示,反映功能与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合为概念功能)相对应,活动功能与人际功能相对应,推论功能与语篇功能相对应;而逻辑功能体现的是词汇语法层的迭代反复(iterative),具体表现为语句结构;经验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体现的是语句的配置(configurational)。该图表明,虽然Halliday还坚持用概念功能概括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但他已经把逻辑功能、经验功能看作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的元功能。

HallidayandMatthiessen最近著的一书(1999)的主题则是人类如何构建对世界的经验。经验的构建通常被当作是通过概念化的分类、图表、文字等艺术形式表现的知识来实现的。在此,Halliday

andMatthiessen把经验当作意义而非知识(notasknowingbutasmeaning),经验是构建于语言中的某种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经验如何构建为一个语义系统。由于语言不仅在储存和交换经验中起重要作用,还在构建经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就成为阐释经验的基础(the

interpretivebase)。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构建人类经验(此时语法的功能是解释,将经验转化为意义),还构建社会秩序(此时语法的功能是制定,通过意义形成秩序)。语言的功能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的经验,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是构建;另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不是构建,而是实施,实现社会交往。而语法使这两种意义模式融为一体。这与Halliday早期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早期的研究中,他认为语义的抉择,尤其是属于人们相互关系的诸如称呼、礼仪等(即人际功能)所标记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集团。他最近这些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进一步抽象与升华。元功能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本身,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对世界的经验,解释人类经验的构建。

4.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语言学确实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西方系统功能语法学者Fawcett,Matthiessen,Martin,Gregory,Butler,Lemke等和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对西方几位影响较大的学者的研究作一概述。

继Halliday后,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中较早探讨元功能问题的是Fawcett。Fawcett(1973a,1973b)在元功能上与Halliday有两点不同:Fawcett所指的系统网络只限于语义学,他认为语言有六个元功能。这六个功能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功能(Logic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又称态度功能Attitudinal)、主位功能(Thematic)及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awcett(1980)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他把语言学当作"原则上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980:4)。他划分功能的标准似乎是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不是"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这样,他提出了八种功能组成成分与三种附加组成成分。八种功能成分分别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s)、否定性(Negativit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情感功能(Affective,指行为者的情绪)、意态(Modality)、主位功能(Thematic)、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Gregory认为,这八种功能中前三种其实与Halliday的概念功能是一致的,最后两种与Halliday的人际功能一致,而其它三种与Halliday的语篇功能一致(Gregory

1987:99-100)。Fawcett所指的三种附加成分是:推论(Inferential)、元语言(Metalingual)及话语组织(Discourse

organizational)功能。Gregory认为,Fawcett的这种做法缺乏概括性,因而他不可能象Halliday一样宣称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所有元功能加以解释;Gregory还认为,Fawcett的观点既有系统语法的一面,又有乔氏语法的一面,理论定位较为模糊(theoretical

ambiguity)(Gregory1987:99)

我们认为,MatthiessenandNesbitt(1996)对元功能思想的探讨对Halliday(1998)元功能观的修订有一定影响。Matthiessen

andNesbitt(1996:39-84)把四个功能放在一个平面来考察,并没有将经验功能与逻辑功能当作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功能。他们认为,对于所给定的体现范畴,如名词格,它既可以在一个元功能内起作用,也可以与其它功能结合而发生作用。梳理清不同的元功能视角,我们就可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有多大。这样元功能在语言系统中可以梳理为下图所示的情况:

instantionstratificationrankpotentialsemanticsAXISmetafunctionsystem

clauseinterpers.textualgrammarlexisdelicacyexper.wordstructure

logical?instantial’caserankingsystem’

图2元功能及语言系统

图2表示,语言系统可以分为六个轴,在级阶(rank)轴上有小句与词等单位,在精密度(delicacy)轴上有语法和词汇等单位,在系统轴上有系统和结构等单位,而在元功能轴上则有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这几个轴有机地形成了语言这个"轮子"及其运转。

Gregory也是较早研究语言功能的。Gregory(1967),GregoryandCarroll(1978)利用situation和contex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元功能思想。他所指的situation是"对语篇外特征的研究",context指"语篇特征的相关性"(Gregory

1967:178),由此便有"意义范畴"(situationalcategory)与"语义范畴"(contextualcategory)这两个概念。Gregory认为区分意义范畴与语义范畴是有必要的,因为这能够解释"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和"个人语旨"(personaltenor)都是"语旨"。无论是功能语旨还是个人语旨,它们都是意义关系(semioticrelationship)的语义反映(semantic

reflection)(Gregory1967:182-3)。后来,Gregory进一步指出,依照个人语旨与功能语旨的不同,元功能分为四种:经验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以及多功能功能(Multifunctional)。人际功能与个人语旨相对应,多功能功能与功能语旨相对应。在词汇语法层上,经验功能的典型体现是"及物性"(Transitivity),语篇功能的典型体现是"主位/信息"(Theme/Information),人际功能的典型体现是"情态/意态"(Mood/Modality),而多功能功能的典型体现则是多种多样的(Gregory

1987:101-2)。后来,Gregory(1988:315)认为语言可能有以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礼貌功能(Polite

function)。

Martin(1980/81:1)指出,把系统置入某一种元功能组成成分没有充分必要的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方面的理由。他把元功能解释为"对英语分句系统中纵聚合组合的经验判断",并且认为它是共时的,限于特定的级(分句),并在词汇语法层中封闭的系统内进行。他认为,元功能的概念是通过类推扩展到意义类型、语法级和词汇语法层,且一旦扩展后就不能用理想化语法加以检验。Martin(1987:26)后来指出,层次语法学家(stratificationalist)没有严格区分等级(Rank)与元功能等概念,因此在构建解释模式时分三个以上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在描述中区分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最近,Martin指出,语言学家通常更关注在某一真理体系中强化某一视角的"正确性",而把与该视角相对的不同观点当作"错误的"观点;语言间的多样性被广为认同,而元语言间的多样性则未得到应有的关注(Martin

1996:323)。

受Leech(1983)的影响,Butler(1996)对元功能作了一番新的解释,其核心是基于纵聚合选择的系统语义学。与Leech的模式相比,Butler更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Butler(1996:172)指出,Leech的语用学模式无法解释以下问题:某些情况下,表达礼貌的形式对上下文而言显得过于礼貌而被当作讥讽。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但只有将来的研究提供对语场、语旨、语式和语境范畴的足够界定之后才能实现。说话者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这些交际目的的实现一部分是来自语境和先前话语的结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说话者必须从语言的语义源中给话语选择合适的命题内容,并选择合适?quot;语义力"(semantic

force)。因此,他认为人际功能在等级上应高于概念功能和表现功能(Representational)(Butler1996:172-3)。

Lemke对元功能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Lemke认为,分句或句子不仅仅是通过它在语篇中的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它在更大的语篇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语篇间的篇际关系(intertextual

relation)来体现意义(Lemke1995a)。后来Lemke进一步指出,它们不仅仅是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这些意义是"概念-主位意义"(Ideational-thematic)、"组织-语篇意义"(Organizational-textual)和"人际-态度意义"(Interpersonal-attitudinal)(Lemke

1995b)。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Lemke(1998:91-4)指出,我们表达意义时总是同时建构对事物的表征(presentation),并指向这种表征或其它事物,以此创建一个有关要素的有组织的结构。多媒体语篇中,每一个意义形式中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都能调节其它意义形式中的各种意义,因而使意义成倍增加。这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每一个表达意义的行动构成意义"呈现功能"(Presentational),它解释意义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的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表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或命题功能(Propositional),在视图语言中叫表述功能或图表功能(Figural)。每一个意义行动也构成了一个"导向功能"(Orientational),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使用者对接受者的导向,也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语用/交互功能(Pragmatic/Interactional)。每一个意义行动还表达了一个组织功能(Organizational),它在语篇空间及交流空间给整体或整体中的部分作出限定。可见,在Lemke看来,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是:呈现功能、导向功能及组织功能。

5.结语

由于有Firth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Halliday的研究起点没有停留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外部功能,而是着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由此提出了元功能思想。从1967年到1994年,Halliday一直在完善这个思想,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Fawcett的"八功能说",Matthiessen

&Nesbitt的功能级定位,Gregory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的多功能功能及礼貌功能,Martin的元语言间多样性思想,Butler的人际功能高于其他功能的观点等。尤其是Lemke的一些思想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他指出,分句或句子不仅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他认为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间的相互调节使意义成倍增加,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以1996年的一篇论文为代表,Halliday的元功能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是对他的研究的一个升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i)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概念功能在等级上高于其他所有功能。(ii)元功能间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iii)从语法高度概括语言的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反映功能、活动功能和推论功能。(iv)语言构建人类经验,也构建社会秩序,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元功能加以描述。可见,在广大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努力下,系统功能语法充分地研究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而Halliday新近的这些思想则从更高的高度论述了语言及语言的功能,更加深入地结合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总的思想是,元功能不仅可以描述语言,还可以描述人类经验的构建,描述社会秩序的构建。

参考文献

Benson,J.D.,Cummings,M.J.&Greaves,WS.(eds.).1988.Linguistics

inaSystemicPerspective.Amsterdam:Benjamins.

Berry,M.,Butler,C.,Fawcett,R.P.&Huang,G.W.1996.(eds.)Meaning

andForm:SystemicFunctionalInterpretations---StudiesforM.A.K.Halliday.

Norwood:Ablex.

Büler,K.1934.TheoryofLanguage:therepresentationalfunctionoflanguage.

D.F.Goodwin(trans.).1990.Amsterdam:Benjamins.

Butler,municativefunctionandsemantics.InHallidayand

Fawcett(eds.).212-229.

--.1996.OntheConceptofanInterpersonalFunctioninEnglish.InBerry,

M.,Butler,C.,Fawcett,R.P.&Huang,G.W.(eds.).1996.

Dane?,F.1964.Athreelevelapproachtosyntax.TravauxLinguistiques

dePrague,I.

Dirvin,R.&FriedV.(eds.).1987.FunctionalisminLinguistics.Amsterdam:

Benjamins.

Ellis,J.1987.Thelogicalandtextualfunctions.InHalliday,M.A.K.

&Fawcett,R.P.(eds.).107-129.

Fawcett,R.P.1973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inacognitivemodel

oflanguage.UniversityCollege,London,ETICarchives.

--.1973b.Generatingasentencein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University

College,London,ETICarchives.

--.1980.CognitiveLinguisticsandSocialInteraction:TowardsanIntegrated

Modelof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dtheOtherComponentsofaCommunicating

Mind.Heidelberg:JuliusGroosVerlag.

Firth,J.R.1935/1957.Thesemanticsoflinguisticsscience.Papersin

Linguistics1934-1951.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Garvin&Mathiot.1975.Thefunctionsoflanguage:asocioculturalview.

AnthropologicalQuarterly.1975,(48):148-156.

Gregory,M.&Carroll,S.1978.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

inTheirSocialContext.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

Gregory,M.1987.Metafunctions:aspectsoftheirdevelopment,statusand

useinsystemiclinguistics.InHalliday,M.A.K.&Fawcett,R.P.(eds.).

94-106.

--.1988.Genericsituationandregister.1988.InBenson,J.D.,Cummings,

M.J.&Greaves,WS.(eds.).301-330.

Halliday,M.A.K.1967.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

2.JournalofLinguistics(3):199-244.

--.1968.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3.Journalof

Linguistics(4):179-215.

--.1969.OptionsandfunctionsintheEnglishclause.BrnoStudiesin

English,8.AndInHallidayandMartin(eds.).1981:138-45.

--.1970a.LanguageStructureandLanguageFunction.InLyons(ed.).1970.

--.1970b.Functionaldiversityinlanguage,asseenfromaconsideration

ofmodalityandmoodinEnglish.FoundationsofLanguage,(6),3.

--.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London:Arnold.

--.1975a.LearningHowtoMean.London:Arnold.

--.1975b.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owardsageneralsociolinguistic

theory.InMakkaiandMakkai(eds.).1975.

--.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

andMeanging.London:Arnold

--.1979.Modesofmeaningandmodesofexpression:typesofgrammatical

structure,andtheirdeterminationbydifferentsemanticsfunctions.In

D.J.Allerton,E.CarneyandD.Holdcroft(eds.).FunctionsandContext

inLinguisticAnalysis:AfestschriftforWilliamHaa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57-79.

--.1988.Ontheineffabilityofgrammaticalcategories.InBenson,J.

D.,Cummings,M.J.&Greaves,WS.(eds.).27-52.

--.1985/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London:Arnold.

--.1996.Ongrammarandgrammatics.InHasan,R.,Cloran,C.andButt,

D.(eds.).1-38.

--.1998.Thingsandrelations:Regrammaticisingexperienceastechnical

knowledge.InMartin,J.R.&VeelR.(eds.).185-235.

Halliday,M.A.K.&Fawcett,R.P.1987(eds.).NewDevelopmentsinSystemic

Linguistics.London:FrancesPinter.

Halliday,M.A.K.&Martin,J.R.1981(eds.).ReadingsinSystemicLinguistics.

London:Batsford.

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1999.ConstruingExperience

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CassellAcademic.

Hasan,R.,Cloran,C.andButt,D.(eds.)1996.FunctionalDescriptions:

TheoryinPractice.Amsterdam:Benjamins.

Jakobson,R.1960.LinguisticsandPoetics,SWIII:18-51.

Leech,G.N.1987.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Arnold.

Lemke,J.1995a.TextualPolitics:DiscourseandSocialTheory.London:

Taylor&Francis.

--.1995b.Intertextualityandtextsemantics.InM.GregoryandP.Fries

(eds.).DiscourseinSociety:FunctionalPerspectives.Norwood,N.J.:

Ablex.

--.1998.Multiplyingmeaning:visualandverbalsemioticsinthescientific

text.InMartin,J.R.&VeelR.(eds.).87-113.

Lyons,J.1970.(ed.).NewHorizonsin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Makkai,A&Makkai,V.B.1975.(eds.).TheFirstLACUSForum.Carolina:

HornbeamPress.

Malinowski,B.1923.Theproblemofmeaninginprimitivelanguages.In

OgdenandRichard(eds.).1923.

Mathesius,V.1928.Onlinguisticcharacterologywithillustrationsfrom

ModernEnglish.ReprintedinVachek(ed.).1964.

--.1975.Afunctionalanalysisofpresent-dayEnglishonagenerallinguistic

basis.L.Duskova(trans.).J.Vachek(ed.).Hague:Mouton.

Martin,J.R.1980/1981.RegisterandMetafunction.Paperreadtothe7th

InternationalSystemicWorkshop.

--.1987.ThemeaningoffeaturesinsystemicLinguistics.InHalliday,

M.A.K.&Fawcett,R.P.(eds.).14-40.

--.1996.TransitivityinTagalog:AFunctionalInterpretationofCase.

InBerry,M.,Butler,C.,Fawcett,R.P.&Huang,G.W.(eds.).1996.

Martin,J.R.&VeelR.(eds.)1998.ReadingScience:CriticalandFunctional

PerspectivesonDiscourseofScience.London:Routledge.

Matthiessen,C.,Nesbitt,C.1996.OntheIdeaofTheory-NeutralDescriptions.

In:Hasan,R.,Cloran,C.,Butt,D.(eds.).39-84.

Odgen,C.K.&Richard,I.A.1923.(eds.).TheMeaningofMeaning.London:

RoutledgeandKeganPaul.

Vachek,J.1964.(ed.).APragueSchoolReaderinLinguistics.Bloomington:

IndianaUniversityPress.

--.1966.TheLinguisticSchoolofPrague.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

Press.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胡壮麟,1995,《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钱军,1998,《结构功能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5

Keywords:shortmassageorSM,misunderstanding,cooperativeprinciple,bodylanguage,facialexpression,intonation,stress,writtenlanguage

摘要:本文的开头对移动电话的短消息(又称短信)作了简要的介绍。尽管短消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短消息自身语言的特点导致了它容易被人们误解。从语言学的角度,本文分析了导致短信被误解的几个因素。第一,短消息语言违背了合作原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一种准则。为了很好的交流,人们回遵守“会话准则”。而短信语言对准则的违背,导致了短信的作用不明确。并且,人们在解释短信内容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经验。第二,与面对面的谈话和电话通讯相比,短信缺少肢体语言、表情、适当的重音和语调。第三,短信语言与书面语言相比,具有随意性。文章的结尾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短消息或短信、误解、合作原则、肢体语言、表情、重音、语调、书面语言

AnAnalysisofShortMessageLanguageandBehaviorswithaLinguisticApproach

Thesisstatement:Shortmessageisvulnerabletomisunderstanding,whichcanbeexplainedbytheviolationofthecooperativeprinciple,andincontrastwithtraditionalconversationandwrittenlanguage,thedeficiencyofshortmessageisanalyzed.

Outline

IIntroduction

IIThevulnerabilityofSMtomisunderstand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operativeprinciple

A.Introductionofcooperativeandtheviolationofmaxims

B.Threekindsofmisunderstanding

⑴Theindefinitenatureofthesender’smessage

⑵AnumberoffactorsaffectingtheinterpretationofSM

⑶ThequeryconcerningtheendofSMconversation

IIIThedeficiencyofSMincontrastwithface-to-faceconversationandTELcall

A.Thelackofbodylanguageandexpression

B.Thelackofstressandintonation

IVThecasualnessofSMincontrastwithwrittenlanguage

A.SMprocessedatrandom

B.ThedifferencesbetweenSMlanguageandwrittenlanguage

VConclusion

IIntroduction

ShortMessageService(SMS)isanewcommunicationaltoolthatcombinesthefunctionsofmobilephoneandpager.AccordingtothestatisticsfromGlobalGPSAssociation,thetotalnumberofSMshasreached510billionin2003,andChinaaccountsforonethirdofthem,soaringto170billion.SMisregardedasaconvenient,highlydemocratic,informationalmediumforconveyingmessagesthatconformswelltohumanneeds.Asamoderncommunicationtool,SMhasmanyadvantageswhichareabsentinothercommunicationmedias.Forexample,SMenablesdumbpeopletocommunicatefreelywithhealthypeople;SMmakesnonoisewhichmaybotherothers;SMprotectsprivacy,becausenothirdpartyknowsthecontentofSMconversation.

However,thecharacteristicsofSMlanguagealsobringnegativeeffectstopeople’slife.PeoplefindthatSMisnotsopowerfulandpleasant,anditcanbeeasilymisunderstood.Withthehelpoflinguisticapproaches,factorsthatareresponsibleforthemisunderstandingofSMareanalyzed:1).theviolationofthecooperativeprinciple.2)SMcannottaketheplaceofface-to-faceconversation.3)SMismorecasualthanwrittenlanguage.

IIThevulnerabilityofSMtomisunderstand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cooperativeprinciple

TheprocessofsendingSMissoeasyandinformalthatpeopletreatitastheydoconversation.SMisabitlikeaconversationatthewatercoolerthatcanbeinstantlyforwardedto50people.Foraconversationtobesuccessful,inmostsocialcontexts,theparticipantsneedtofeeltheyarecontributingsomethingtoitandaregettingsomethingoutofit.Forthistohappen,certainconditionsmustapply.Everyonemusthaveanopportunitytospeak:nooneshouldbemonopolizingorconstantlyinterrupting.Theparticipantsneedtomaketheirrolesclear;theyneedtohaveasenseofwhentospeakorstaysilent;whentoprofferinformationorholditback;whentostayalooforbecomeinvolved.

Thesuccessofaconversationdependsnotonlyonwhatspeakerssaybutontheirwholeapproachtotheinteraction.“Ourtalkexchangesdonotnormallyconsistofasuccessionofdisconnectedremarks,andwouldnotberationaliftheydid.Theyarecharacteristically,tosomedegreeatleast,cooperativeefforts;andeachparticipantrecognizesinthem,tosomeextent,acommonpurposeorsetofpurposes,oratleastamutuallyaccepteddirection”(Grice1975:45).Peopleadopta“cooperativeprinciple”whentheycommunicatewitheachother:theytrytogetalongwitheachotherbyfollowingcertainconversational“maxims”thatunderlietheefficientuseoflanguage.Fourbasicmaximshavebeenproposed.

Themaximofqualitystatesthatspeakers’contributionstoaconversationoughttobetrue.Theyshouldnotsaywhattheybelievetobefalse,norshouldtheysayanythingforwhichtheylackadequateevidence.

Themaximofquantitystatesthatcontributionsshouldbeasinformativeasisrequiredforthepurposesoftheconversation.Oneshouldsayneithertoolittlenortoomuch.

Themaximofrelevancestatesthatconversationsshouldclearlyrelatetothepurposeoftheexchange.

Themaximofmannerstatesthatthecontributionshouldbeperspicuous,inparticular,thatitshouldbeorderlyandbrief,avoidingobstructingambiguity.

Inshort,thesemaximsspecifywhatparticipantshavetodoinordertoconverseinamaximallyefficient,rational,co-operativeway:theyshouldspeaksincerely,relevantlyandclearly,whileprovidingsufficientinformation.Buttheuseoftermsprincipleandmaximdoesnotmeanthatthecooperativeprincipleanditsmaximswillbefollowedbyeverybodyallthetime.Ifpeopleviolatethesemaximsdeliberately,listenersmaydrawinferencefromwhatspeakershavesaidandworkouttheimplicatureoftheutterance.ButforSMusers,violationofmaximsisdonepassively.

Thenletustakealookatthefollowingshortmessagesrecordedintheauthor’smobilephone.

No.1.A:“Stillbusy?”---9:40pm

(Conversationstarted,butA’spurposeisconfusing)

No.2.B:“Nottoobusy,what’sup?”---9:41pm

(ActuallyBwasverybusyinhisessay,maybewriting,butBinferredthatAmusthavesomethingimportanttotell.)

No.3.A:“WhenyouworkedintheComputerAssociation,haveyoueverfailedtonegotiatewithsponsors?”---9:46pm

(IttakesA5minutestorespond.Heattemptstomakehiswordsappropriate.Bhastosuspendhisworkandwaitforadirectanswer.Butthisanswerseemssoirrelevant.)

No.4.B:“No”---9:47pm

(Btriestoconcentrateonhiswork,soherespondsbriefly.Aisquitefrustratedbythefailednegotiationandneedssomeonetocomforthim.Thesingleword“No”makeshimthinkthatifBisnotbusy,howBcouldbesocold.)

No.5.A:“Sorry,Ithoughtyoudid,then,goodnight.”---9:49pm

(Conversationhastobeendedupunpleasantly)

No.6.B:“Goodnight.”---9:50pm

(BisstillunawareofA’sintention.Hecandonothingbutendconversation.)

Thetwoparticipantsofthisshortconversationviolatethefourmaximsviolationsofmaxims.

No.1violatesMofquantity.Hesaystoolittle.Heshouldstatehispurposeclearly.

No.2violatesMofquality.Hesayssomethingthatisfalse,buthehasto.

No.3HereA’scontributioninitsliteralmeaning,failstoanswerB’squestion,andthusseemstoviolateatleastthemaximsofquantityandrelevance.WemightthereforeexpectA’sutterancetobeinterpretedasanon-co-operativeresponse.Yetitisclearthatdespitethisapparentfailureofco-operation,wetrytointerpretA’sutteranceascooperativeatsomedeeperlevel.WecanassurethattherecouldbesomepossibleconnectionbetweenNo.2andNo.3.However,sinceitisaSMconversation,AandBcouldnotseeeachother.Bisactuallyinahurryandhewantstogotothetopicdirectly,butAwantsaeuphemisticway.HereSMisnotpowerfulenoughtoconnectthestatesofmindofthetwopersons.

No.4alsoviolatesMofquantity.Bissupposedtobeconsiderate.

No.5violatesMofmanner.Twosentencesseemnotorderly.

However,inourdailyconversation,theimplicaturesofwordsareeasilydeduced.Sowhydoestheviolationofco-operativeprincipleinSMfailtoenablepeopletoworkouttheexactimplicatures?Theremustbesomeotherfactorscontributingtotheunderstandingofwords.Weshallfurtherdiscussthispointinthethirdsection.Althoughthetwoparticipantsofthisshortconversationdonotviolatemaximsdeliberatelyandpurposefully,theirwordsaremisconstrued.AndthemisconstructionsofSMcanbesortedintothree.

Firstly,thepurposeofSMlanguageisnotdefinite,i.e.,thefunctionsofSMlanguagearenotclear.Linguiststalkaboutthefunctionsoflanguageinanabstractsense,thatis,notintermsofusinglanguagetochat,tothink,tobuyandsell,toreadandwrite,togreetpeople,etc.Tocommunicateourideasistheusualanswertothequestion“whydoweuselanguage?”Indeed,thismustsurelybethemostwidelyrecognizedfunctionoflanguage.Wheneverwetellpeopleaboutourcircumstancesorourselvesoraskforinformationaboutotherselves,weareusinglanguageinordertoexchangefactsandopinions.Theuseoflanguageisoftencalled“ideationalorreferential”.Butitwouldbeproblematictothinkofitastheonlywayweuselanguage.Linguistssummarizethesepracticalfunctionsoflanguagelikefollowing:informative,interpersonal,performative,emotive,phatic,recreationalandmetalingual(Hu2001:10).Hallidayproposesatheoryofmetafunctionsoflanguagethatislanguagehas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functions.Ideationalfunctionconstructsamodelofexperienceandconstructslogicalrelations,interpersonalfunctionenactssocialrelationshipsandtextualfunctioncreatesrelevancetocontext(Halliday1985:VIII).

Amongthem,thefirsttwofunctionsareoftenmixedupinSMlanguage.Formostpeople,theinformativefunctionispredominantlythemajorroleoflanguage.Languageistheinstrumentofthoughtandpeopleoftenfeeltheneedtospeaktheirthoughtsaloudaswhentheyareworkingonamathproblem.

Andthemostimportantsociologicaluseoflanguageistheinterpersonalfunction,bywhichpeopleestablishandmaintainacomfortablerelationinasociety.SMisamediumwhosefunctionisratherconfusing.Peopleuseittoconveyinformation,keepintouchwitheachother,sharejokes,expressemotionsorevenpassanger.Buttherecipientcannottellwhichfromwhich,hemightdealwithhisshortmessageswithanattitudethatisunexpectedbyitssender.Let’sseethefollowingexample.

A:“Iplayedfootballthisafternoon,howtiredIam.”

B:“Oh,really?You’reenergetic!”

Theconversationendshere.Afeelstiredafterplayingfootball,andsendsaSMtooneofhisfriendsBtoexpresshisexcitement.ButthisconfusesBastohowtorespondappropriately,orhemaysimplybroodaboutitforquitealongtime.

Secondly,therecipientsofSMmaketheirowninterpretationsbasedonsituationaleffectsandschemata.Thefirstandthesecondsortofmisunderstandingscanbesomewhatoverlapping.BecausefunctionofSMlanguageisnotclear,peoplebegantointerpretmessageswiththeirownexperience.Besides,thequantityofinformationconveyedisofteninadequate,SMleavesalotofblankspacesinwhatpeoplesay,whichtherecipienttendstofillwiththemostnegativeinterpretations.

Thirdly,howtoendSMconversationandwhenistherighttimetoenditalsobotherSMusersalot.NomatterhowpeopleenjoySM,writingitisverytimeconsuming.Ifonewantstoenditandtheotherdoesnot,atleastonewillbeunpleasant.ItisunlikelythatbothofthemarereadyforSMconversationatthesametime,becausetwopeopleareintwoenvironments.

IIIThedeficiencyofSMincontrastwithface-to-faceconversationandTelcall

Peoplecanhidethemselvesbehindthetinyscreens,andtherefore,theyarebraverandtheycantellwhatevertheylike.Somanypeoplearenowabusingit.Butisitsuperiortoface-to-faceconversationsandtelephonecalls?Theanswermightbeno.

Firstly,SMlacksbodylanguageandfacialexpressions.Thecommunicativeuseofthevisualandtactilemodesisoftenreferredtoas“nonverbalcommunication”,especiallyinacademicdiscussion.Ineverydayterms,itistheareaof“bodylanguage”(Crystal1997:403).Mostpeoplemaynotbeawareoftheimportanceofitwhentheymessageeachother,becausetheydoitsubconsciously.Thefieldofnon-verbalvisualcommunication,kinesics,canbebrokendownintoseveralcomponents:facialexpression,eyecontact,gesture,andbodyposture.Eachcomponentperformsavarietyoffunctions.Movementsofthefaceandbodycangivecluestoaperson’spersonalityandemotionalstate.Theface,inparticular,signalsawiderangeofemotions,suchasfear,happiness,sadness,anger,surprise,interest,anddisgust.Manyoftheexpressionsvaryinmeaningfromculturetoculture.Inaddition,thefaceandbodysendsignalsaboutthewayasocialinteractionisproceeding.Patternsofeyecontactshowwhoistalkingtowhom;facialexpressionprovidesfeed-backtothespeaker,expressingsuchmeaningsaspuzzlementordisbelief;andabodypostureconveysaperson’sattitudetowardstheinteraction(e.g.relaxation,interest,boredom).

Severalkindsofsocialcontextareassociatedwithspecificfacialorbodybehaviors(e.g.wavingwhiletakingleave.)Ritualorofficialoccasionsareoftenprimarilymarkedbysuchfactorsaskneeling,orblessing.WhileSMonlyprovidesitsrecipientscoresofcharacters(oneshortmassagecontainsnomorethan70Chinesecharacters),thesender’sfacialexpressionorevenhisattitudetowardswhathesaidonlydependsontherecipient’spersonalimagination.TherealmeaningofSMandintentionthusareoftenmisunderstood.

Besides,comparedwithtraditionalconversation,SMlacksproperstressandintonation.Stressreferstothedegreeofforceusedinproducingasyllable.Intranscription,araisedverticallike[′]isusedjustbeforethesyllableitrelatesto.Abasicdistinctionismadebetweenstressedandunstressedsyllables,theformerbeingmoreprominentthanthelatterusuallyduetoanincreaseinloudness,lengthorpitch.Thismeansthatstressisarelativenotion.(Hu2001:71)Atthewordlevel,itonlyappliestowordswithatleasttwosyllables.StresspatterninChineseiseasier,becausewecanjustfocusonsentencelevel,whereamonosyllabicwordmaybesaidtobestressedrelativetootherwordsinthesentence.Sentencestressisoftenusedtoexpressemphasis,surprise,etc,sothatinprinciplestressmayfallonanywordoranysyllable.Forexample,aSMconversationbeginswithasentencelikethis,“IwentshoppingaroundJiefangbeithewholeday.Iboughtnothing.”

Thesentenceisquiteclear,butwhichworddoesthesenderemphasize?Ifthissentenceiscarriedonatelephoneorface-to-faceconversation,itwillnotcauseanypuzzle.

Intonation,andothersuprasegmentalfeaturesoflanguage,performsavarietyofdifferentfunctions.(Crystal1992:173)Themostobviousfunctionistoexpressawiderangeofattitudinalmeanings---excitement,boredom,surprise,friendliness,reserve,andmanyhundredsmore.Intonationconveysagreatdealaboutwhatisreferredtoasthe“informationstructure”oftheutterance.Intonationcanhelptoorganizelanguageunitsthataremoreeasilyperceivedandmemorized.

IVThecasualnessofSMincontrastwithwrittenlanguage

However,wecannotsimplysaythewrittenformofspeechislesspowerfulincommunication.OnethingthatdiffersSMlanguagefromletters,andE-mailisthecasualnessofSM.SMisoftenprocessedunderarandomcondition.Theusermaydoitwhileheishavinglunch,takingawalk,readingbooks,talkingtoothers,orwatchingTV,etc.Hecouldnotfocusallhisattentiononwritingwhathewantstosay.Hehastodoitwithlittlethought.Besides,sometimes,oneSMusermaymessagethreeothersormoreatthesametime.Theoverloadeduserhastospeeditup,andthequalityofSMdecreases.Butwhenpeoplewriteletters,theyaremuchmoreconsiderate.UnlikeSM,sendinglettersisdemanding,sincewecannotwriteletterswhereverandwheneverwelike.Oncealetterissent,littlechanceleftfortheaddressertoexplainit.

Thus,SMismorelikearecordofspokenlanguage,andthenumberofitscharactersisquitelimited(nomorethan70,includingpunctuations).Inthefollowingparts,wefocusondifferencebetweenSMlanguageandwrittenlanguage.

Thepermanenceofwritingallowsrepeatedreadingandcloseanalysis.Itpromotesthedevelopmentofartfulorganizationandmoreconcise,intricatelystructuredexpression.Unitsofdiscourse,suchassentencesandparagraphs,areclearlyidentifiedthroughlayoutandpunctuation.(Crystal1992:181)Bycontrast,thespontaneityandrapidityofSMminimizethechanceofcomplexpreplanning,anditalsolacksrepetition,rephrasingfillerphrases(suchasyouknow,yousee,think)thatassistspeakersto“thinkstandingup”,andthereisnouseofintonationandpausetodivideanutteranceintomanageablechunks.

Theparticipantsinwritteninteractioncannotusuallyseeeachother,andtheythuscannotrelyonthecontexttohelpmakeclearwhattheymean,astheywouldwhenspeaking.Asaconsequence,writingavoidswordswhosemeaningrelyonsituation(suchasthisone,overthere).Writersalsohavetoanticipatetheeffectsoftimelagbetweenproductionandreception.ThisisoutofthequestioninSM.SMusersassumethattheothersideisalwaysreadyforreceptionofSM(actually,itisquitenormalthattherecipientisverybusy),andthatthefeedbackwouldcomeimmediately.ButSMisnottime-bound,andthesituationinwhichbothparticipantsarepresentisrare.

WrittenlanguagetendstobemoreformalthanSMlanguageandismorelikelytoprovidethestandardthatsocietyvalues.DifferentpeoplehavedevelopedtheirownSMhabitorstyle.Somepeoplefrequentlyusepunctuations,suchas“:-)”,“:-(”,“:-=”,“:-*”;someusecapitalizedwordforexample“Oh,TMD”,“I’llTyou”toexpressspecialmeanings.Thesewords,ononehand,makeSMlanguagevivid,butontheotherhand,languagebarrierisformed.Noteverybodycouldunderstandthesefashionablewords,anditisbeingupdated.People,especiallythosewhoseldommessageanother,findthemselvestrappedbythesepersonallycoinedwordsandexpressions.

VConclusion

Mobile-basedSMisnotbaditself.Liketheemergenceoftelevision,SMisalsostronglycriticizedforitsdisadvantage.Ifweuseitappropriately,itmakesourlifebetter.Here,severalsolutionsaresuggested.

Intheabsenceofimmediatefeedback,availableinmostspeechinteraction,careneedstobetakentominimizetheeffectsofvaguenessandambiguity.

⑴Beforemessaging,thinkingabouttherecipient’ssituationishelpful,e.g.,istherecipientstillathiswork?Iftimeisnotright,SMmightbothertherecipient.

⑵ThelanguageofSMmustbewellchosen.Wecanusefashionwordsorcoinedwordswhenwemessageanintimatefriends,becausewesharethesameenvironment,andthesewordswillworkperfectlyincommunication.Butiftherecipientisnotsofamiliar,we’dbetteruseformalwords.Inotherwords,howwemessageshouldbebasedonthespecificrecipient.

⑶IntermsofthecontentsofSM,itshouldnotbeusedtodiscussbadnews.Nevercriticizesomebodyandneverdiscussifthere’sanychancethatwhatwesaymightbetakentoawrongway,weshouldpickupthephoneorwalkouttodiscussitinperson.

Fortherecipient,therearesomeothersuggestionswhichmightbehelpful.

⑴Ifwearedoingsomethingveryimportant,suchasgivingalectureorhavingaconference,inwhichdisturbanceisnotallowed,wehadbettershutoffourmobilephones.Onceapersontriestosendusashortmessage,heorshemayquicklyfindthattherecipientisnotavailableatthatmoment.Thus,waitingandfurtherguessingcanbeavoided.

⑵However,itisinevitabletocomeacrossunpleasantwordsinSM,intermsofbothlanguageandcontent.WeshouldbearthisinmindthatmostpeoplewouldsendSMwithlittlethoughts.Ifwedofeelquitebothered,weshouldcallthesenderandmakethematterclearasquicklyaspossible.

Bibliography

Crystal,David.TheCambridgeEncylopaediaof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

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InP.Cole&J.L.Morgan(eds)Speechacts.NewYork:

AcademicPress,1975.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O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论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沦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下文将分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分析。

一、我国心理语言建设理论研究分析

l-吸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向国内学界介绍囤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桂诗春教授。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理语言学专著《心理语言学》,全面阐述了这门新兴~-:N-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2.起步阶段(8o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囤内学者们开始展开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断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教学实践中。在这些研究中,集中反映国内学究成果的有桂诗春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彭聆龄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朱曼殊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和常宝儒教授的《汉语语言心理学》。这几部著作都概括了世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有的是以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实验材料,有的是以汉语语言事实来丰富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表现出中国心理语言学家对本门学科诸问题的系统的理论见解。

3.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学者们结合了中国本土的特点,基础性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一是心理词汇的研究。研究者们试图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如何储存的,又是如何从大脑中提取的。董燕萍对中国学生的二语词汇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对于翻译对等词所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概念表征在大脑中足共享的,但一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要强于二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xt,于翻译对等词所不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这种不共有的差异一;h-面表现出一种被“调和”的趋势,另一面.TK表现出一种“独立”的趋势。该研究提出了“二语词汇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董燕萍、桂诗春对双语心理词库的七个表征模型进行了对t:Ic~)-*r.g-,发现其中存在四对冲突:(1)双语概念存储共享与存储独立;(2)概念调节与词汇连接;(3)局部式表征与分布式表征;(4)单编码系统与x2z.编码系统,并进一步说明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的合理性。董燕萍、周彩庆则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中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集中接触高频熟词的多个义项及其搭配知识,能够很快提高受试的理解性词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义项进行组织整理,则能提高受试的产出性词汇知识。张淑静重点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发现二语涮汇和母语词汇存在系统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既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张淑静还采用联想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母语者与二语者的反应类型,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词而言,二语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语义联系,语音联系在二语心理词汇中起主导作用。赵翠莲的研究通过四个实验证明了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二是句子的研究。李志雪简要介绍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及其理论基础。董燕萍、梁君英考察了动词和沦元构式在二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发现受试的分类随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倾向。邓玉梅总结了近lO年来西方心理语言学关于篇章与句-T-加工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仁简要分折了一B1’-H学研究trl出现的新动向和解决心语学核C.-问题的可能途径。

三足篇章的研究。索玉柱研究r中囤大学生在英汉语篇解中的逻辑推理特征。他发现,从英汉语的差异方面和英汉语的共性来看,逻辑推理的处理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比较类型。索玉柱在研究了中围学生的逻辑推理后发现,中国学生在阅渎英汉语篇时进行连接推理;在理解篇章的过程类型语句(typesofprocess)时,中国学生对汉语的敏感程度明显要高于x,J-英语的敏感程度。而杨炳钧则综述了语篇理解的主要理论(命题理论、式理沦、容量理论),指出了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李绍山在对文本易读性的研究中发现,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文本的易读性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这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3Z.。他认为,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很多,除文本因素外,也不能忽略读者和环境这两个因索。而井世洁、李西君则指出,语篇主Pdi的建构是语篇理解的主要目的,它通过主题推理加工来实现。主题推理存在自动)m2r2~策略性加212两种方式,主题推理加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完善。

二、我国心理语言eleeleN-建设具体应用研究分析

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此之前,国内心理语言学界几乎没有实证性研究,而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仍然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包括了一些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桂诗春研究了心理词汇问题,他通过视觉词汇辨i.k实验证明,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语共享统一的心理词汇,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桂诗春和李崴在另一项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词汇检索中遵循多数实验所揭示的规律,英语字母或汉字的回述率较高一些;对中国学生而言,两种语言的词汇检索是不同的。桂诗春和李崴还研究了句子的短时记忆功能和特性。他们的实验表明,汉语句子加汉语词表的回述率与外国学者在用英语的受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大致相同。李绍山使用快速系列视觉显示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发现命题和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的最重要变量,难度和频率的重要性次之;包括命题和难度在一起的语言变量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大于背景知识所起的作用。李崴利用PDP模型中的交互激活和竞争对记忆的提取和概括进行了模拟,初见成效。

2.发展阶段。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听力、口语以及阅读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贾冠杰简要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讨沦了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而很多学者研究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心理过程的因素。严慧仙也以心理语言学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了阅读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_解决这问题的办法。荣卉讨论_『学生在『蒯谈中趔到的障碍及眼动与阅读障碍之间的关系。蔡旭东提出,心理语言学有关阅渎过程的心理分析及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卡lI关理沦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三、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广度上存在失衡现象。心理语言学涉及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理解方面(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而对语言产生(=f5面的和口头的)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深度不够。虽然学者们进行了不少基础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模型往往是借鉴西方学者的模型,或对原有模型稍做修改,原创性还不够。公务员之家:

3、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国内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大都以重复性实验为主,或者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思考上,在研究设计上还不够严密,研究结果说服力还不够强。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加强大学英语语言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探索,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遗憾的是,当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所采取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应当加快转变落后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普遍受制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理论灌输占据课堂主流,学生不堪忍受大量枯燥晦涩的语法知识灌输,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的凸显,片面采用单一教学方式,课堂成为教师演戏的舞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不强。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单词记忆,花时间背单词、背句型就可以了。由于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容易出现一定消极心理,久而久之,更加不愿意配合英语语言学教学活动。

2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下大学英语教学何去何从

2.1营造积极教学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处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内,学生会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为了全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努力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语言学学习活动。例如利用图片、视频、音频导入新知,这一方面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另一方面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testoftruelove》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heartwillgoon》,学生沉浸于优美的音乐欣赏之中,课堂气氛相当轻松。在浓浓的音乐渲染氛围之下,我适时在课件上出示问题:“Areyouinloveornot?”伴随歌声,我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自由开展讨论,他们兴致都非常高,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2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语言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下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不仅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一定理论知识讲解结束之后,给学生留出相应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展开相应实践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Atestoftruelove》一课教学结束之后,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某人或某物的与众不同”的这一句型,笔者请学生两两一组,联系生活实际,用句型编写对话,反映生活中某一个小片段。学生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提问,一个负责回答,配合得相当默契。节选对话如下:A:Youarereallyoneofakind.B:Uhhuh?A:Whileallpeopleisreading,youaretheonlyonetoplaythecomputergameselse.B:Iamsoashamed.

2.3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引入更为实用的教学内容。当前不同专业所选用的英语语言学教材版本略有不同,非英语专业普遍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有的专业选用《语言学教程》,也有的专业选用《简明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虽然不同版本教材教学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不论哪一本版教材,想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都应当从学生获得实用的英语技能这一角度出发。宏观意义上的英语语言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词义、文字等内容,分别涉及听、说、读、写四个不同维度的技能。从语言自身角度而言,教学时间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其中的精髓要义展开分析。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教学理念决定了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不仅仅是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单独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当引入边缘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引入语言翻译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助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加强应用型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的重要方向,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笔者简要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加强此方面教学研究,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郭文琦 单位:宿迁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BOPPPS;教学模型;语言学

一BOPPPS教学设计模型简介

BOPPPS教学设计模式是在北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培训过程中提倡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依据教育心理学及认知理论而提出的一种循序式教学过程设计。BOPPPS教学设计模型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①引入(Bridge-in);导入部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②目标(Objective);让学生知道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③前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④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鼓励学生多方位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掌握所学知识;⑤后测(Post-as-sessment);检测该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二以语言学教程第五单元为例,应用BOPPPS教学模型元素

根据BOPPPS教学设计模型,“引入(Bridge-in)”实际上是通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本课”。第五单元主题“Meaning”,通过分析教材,很容易发现,第五单元主要讲述“意义”的含义,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等关系,是之前章节“语音”的延伸性知识。所以,在设计“引入(Bridge-in)”环节时,选用了同音文(HomophonicArticle)《季姬击鸡记》作为导入。在课堂操作中,首先设定3分钟热身时间,让学生们熟悉这篇同音文并自由朗读,然后利用5分钟开展课堂提问,即随机抽选学生当众朗读。之所以选择同音文作为“课堂热身”的要素,主要是因为同音文的特点。所谓“同音文”,就是整个文章中的汉字只采用同一个音,四声不限,标点不限。同音文大多出现在文言文中,例如《季姬击鸡记》。“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把握住同音文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季姬击鸡记》设计成活跃课堂的一个调味剂。当学生读同音文时,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因为通篇103个字,音全部是一样的。课堂活跃起来之后,老师趁热打铁提问:“Whocantellusthemeaningofthisarticlebymeansofthepronunciation(谁能够通过读音解释这篇短文的意思)?”此时,学生就疑惑:“音都是一样的,如果不看字,怎么能够判断通篇的意思呢?”学生的这类疑问,正是陷入了教师提前设计的一个“陷阱”,目的是引出学习研究“字、词”的重要性。语言(Language)具有二重性的本质特征。二重性(Duali-ty),指语言构成的两个层次,即音和义。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还是一种把符号作为载体的有意义的系统。只听懂“音”,是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语言含义的,需要“音”“形”两种因素俱在,才能真正使语言“达意”。

三“引入(Bridge-in)”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语言知识浩如烟海,每节课的难点和重点都有差异,教师应立足课程体系要求,把握学生“兴奋点”,将问题嵌入导入环节中。除了提问题,还可以用“角色扮演(RolePlay)”“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趣味测试(Quiz)”“案例教学(CaseStudy)”等教学方法将“引入环节”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应用BOPPPS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的“主导”角色应该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是否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优劣的标准。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从而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关注点应该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启迪”,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团队合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6399653-6613311.html

[2]HmeloCE,FerrariM.Theproblembaselearningtutorial:cultivationhigherorderthinkingskills[J].JournalfortheEducationoftheGifted,1997(20)

[3]罗宇,付绍静,李暾.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6)

[4]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773428-818306.html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9

在商务性质的英文文体中,常会使用一些非常古朴的词以示严谨,语言非常言简意赅、简洁明确,但我们也注意到了商务英语中也存在词义模糊现象。商务英语行文严谨,逻辑严密,因此,句子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同时由于商务英语基本都用于阐述、说明、法律条文、解释等,因此陈述句使用频率很高。在商务合同、商务信件,法律文书中,为了强调客观事实,减少个人感情或意愿的影响,还经常使用被动语态。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运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它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教学法。

1、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与说话人的行为或者意图有关。交际教学法主张语言教学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四种语言技能的获得应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并且语言知识与交际功能相互依赖。交际法是一种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其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对语言的学习,掌握语音、语法及词汇的各种规则,可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基础。因此,首先应根据交际法教学原理,重视对商务专业基础知识及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的分析。把某一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操作流程、基本概念、专业词汇及术语的讲解作为重点。其次,商务英语教学还应根据交际教学法的特点,通过角色模拟强化学生的商业意识,增强对商业了解与认知。由于商务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在涉外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我们同样应注意在商务环境中对交际所产生的影响的要素。利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和情景,这种方式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技能及商务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和强化。此外,商务英语教学也应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内在要求,着力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及商务技能。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些真实典型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和课后案例报告的撰写,教学任务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从其产生的原因、教学基本原则和教学步骤等方面都适合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并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

2、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促进了文化和情景理论的成熟,商务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围绕一个由商务语篇、商务情景语境、商务文化语境、商务互文语境、商务文内语境这五种因素构成的范畴而进行的。其中的商务文化语境指在商务事件中参与者所在机构或国家以及个体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由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参与者并没有完全处于同一的商务语境文化范畴内,意识不到商务话语中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母语的话语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商务英语交流中去。

3、浸没法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教学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而当今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能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浸没法是一种特殊而有成效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法,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自身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的。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商务英语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常常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技能、语言水平为准,既以母语为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商务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

三、结束语

语言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英美文学教育;学生主体性培养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合理而完善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即做到平衡教师、学生、语言与语言学习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知识形成初步感知,进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所在。但英美文学教育难点在于作品中的意境很难得以完美传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进行主动思考,主动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生态语言学观点下的教学活动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能动的且可变的体系,教师与学生都被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其中教学效果的呈现则是这两者之间有意识的相互影响。本文尝试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英美文学教学,并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希望能真正发挥出英美文学教育的潜在作用,进一步推动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

一、生态语言学内涵概述

生态语言学是自然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观点的核心概念“语言生态”最早由美国学者霍根提出,他在《语言生态学》中指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隐喻类比,并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对生态语言学进行考察和研究。纵观“生态语言学”的所有发展历程,所有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比喻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学与生态学之间互动变化的动态过程,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机制原理,研究各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的多样性。如生物的多样性类似,语言也是由多种语言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性体现,“就好比是自然生态中的有机体,各个个体都具备其独特的生长机制及演化规律”。(2)语言的互动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媒介和有效工具,也是实现彼此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之上。(3)语言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相互作用。任何一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都受到所处特殊环境的相应影响,将两者看作是一种微型的生态系统,继而针对系统内部之间的彼此作用和协调机制进行相应的考察和研究。而生态语言学理论自身较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即语言系统是由不同时空语言交织建构的一个整体性存在,其内部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彼此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相对平衡的语言生态系统。

二、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1.理论基础--生态系统中的“协调发展”。根据霍根的“语言生态”理论,英美文学课堂本质上是组成语言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教学环境内生存的各种要素及因子(教师与学生、教学工具及教学模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随着英美文学教学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改善,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方式等各个重要影响因子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因子都试图占据更大的“势力”范围,以便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而这均会对该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只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整个教学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当中,以此来达到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实践运用--生态语言学下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共同作用于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牵涉到生态环境中的多个生态因子,其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在不断的能量交换中,技能、知识和教学手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这些会相应的影响生态位的范围,进而构成英美文学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独特角度去体会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第一,教学环境宏观化。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运行的保护伞,其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转换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突破以往的师生教学体系,建构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教学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当然,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仅靠课堂内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课堂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环境的生态发展平衡。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利用“慕课”“微课”以及其它的新兴教学手段,以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所在,与学生共同鉴赏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二,教学方式多样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传统,这使得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现象,而英美文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异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式,以求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展示出英美语言的魅力和特点所在。虽然发达的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等先进工具,而是要从作品自身出发,开展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在自身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进行深度解读,以全方位的掌握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而才能选择合适的引导角度。教师在生态语言学的观点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可让学生透过语言的赏析,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感受到文学中的深刻内涵。第三,教学策略互动化。如语言体系的各种结构关系一样,教学系统中也存在很多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之间的不断作用,进而形成相应的互动体,“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互动化教学策略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体系时,教师应该留以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解决相应的难题,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探究。师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互结合,两者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生的互动,即学生之间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下共同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共同建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恰当的指引下,事先对所学文学进行阅读理解,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知。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复杂关系,而各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作为主体出现,虽然教师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以便做出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从教学环境的宏观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化以及教学策略的互动化来探讨学生主体性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处并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使得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