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十篇

江之@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十篇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法治教育为对象,以宣传教育为落脚点的一项关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培养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因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法律进学校的教育活动。让民主法治观念深植在广大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产生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思考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念和主要措施。法律进学校,对青少年在法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着力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坚持培养公民面向社会、实现价值认同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对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一是教育内容社会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符合社会需求。既要与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行为化要求相吻合,同时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有利于适应我国法制国家社会目标的实施与发展。二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注重课外教育,润物无声。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十分重视课外教育在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方面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靠一门课程或多少学时的教学能够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积累,逐步加以塑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力求课堂教学与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相一致。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递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

三是教育途径综合化,强化渗透性的教育作用。法律进学校,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宣讲是推行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得到全面推行。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外,其他文理课程都要有相关法律问题的讲述。例如:政治课、历史课、职业道德课、思想品德课、地理课等,使青少年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文化传统。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沙湾区在25所学校均配有法治副校长,城区学校聘任法院法官为法治辅导员,开展法治教育。全区建立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市级1所、区级3所,法律进学校示范点2所。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学生走进法院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设置学校学生“走进法庭”的现场训练。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审判,然后根据学生所学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到学以致用。组织学生到国家法律机关进行实地参观体验开设模拟法庭教育课,学校邀请律师、法官、警察和执法者等法制建设社会教育者走进课堂进行讲授法律知识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时效性。这些措施对青少年法律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守法习惯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考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几点建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五个必须”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走向法治国家的新起点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领会“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是对青少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青少年把对法治、法律的信仰,尊崇转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不仅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联系,而且还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也与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能更好地帮助引领青少年融入社会,较快地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转变,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二是对青少年加强网络法治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消除法治教育成人化标准,理论化形式,课堂化模式,快捷、准确地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法治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旧教材;法律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 权利义务;引导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初步确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研究结果发现:法制教育内容在共五册的教科书内容中占了四分之三,在三个年级教科书中各有分布,其中以八年级居多。现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下:

一、中学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法制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并由于其面向的是中学生群体,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家未来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从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于中学生大多未成年,他们既容易成为受害的弱势群体,是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也容易成为违法犯法的行为主体,是需要进行重点教育的对象。

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群体表达法治诉求和法律制度自身不断充实完善相互产生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法治精神愈发深入人心,就愈发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工作愈发跟上时代步伐,就愈发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就能够不断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中学法制教育面对的中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不束传统,善于创新,必然会产生许多与成人社会不一样的法律问题,这是法治建设必须面对的独特性问题,也是法治建设工作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机遇和动力。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少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各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思想品德教科书是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3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于青少年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许多舶来的低级趣味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随之进入我国,并随着媒体、网络和社会现象在青少年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对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辨别能力差,许多校园里弥漫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并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习退步,人生态度消极甚至引发不良的犯罪行为,形成大批性格扭曲、人格低下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灵魂塑造工程。

二、基于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用人格教育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

教育的职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启发人的本能,使之成为人格健全、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人。人格教育作为塑造基本道德品质的核心教育手段,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路线和思想,逐步形成健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人格。

2.用诱导式方法引导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动态和波动较大,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由于青少年的叛逆思想比较普遍,在青少年人格教育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循善诱的诱导式教育方法,教师应当以诱导和牵引为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良性和健全的人格,反对用简单粗暴式的强制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形成合理的健康人格教育机制

开展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心理教育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美德袋”的模式困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联系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4.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弘扬良好风气,为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基于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舒燕芳.从消极到积极: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案例一则[J].班主任,2009(10).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4

社会各界和学校虽然行动起来,开展了“法治讲座进校园”、“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学生在思想培育和理念养成上却成效不大。比如有学者主要以小学生群体为对象,在做《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调查》时发现被调查者在对“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回答中有3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是偶尔有。受调查对象对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评价数据显示: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用,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用。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形式要求,更提出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的实质要求。

二、师资匮乏

在中小学中普遍缺乏专职法治教育教师,大多由思政教师兼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笔者认识一位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据其介绍学校还是当地的市重点小学,虽然发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但是至今仍然无老师来上这门课程,课程表也没有显示开设了这门课程,反而显示开设了《国际象棋》等校本课程。在小学师资中大量缺乏胜任法治教育课程具备匹配法学素养的专业教师,“该现象在农村学校中尤为突出,在学校法治教育上缺乏专业性”。

三、学校及其周边社会尚未形成良性法治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与社会中存在的“校园暴力”、“部分教师法治观念淡薄”“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部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而对学生的教育不公”等现象会对小学生法治观念、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丧失规则意识。其次,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师生、家长甚至学校对法治教育的关注度会降低,学生更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所谓“主科”的学习中,而学校则会压缩法治教育的授课时间。

四、教材内容淡化法治教育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件事儿也许往往涉及多种社会关系,既可涉及道德礼仪,也可涉及法律,甚至是多种法律关系。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却往往只谈道德礼仪,不谈法律,从而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从法律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导致法律意识较弱的后果。其次,法治教育仍然被边缘化。教材涉及法治话题极少,比如,今年重庆市使用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有六十九页,其中只有五页才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法治教育。

五、学校和家庭的法治教育的合力不够

目前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且教育形式单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而在实际上仅凭这点微薄的师资完全不能担负起事实上学校作为法治教育主阵地的使命。例如,在有关学者的调查问卷中涉及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而受访者的回答显示“有46%的人选择定期举办,有36%的人选择偶尔举办过”,这两项合计高达82%。足以说明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且力度不够。

家庭和社会法治教育普遍欠缺。据有关学者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的家长向自己的孩子经常介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竟然有近六成的家长从未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这个调查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的要求。

六、《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导示范作用尚未明显彰显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5

—、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实施《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的工作方针,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监督与落实。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党政统—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一手抓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一手抓改善外部环境,消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贯彻县、乡预青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有效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

2、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环节,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加强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长或监护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加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列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法制教育阅报刊、宣传栏等教育服务设施,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班。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德育教育,把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管理,对不负责任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及时予以调整聘用。通过“警校共建”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要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这学校现有教育设施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占领“减负”后学生的思想阵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机构。

(3)认真贯彻实施普法宣传工作。学校政教处要采取设立法制宣传栏、举办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开展征文和热线咨询等形式,认真开展以“两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反映家长、社会的呼声,揭露、批评丑恶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舆论环境。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积极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继续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把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增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6

为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正确使用法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由区委法治办(区司法局)统一安排部署,我区于每年9月定期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全面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期间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区形成了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开展多形式的宣传

每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周期间,活动紧紧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形式创新,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治、法规。

一是各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紧紧围绕中心“学习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争做守法公民”进行,学校领导对全校师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如2017年9月15日下午,我区在xx小学举行了“争做守法小公民”集体宣誓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广大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二是坚持将法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充分发挥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法治副校长分别进行了法治讲座,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积极营造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氛围。充分利用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法治教育氛围,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使“法治宣传活动周”的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四是组织各校利用班会开展了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7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传统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致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单纯盲目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认为“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无讼是求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在,民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厌讼心态,把诉讼仍然称之为“打官司”,遇到问题和麻烦,往往“不信法”,这恰恰违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相悖离,与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相悖离。法治要求在一定层面上讲缺乏传统文化土壤。

2、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中国社会内部已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继续向前推进,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同时,平等利益主体多元化进一步生成和发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体现出复繁多样。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谐的法治环境,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易、摩擦纠纷需要法律来保护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3、法育的课标设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中,而且是极少量存在。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中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在分类目标中规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标 分类目标中规定:遵纪纪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学法知法,目标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标内容基本与初中相同。在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思品德育内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滞后,法制教育与新形势不合拍,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一是中小学法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 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普通大学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极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规范,缺乏生动活泼的法育教学与宣传活动,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三是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学生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对生理发育明显滞后,因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社会现状

一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 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作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事关国家民族事业前进、发展和未来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强弱对比竞争,我们必须深入贯切人才强国战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学生、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1、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设置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也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师范院校增加开设青少年法律教育专业,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备专业师资力量。

2、编写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已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提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养成和提高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及习惯,为切实培养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学教材。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特点,编写小学、中学、大学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在小学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法制连环画、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编写教材,让他们初步树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以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等方式编写教材,开展开办法制板墙报、开展模拟法庭、创建校园法治文化等实践活动,让中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3、将法制教育纳入毕业升学考试考核考评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素质

时展至今,网络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取所需信息。然而,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创新的思维、为他们开阔了视野的同时,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综合素质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影响不仅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研究一套适合我国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素质教育模式,并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最终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由于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的特殊影响力,在教育领域里,人们又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由于它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已经被大众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的“第四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2月底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有更多的青年成为互联网上的常客,而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中保有的我国优良文化道德传统的因素,以及这种思想政治素质的传承正在受到全新网络文化的挑战。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全面的网络时代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娱乐的平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的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青少年处在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这时的青少年意气风发,好奇心以及正义感旺盛,但同时也易爆易怒,容易自我封闭。在广阔的互联网世界中,每天有无数信息进行大量的传播和交换,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心理还不够成熟,并且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以及高度的热情,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以及虚假消息的影响时,不能够清醒理智地认识问题的真相,思想被严重麻痹,容易被一些有目的的组织所蛊惑,深陷其中而无法察觉。

(二)缺少道德意识

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以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制约,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尚处在建设和发展的阶段。要想弥补这一不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多数青少年在网络中享受现代科技的新鲜和刺激,但是由于网络的弱规范性,加之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淡漠,使得青少年极易为满足个人的刺激和欲望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三)心理不成熟

许多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但与此同时对家人、对社会却丧失了基本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思进取,人际情感疏远。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自由地为自己设定多种社会身份,个人信息也可以凭空捏造,而这样的现象则导致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义务感降低,使其深陷虚拟的角色中而不能自拔。另外,青少年多数喜欢张扬个性,追赶潮流,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严重的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背后是他们本身错误的网络应用,他们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而不能够主动与家人、同学以及教师进行真心的交流,出现“自闭症”等多种心理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面对繁华的世界,对网络、对自由空间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强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限于他们自身,它还影响着他们身边的其他人。近些年来,国务院以及文化部、公安部都纷纷出台了网络管理规范。这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网吧的管理者,到底怎样在虚拟的世界中处理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自己加强保护,仍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最近一些年的网络流行文化来看,许多青少年存在传播谣言、夸大事实、下载和传播文件等行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在道德规范约束,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尚且存在许多不足。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都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人上网的比例是76.2%,上网者以青年人为主。而在青少年上网者中,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比例已经高达13.2%,此外还有13%的青少年在向网瘾的方向倾斜。而仅仅在初中学生的群体当中,就有23.2%的青少年存在网瘾现象。1994年,纽约的精神病科医生依凡・金伯格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他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IAD)。随后,很多心理学家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David Greenfield博士发现:“互联网与电视非常相似。不过,电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互联网给人的那种‘无边无际’的感觉却能使你更加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美国心理学家Kimberiy S.Berg还在宾西法尼亚成立了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网虫综合症》的作者、美国匹斯兹堡大学心理学专家伯利・扬格博士,在调查、分析后提出了鉴别网痴的几项标准,并指出,对因特网的迷恋已经导致家庭离异、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失业甚至犯罪等社会问题。国内就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尚无如此专业的和持续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文化对我国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一)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网络将社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全盛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在社会方方面面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大。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学习、展示自我、交流沟通、张扬个性、商品选购、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等,这一切都表明网络可以更为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1.网络文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

网络为青少年浏览信息、娱乐、学习提供了便利,网络拓

宽了青少年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让青少年可以对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和整理所需信息。

2.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娱乐身心、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互联网为青少年开辟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在这个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可以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展示自我,帮助他人,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寻找智慧的启迪,最终促进自我个性的生成。

3.网络文化可以辅助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

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快、流量大,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青少年的教育空间;网络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广泛性以及开放性等优势,表现出沟通平等、自由开放、声像交融、图文并茂的外在特点,深受当今青少年的喜爱,对他们的影响十分重大。

4.网络成为良好的思想教育平台

网络可以丰富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广泛传播当代科学技术信息,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事实材料,也可以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而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新的思想理论内容”。

5.教育模式的革新

可以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方式。网上课堂、电子信箱、即时通信、微博论坛、心理咨询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6.网络文化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

网络也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在网络上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心的互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运用网络还可以加强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协调,运用网络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合,为青少年的成长创建一个良性的平台。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由于我国当前的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尚缺少较有力度的管理、约束和保护,并且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育和社会化蜕变的过程中,他们对网络文化以及网络交往缺少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思维和心智尚未成熟,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网络当做是逃避现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避风港。他们深陷其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归属感,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突出,许多新问题应运而生,而这一切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以及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控制的主动权将转移给学生,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果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式的教学,教育信息控制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什么内容完全由教育者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在目的性上明确,在性质上具有健康的保证。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较少有选择教育信息的机会,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教育者筛选加工过的东西。而现在进人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育信息控制有了主动权。网络无“国界”,网络上的信息是自由的,在网络上没有金字塔尖,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选择”成为网络上进行教育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受教育者对信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世界观、觉悟水平和“鉴赏能力”有密切关系。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常常使涉世不深的学生变得茫然,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

1.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导致青少年责任意识淡漠,人际沟通不利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受空间的制约,交往十分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给传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特征与规则。长此以往,必然会使青少年向非社会化转变,导致他们正常的现实交往能力低下,出现不愿意靠近人群,人际关系十分淡漠等问题。综合当前全球的青少年应用网络的动态分析数据来看,网上的违法、违规甚至犯罪行为在逐年上升,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青少年所为。他们的这些错误的网络行为,多是由于对于网络文化没有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所造成的。在广阔的网络中,活动主体的行为没有现实身份的限制,这种完全区别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行为,仅仅是一种网络的虚拟交换,但是这样一来却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外来文化的植入,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大量的信息被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学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网络文化的直观性、丰富性的传播特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迅速而直接的。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电脑的基础性语言均英语为主,网络中来自美国的信息占据了网络全部信息总量的80%。很显然,发达的西方国家正占据着网络的命脉,可以高度控制国家的舆论导向,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些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做法,对我国青少年固有的民族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渐地对西方的价值观开始认同和接纳。由于青少年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缺少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非常容易被外来不良文化所影响,也对青少年思维中固有的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

3.普遍降低的道德意识

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利用,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普遍下降。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的不良文化,受到诸如暴力、色情等粗鄙的内容的侵蚀。有些青少年不但将在网络上获取的不良内容在学校中传播,并且通过在网吧中认识的社会青年,沾染吸烟、酗酒等恶习,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破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目前在技术上还很难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逐一的严格审查,因此,网络文化也就变得十分复杂。调查结果显示,无益信息占互联网信息总量的30%以上。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搜索多是出于好奇心。青少年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松地获取网址,一些低俗和粗陋的信息就会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样的网络行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下降,是非判断模糊不清。

4.网络文化运用不当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通过对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装扮自己、美化自己,只按心目中理想的角色描绘自己。在网上,他们永远是优秀并且值得骄傲的,但一旦关闭电脑,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学业压力与复杂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却始终不能如意挫折和坎坷,许多青少年无法正确地调整心态,对师长的教育十分排斥和抵触,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像网络上一样自由自在,在情绪上就较为容易出现波动,悲观厌世,心理素质越发脆弱不堪。热衷于网络文化的青少年,如果把完整

的心理寄托交给网络,深陷在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最终将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和群体。

5.不当地利用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的不当使用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些青少年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泡在网吧当中,精力以及体力都贡献给了网络,身心都早已经远离了纯粹的校园生活,回到课堂上难免萎靡不振。面对课堂上严谨的科学知识,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上的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甚至不需要思考的垃圾信息。现实课堂在网络文化的衬托下更加显得枯燥无味。由于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课业内容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大幅下滑。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提高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引导,长期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入侵,加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灌输。

(一)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指导意义是文化的基本核心。在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一讲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体现出党的方针政策的时效性和民主性。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坚定地以我国的文化精髓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二)坚持以法治网,规范网络管理

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虽然对于网络的管理方面人力资源投入较大,但是仍然缺少一定的协调机制,缺乏管理意识,缺乏对系统管理进行有机的整理和关联,工作效率低下,因此,相关权力部门需要成立一个网络管理的专项机构,依法行政,加强执政能力,落实主管负责制,同时辅助以社会的整体监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到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当中。此外,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法律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文明使用法律法规,从而引导和约束青少年依法文明使用网络,做一名守法网民。

(三)坚持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建设网络文明

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广泛利用,相应的网络法律规范也陆续出台。在我国的青少年当中要进行网络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网络的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被禁止的。一套合理并且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引。与此同时,要让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检举以及监督某些不法的网络行为。然而,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我们仍然要以道德准绳为重要武器,为了抵制网络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自律教育,再辅助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法规建设。只有将个人自我约束与社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规避网络风险,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需要青少年、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制教育的同时,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律的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之所在。对于当前我国已经制定的多部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法规,我们务必要通过更多的途径让青少年去学习和接受,从而让他们自觉遵守,避免出现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打造善于运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当前的网络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也越发艰巨,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和一定层次的理解,而且还要熟练地应用网络,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发现问题可以做到及时解决,将网络变成教育的平台和工具,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也更具吸引力。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9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全面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期间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区形成了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开展多形式的宣传

每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周期间,活动紧紧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形式创新,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治、法规。

一是各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紧紧围绕中心“学习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争做守法公民”进行,学校领导对全校师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如2017年9月15日下午,我区在xx小学举行了“争做守法小公民”集体宣誓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广大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二是坚持将法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充分发挥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法治副校长分别进行了法治讲座,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积极营造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氛围。充分利用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法治教育氛围,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使“法治宣传活动周”的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四是组织各校利用班会开展了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10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

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