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企业自主创新十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企业自主创新十篇

企业自主创新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型企业 技术知识生产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 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企业自主创新篇2

[关键词] 企业 自主创新 措施 路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承担着我国品牌战略的重任。企业自主创新是技术与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良性互动与有机整合,不仅需要组织好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而且要保证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产品、新工艺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把技术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组织过程有机地加以整合,谋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化。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模式

陈佳洱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含义做了描述: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企业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往往是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许庆瑞提出了四种不同组合方式:

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方式1)。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方式2)。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方式3)。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1,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方式4)。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2,所不同的是其引进部分的来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自主创新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是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

(2)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活动,以内部研究开发或者说以原始创新为基础,内部研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没有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很难谈得上自主创新。

(3)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活动,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原始创新与合作创新、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

(4)自主创新活动是组合性的创新活动,不是一般线性的创新过程,而是在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根据研究开发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之间的组合。

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订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丽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N].人民日报,1998,(7)

企业自主创新篇3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模式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成为企业提升核心 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选 择的创新模式也应该不同。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在选择 时要考虑的自身因素有经济实力、科研开发投人、科 研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科研管理体制、产品市场 需求状况等等。

企业自主创新篇4

一、高技术产业的特征

第一,技术发展快;第二,产品更新快;第三,竞争国际化;第四,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考虑问题应从以上四点出发。

二、产业发展的标志和关键

第一,产业规模和全球市场份额;第二,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第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就是专业化的跨国信息企业集团。其中第三点最为关键,只有拥有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跨国企业集团,大家才会认为中国产业发展了。我参加国家发改委的“十一五”规划就曾提出:能否在5年内形成5到10个专业化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标志。

三、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关键

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关键作用从理念和追求、机制和团队、氛围和政策这三个方面体现。其中“理念和追求”是根本,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负责人,必须要有理念和追求才能想方设法地创新、创业,并将企业做好做大;团队是关键,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要有具有这种理念的人,要有这种追求的团队;而良好的机制是基础,否则的话,就无法把理念和团队凝聚起来、稳定下来;氛围和政策是保证。归根到底,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人才。

比如,我早年间提出了软件产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在某一个领域里,以既有创新能力,又有装备软件产业基础设施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一个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出来的“作品”可以为龙头企业所吸收,把它转变成产品,投入市场,占领市场。这样一种组织模式就是专业化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这就是我们的机制,国家要有相关政策促进形成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IT产业不断扩展市场份额。

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

1.全方位创新

创新要从理念、技术、管理、机制等全方位开展。首先要理念创新,其关键是领导理念的创新,这样才能推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机制,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创出新品牌,改进管理,促进产业化。只有理念创新才有可能建立创新的机制,引进先进的模式,保持持续的发展。

2.通过“实精深透”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做一件事情要做实、做精、做深、做透。就拿做项目或者办公司来说,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做实,通过做实、做精,做成一个精品。只有实实在在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够通过这个过程真正理解需求。企业通过做深,可以提出新的需求;通过做透,也就是通过横向拓展、交叉发展,提出新的方向。而新的方向再回归到需求之后,做实做精,从而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持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合作开发的组织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做实”就是认真开发、不断改进、从点到面,也就是从简单到系统,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做精”就是使系统适用、好用。原形作品经过工程化变成产品,再经过产业化变成商品,而且从能用、可用到好用,从通用性好、稳定性好到安全性好,这就是把项目做成精品。

“做深”就是指应用的深度,体现在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表现为管理内容的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局部管理到全局管理,表现为纵向历史持续的管理,横向全面多角度的管理;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表现为有序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资源配置。这样就会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出系统需求,对软件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进软件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做透”就是横向拓展、交叉发展,体现在从组织干部管理到高级专家数据库,再到人才管理;从信息共享到应用协同,进而到多部门应用协同和数据共享;从技术角度来看,使构件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结构模式,形成了专业构件库,发展了产品线的组装技术。

五、“政产学研用”结合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条件和动力

关乎企业生存发展有三代产品,第一代是“看家狗(Runningdog)”,指的是传统产品;第二代是“摇钱树(Moneymaker)”,指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第三代是“红苹果(Redapple)”,指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我认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关注三代产品,如果只关注第一代产品的话,企业很难可持续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篇5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创新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69-02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不确定性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资源的匮乏。缺乏信息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它是由于企业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从而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所造成的。①创新的顺利进行建立在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上。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使创新链上的成员更好地安排创新任务,促进创新各阶段单元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减少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企业本身信息的集成和整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减少企业间发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并对快速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信息过程,而创新信息系统的核心就在于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提升信息保障机制的信息能力。设立企业信息机构、建立创新信息系统,是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②

一、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含义

创新信息系统是一个以Web技术为核心、利用成熟的Internet技术组建的企业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其具有很强的信息查询、数据传输、在线支持功能。Intranet具有开放灵活、界面友好、共享充分等优点,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网关权限设置保证安全,企业对外可以通过Internet实现与企业外部网络资源和业务伙伴的对接,对内实现与企业内局域网、数据库的联系。建立基于Intranet的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可以为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结构的调整提供基础条件。

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来说,信息保障机制的工作开展在企业以往的“软”、“硬”条件基础之上,创新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效率的自主创新活动要求有相应的信息保障,以提高信息搜集的速度、提高对信息流精确度的判断、降低企业信息机制的运行成本。创新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把偶然发生的缓慢的个体创新转变为必然发生、快速、群体、乃至社会的创新行为。创新信息系统有利于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源的挖掘及共享,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外部信息联系,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二、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

企业创新信息系统要经过建立企业内部网、联入外部网两个阶段,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建立在企业内部网与外部网集成的基础上,此系统由三个层次的子系统集成,分别是: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对外信息交换系统、创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集成网络环境下,通过不同企业的IP和主页进行信息交流,采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引擎技术,与Web技术结合,实现企业动态、交互的信息交流,建立基于Web的信息网络,及时获取信息,降低创新成本;采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技术,使得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创新过程中企业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及与企业外部的信息共享,为创新组织提供管理和决策的工具,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性。既保证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又能够集成企业间的信息,包括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信息、市场上新产品的反应信息、以及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应用、创新扩散各个阶段的信息等等。创新信息系统包括创新决策子系统、创新实施子系统、创新实现子系统、创新扩散子系统、创新战略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以下是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1.创新决策子系统。创新决策子系统主要进行市场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市场研究涉及市场行情分析、调查统计、信息收集和预测,为要研发出的新产品把握现有市场、开拓未来市场空间。技术预测主要处理各类基础性研究方向的规划预测、反映研究领域及其深度、研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实时监控、评估以及相应的机构设置等部分工作,为创新实践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2.创新实施子系统。创新实施子系统负责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文档管理、标准查询等创新工作,采用CIMS、ERP等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为产品和设计制造及其过程提供管理服务。

3.创新实现子系统。创新实现子系统则负责新研发产品的试制试销,将新产品的试销情况、市场对新产品的反应反馈给创新决策阶段。

4.创新扩散子系统。创新扩散子系统负责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扩散。

除了创新四个阶段子系统之外,还需要有另外三个功能性的创新子系统,包括创新战略子系统、财务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创新战略子系统主要解决创新战略规划和创新阶段子系统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信息堵塞的情况。创新项目的实施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创新过程的财务管理子系统负责创新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将创新过程管理的资金运营情况向企业战略层汇报。创新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负责创新项目中的人员的招聘、培养、薪酬支付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系统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技术人员、信息人员、管理人员。新项目对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保密性,企业创新人才一般都掌握着企业创新的关键信息甚至情报,人才流失会削弱企业的研发设计力量。

创新各阶段子系统和处理创新活动中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的三个职能子系统中包含的信息会在创新信息系统的前台体现为信息管理子系统和知识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有信息管理子系统和知识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信息或情报的采集、查询、分析、处理、传输和数据的挖掘等服务功能;知识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知识的获取、挖掘、积累和传播,通过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激活,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为创新主体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开发服务。信息使用者会通过浏览器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完备的信息网络是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取创新所需要信息的基础,因此企业除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创新信息系统之外,还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企业要凭借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市场、产品、技术、竞争者情况等动态信息,根据变化的环境信息及时调整决策。

三、企业创新信息系统的特点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各式各样的信息,为了使企业创新主体及时方便迅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全面信息,同时又不泄露本企业的秘密信息。企业创新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全面性、综合性、及时性、便利性、安全性优点:

1.全面性。全面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信息系统提供资源种类、数量上的全面性;二是指创新信息系统运行的时候,对各个创新环节的信息保障和信息支持的全面性。

2.及时性。信息管理人员及时搜集企业创新需要的内外部信息,将其输入创新信息系统,交由系统信息管理人员处理,保证创新信息系统运作的及时性。

3.便利性。从创新信息系统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创新信息系统在前台提供一个简洁的交互界面,信息用户只要获得系统授权,就可以在连接到企业局域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通过Web浏览器进入唯一的信息系统交互界面,从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4.安全性。由于网络是开放式的,为了保证企业私有的信息不外漏,必须保证创新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IP地址、密钥等方式设置浏览权限或者进行登陆记载。

创新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有输入也有输出的高度集成的系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满足创新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还能实现创新活动的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对创新决策、实施、实现、扩散过程实现有效的协调、组织和推动作用。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各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知识信息服务、情报信息服务。

四、构建创新信息系统的对策

创新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很好的信息保障作用,构建创新信息系统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竞争力,为此企业可以从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流程、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几个方面以更好地实施创新信息系统。

1.设立信息部门负责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服务。企业必须建立信息部门为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在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机制当中,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要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来集中众多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2.设计管理利用信息的合理流程。除了设立一个专门的信息部门。企业还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流程来管理和利用信息,建立一套控制体系来控制信息的产生和运用,使信息流动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符合;在组织最高管理层与部门之间构造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提供组织与外界联系的接口,与政府部门、外部咨询组织建立紧密的联系,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建立激励机制,使组织成员乐于共享知识。信息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创新信息的获得、整理、分析和及时传递既是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内部组织协调的手段。③

3.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管理体制的核心,它可以对创新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是自主创新的来源和基础,而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为信息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它可以把信息传递到企业创新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企业信息部门与企业创新之间进行良好的交互作用。同时企业创新也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可以减少员工单独处理信息的要求,使员工经营活动集中于特定范围安排之中,减少决策成本,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文化补充企业的行政控制体系,减少了内部实施监督的成本;第三,企业文化弱化企业内个人偏好的倾向。

五、结论

构建创新信息系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规划性,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实施;其次强调适用性,选择信息平台和软件的时候,一方面要从功能、方法、管理理念上要与本企业相符合;另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规模、人员、数据)选择适合的软件;最后注意整合性,创新信息系统要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结合,在企业文化、战略、组织、流程等层面上达到一致。

注释:

①高建,傅家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

②宋丽萍.企业信息管理机制及其人才培养[J].山东经济,2003(5)

③贾蔚文等.技术创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企业自主创新篇6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企业自主创新篇7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间的竞争已不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贵在自主,自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美国85%的研发、60%的应用研发在企业进行。在全部研发经费中政府投入的占29%,企业投入的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我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应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一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并接近国际水平,发挥人才创造性智慧,并具有能形成合力和互动的企业文化;三是主导产品和产业中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四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自己企业的定型商品推向市场;五是主要领导人自主创新的胆识和科技开发的领军人才的作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既有数量更要有高质量的积累;六是形成使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势企业要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从我国当前发展进程看,要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几种主要形式。一是不同企业要按各自发展水平、实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定位,按照自身发展目标和技术研发实施计划,努力在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二是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要起领军作用,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按照国家政策的指向,带头多搞集成型创新,以发展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三是有条件的优势企业要不断加大人才和资金的投入,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挥与培养,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设立研发中心,开发中长期的应用技术和有关的基础技术,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单项和综合实力上追赶和超越国外跨国公司,发展潜在的市场需求;四是科研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专业性队伍,有独资开发科技产品的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更要发挥独特的作用。五是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市场千千万万商品需求,要坚持在现场生产活动中发现和改进实际问题,重视上下工序的互动,特别是在零部件生产和小商品生产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坚持引进项目、合作项目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嫁接式发展途径,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实现接力式的再提高,逐步培育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

三、企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创意、一项发明、一项专利,往往会使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

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可以产生巨大效益。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150名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6.5万个专利、21万个商标和4000个外观设计。三星公司在全球各地有17个研发中心业务,拥有3万多名研发人员,约占全部员工的1/4。这些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IBM公司在2002年光是专利费就坐收17亿美元。中国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想方设法阻止中国获得可能有军事用途的商业技术,而国外跨国公司也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强化专业的法律知识等基础工作,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

四、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做支撑和保证

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同志最近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改革消除影响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体制障碍,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

企业自主创新篇8

[关键词]新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30-02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企业的定律。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面临挑战,创新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自主创新

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世界范围讲,是指一国企业完全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从企业角度讲,则是指企业以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为基础而获取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创造活动。

从全国来看,新疆是一个远离内地、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崛起了一批超常发展,在全国排得上号的民营企业,即广汇、华凌、美克、宏景和特变电工等。目前,新疆民营企业 2343 家,其中,资产上 10 亿元的民营企业有 10 家,上亿元的有 70 多家。民营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年)]。

2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化特征。由于新疆的光热资源丰富,农牧业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屯河集团、新疆麦趣尔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新疆本地的棉花、番茄、瓜果、红花、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畜产品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和升级。

二是融合性特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使一批国有企业重现生机,如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兼并了十月拖拉机厂、专用汽车厂等大型国有企业,从而在经济方面表现出融合性。

三是竞争性特征。只要是政府准入的领域,民营企业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如周边国家进口的建材和家具产品,70%都来自于华凌市场。在房地产开发业中,广汇房产占到乌鲁木齐商品房开发的70%以上。

四是开放性的特征。纵观新疆大型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的都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佼佼者。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从建立之日起就确定了开放性的经营战略,其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等问题,美克在天津设立了分厂,产品从天津港出口。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其生产家具的原材料均由俄罗斯直接进口。

新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不足:

(1)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产权过于集中,这是制约新疆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民营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这种用人方式在企业创建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等优点,但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另外,家族式的弊端还集中反映在民营企业拒绝内部市场化,企业的控制权始终被拥有最多所有权的人掌握,而不是授予最有能力的人。

(2)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这是制约新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仅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资金高投入的关键领域。民营企业考虑到技术创新风险大,收效有时不明显,其次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是大多数新疆民营企业遇到的共同的难题,致使民营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资金甚少,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很难开展工作,从而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导致新疆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无疑会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技术创新作为民营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新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①不少民营企业领导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风险承担能力较差,安于现状,对技术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技术创新规划。②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创新风险,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回报高、周期短的行业。

(4)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当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和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差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家们任人唯亲,对员工的信任普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这大大降低了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使用,而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只重视高学历,而忽视职业技能,只求员工为企业做奉献,而不求给予一定的激励,管理者只想控制人,却不会尊重人。对于人才的重吸收,轻培养,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成长性,一些高科技人才觉得自身提高空间有限,选择跳槽;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使得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人才流失。

(5)获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渠道缺乏是影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新疆民营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收集外部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能力往往较为有限。行业会议和科技中介这两种国外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民营企业用的却并不多。这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相关行业会议或科技中介还不发达,不能提供足够技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业家对其重视不足,信息来源相对狭窄。新疆民营企业还因为受到产权制度、管理水平和地区经济信息程度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意识较弱,尤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决策。

3提高新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与思考

3.1建立产权关系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新疆民营企业大多数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企业应在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效率;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资本难以扩张、权力高度集中。因此,公司通过体制创新,吸引外来股东积极参与,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严谨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3.2加强人才的投入力度,提升新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企业领导人的创新决策和计划,最终都要靠知识型、创新型员工来实现。具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与企业生产要素有机的组合,取得优势互补的效应。如特变电工,他们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创新之路。2005年11月,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的我国首台高温超导电力变压器投入电网试验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变压器的研制开发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3扩大融资渠道,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一方面,通过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通过与内地发达省市的合作,既可以缩小差距,又能开拓国内市场,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2)新疆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公司的发展要以技术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的技术决策机制为核心,着力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推广速度,以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在关键领域集中资源重点打造领先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在资金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4加强联合开发机构的合作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企业、大学或研究院所的联合研究开发机构是产学研深化的重要体现,进行基础应用产品的开发是联合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因基础应用产品的开发不仅使企业、高校或研究院所优势可以得到互补,而且还能使双方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因此,公司应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不仅只在超前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更应在基础应用产品领域,这将关系到公司的持续发展。

3.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人才

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促使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二是形成有利于员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推动知识共享,开发创新思维。三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包括实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四是加强人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五是根据创新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和开发新技术能力的特点对员工实行分散分层管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3.6加强市场调研活动,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充分的市场调研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因此,市场调研被称为企业的视听系统。公司只有时刻关注技术和产品创新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才能避免重复研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创新机会的丧失,从而抢占市场的先机。据有关资料显示,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 90%、降低成本 75%和减少风险 60%的效果。因此,新疆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信息沟通能力的培养,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各种形式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直接获得更为有效的国内外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和情报资料;还可以通过与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进行广泛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合作。

3.7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以人为本,体现了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信念,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他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深层次认同感,以此提高企业团队的工作效率。如特变电工的企业文化就是人人参与,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力争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形成一种亲和力。

参考文献:

[1]白瑷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

[2]张松坪.促进多元化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7(3).

[3]唐丽颖,庞华.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契机的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4(10).

[4]李高,朱剑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要素及互动机制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12).

[5]孙安民.民营企业创新机不可失[J].言论,2012(8).

[6]陈小明.企业创新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自主创新篇9

[关键词]FDI;民族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援助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3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R&D创新投入的风险与有效性研究》(70772084)和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创新基地资助。

一、引 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FDI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袁诚,2005)。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企业依赖外源型经济,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以低成本的劳动生产率等优势,逐渐壮大和发展了产业。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外源型经济,具有强大技术背景的外资企业来我国投资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土地成本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大多数外资企业只将生产环节放在三资企业,非常重视对技术的保密,与其合作的国内企业很难接触到它们的核心技术,更不用说介入其技术创新环节了(江小涓,2002)。同样,国内的内源型企业往往满足于内源型企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热衷于扩大企业规模以降低成本并通过价格战来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大多通过跟踪模仿战略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准(刘世锦,2005)。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资源、环境、土地的大量消耗,加入WTO以后更多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先进技术的竞争,这种优势正在丧失(陈清泰,2006)。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Amsden,1989;Kim,1980;陆园园等,2006)。但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只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哪怕只领先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对手将很难生存,而后来者似乎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王红领,2007)。因此研究在引进外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着FDI的不断引入,外商投资企业在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我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起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种影响是否因行业技术差距而异?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动态

1.国际研究动态

部分学者认为,当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时,当地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投入资源进行自主创新,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赢得国内市场。Das(1987)认为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势一种必然现象,这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最终的结果是增加了东道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FDI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有条件的。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占的市场份额较大且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没有影响(Kokko,1994)。Haddad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摩洛哥公司层面的数据,证明了更高技术水平的FDI并不一定能带来国内研发水平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摩洛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较大的技术差距阻碍了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产生。Aitken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委内瑞拉企业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水平对本国企业的创新起负作用。

Barrio等(2005)提出FDI对东道国企业有两种效应:负向的竞争效应和正相的外部效应,两种效应的大小共同决定FDI的作用,一般FDI对东道国企业的影响呈U型,在前期负向的竞争效应占主导,后期则外部效应占主导。这说明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王红领等,2007)。

2.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是国际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学者们对FDI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观点不一。 王红领等(2007)认为FDI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但在激烈竞争中存留下来的企业变得更强大了,因而FDI的竞争促进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江小涓(2002)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通过于跨国公司竞争,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很快,FDI促进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王志鹏(2001)认为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效应使我国企业比从前“变现得更好”,即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变革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效果表示质疑(沈坤荣,1999;姚洋,1998)。姜奇平(2004)认为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特别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力的外资采取并购我国民族企业的战略,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市场格局,导致了行业垄断,容易引起国有资产流失、本土开发能力下降,形成对外方技术过度依赖。秦晓钟(1998)、何洁(2000)等认为中国目前大量引入外资,并没有换来先进的技术,反而陷入了“越落后越引入,越引入越落后”的陷阱。

目前已有的文献,系统地分析FDI对东道国不同技术差距行业的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成果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多数文献侧重研究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溢出影响。Findlay(1978),Das(1987)等学者,以及以赶超策略(Catch-up))为代表的理论认为:技术差距越大,当地企业从FDI溢出中获益越多。R.Findlay(1978)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内生动态模型,检验了FDI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等对技术扩散的影响,认为FDI输出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扩散率越高。国内学者王红领等(2007)等基于行业数据对FDI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过一些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深入研究在这种影响是否因技术差距而异,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否因技术差距而异。宣烨(2007)以江苏省为例,实证检验了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与FDI溢出效应的关系,认为技术差距比较大时,溢出效应为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而应区分不同技术差距的行业而论。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且不同的行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森林砍伐和投资建立芯片制造厂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应该有所不同。我们试图探讨FDI对我国不同内外资技术水平差距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

三、理论模型及假设的提出

1.理论模型

我们依据并参照Anderson and Enomoto(1987)以及巫强和刘志彪(2007)的理论模型(模型的具体推导过程见附注),来提出我们的实证假设。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民族企业创新的期望利润为:π=×(c-c)R*/r(1)

期望利润 技术差距

上(1)式中,我们将R产品的技术视为一种附属产品,生产q的过程就是企业令R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过程,q可以看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R*,q*即表示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民族企业基本产品R的产量与其所需达到的技术要求;c表示产品R的价格;c表示企业进行工艺创新,能将基本产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其中,a为外生固定系数,表示民族企业根据自身提供基本产品的初始技术水平q*与FDI企业提供基本产品的技术水平q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自身努力程度。上式表明技术差距(q-q*)与创新利润π正相关,即技术差距越大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选择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大。因此,当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时,内资企业投入资源进行创新获取的预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选择创新。

2.假设的提出

外资进入越强,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当外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之后,内资企业为了在与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然会加大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被淘汰的地位,因此外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起到了一种“促进剂”的作用(洗国明,2005)。这与FDI的主流学派“赶超效应”理论一致,即认为由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表明本地企业越具有后发优势,从而可以具有追赶和学习的空间,从而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越是明显。

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时,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更大,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关联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以及看中学效应更好地获得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严兵(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技术差距越大的行业,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越强。因此,虽然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不上外资,但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进步较快,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而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小的情况下,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的这些行业主要看重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外商投资这些行业大部分销往国外,把东道国看成一个装配和加工基地,这些行业的外资进入对东道国国内企业市场冲击较小,因而外资的进入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水平促进作用影响不大(洗国明,2005)。

由此提出我们的假设如下:

假设1a:外资企业进入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假设1b:当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FDI的进入越能促使民族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由于创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创新收益也不能完全被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所独占,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促进私人部门的技术创新活动(胡明勇,2001)。当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时,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等,而且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盗版和流失(陈清泰,2006)。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的性质,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而政府通过以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援助民族企业创新,能促进民族企业的创新行为。鲁文龙等(2003)认为在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提供适当的保护和补贴,以增强国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在技术差距越大的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更大,且这类行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所需投入的成本更大。根据前面的模型结果,可知技术差距与内资企业进行创新所获取的预期利润成正比,则政府对这类内资企业进行援助,不仅有利于降低创新的风险,且解决了这类企业的资金瓶颈,因此在这类行业,政府援助为本土企业获得技术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技术差距较大行业的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且能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我们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a:政府援助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提高。

假设2b:技术差距越大,政府援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四、实证部分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的数据为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998――2003年的数据。由于行业分类的原因,本文剔除掉了2002年行业分类中删除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另外“其他矿采选业”因为数据不全也未纳入样本,最后选取了37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王红领(2007)的做法,我们选取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来衡量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包括:(1)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2)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Tech);(3)专利申请数量(Patent)。

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我们选取各个行业FDI投资的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作为刻画FDI进入该行业强度的指标,而对于政府的补贴程度(Gsubsidy),我们选取内资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作为考察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我们还引入了一些其他可能影响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变量。这包括:(1)企业的规模(ESize)。我们选取内资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作为考察变量。(2)行业的投资规模(ISize)。当一个行业投资规模扩大,急需扩张时,会遇到更多的技术问题,对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对此我们选取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来表征。(3)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Gap):参考陈涛涛(2003)的做法,我们采用内外资企业平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衡量“技术差距”,技术差距的具体计算方法:首先分别计算出行业中内资与外资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行业工业总产值/年末从业人员),然后用同行业中较高的一方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除以较低一方的平均值,这样每个行业的技术差距均为大于1的值。

各个行业的投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在指标选取上,三资企业的数据可直接从年鉴中获取,内资企业的数据则间接利用三资企业数据与所有工业企业数据之间的差值获得。考虑到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准入政策以及行业技术差距变量的取值①,我们未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0的行业纳入样本。

2.模 型

本文重点检验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是否因各行业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异,因此本文首先将所有样本纳入一个模型,分析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否对国内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然后再利用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Gap)将行业分组,将所有行业分成技术差距较小与技术差距较大的两组,然后再对每一组分别检验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否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有促进影响。我们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内资企业研发能力it = a0+a1×外资进入程度it + a2×政府援助it+a3×企业规模it+a4×行业投资规模it+uit (2)

(2)式中,a1,a2,a3,a4分别表示变量的回归系数,u为误差项,it表示第t年i行业的数据。我们重点考察外资进入程度与政府援助对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企业规模与行业投资规模是控制变量。其中,各变量的说明如表1。表1. 各变量的定义说明

3.描述性统计

我们先来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表2. 各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该表来自SPSS13.0。

我们将技术差距大于2的样本与技术差距小于2的样本分成两组②,比较技术差距较大组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变量统计值,内资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内资企业研发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专利数均值差异不大,但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外商直接投资均值远远大于技术差距较大组的均值,前者为0.284,后者为0.189,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多数集中在与内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这主要受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所限,如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未对外资企业开放,而我国目前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较大,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如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服装等行业,则对外资企业开放,这些行业国内外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由于产业政策或者其他原因,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FDI不能进入或进入程度较低。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到技术差距较大组的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政府的补贴都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两组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

其中,技术差距较大与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行业(如表3所示)。表3.内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较大与较小的部分行业③

资料来源:该表由作者根据SPSS13.0统计分析的结果整理而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主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性行业,这些行业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且多为出口型行业。而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主要为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4. 实证回归分析

利用SPSS13.0,根据研究假设和检验模型,并考虑其中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后,得到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外资进入、政府援助与技术差距关系的实证证据

注: 括号内的值为变量的标准差,*表示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上显著。

资料来源:该表来自SPSS13.0。

表4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行业投资规模变量后,外资的进入程度、政府援助对民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正效应,说明外资的进入、政府援助对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起促进作用。所有样本的回归结果中,外资进入强度、政府援助与衡量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三个变量正相关,且都显著。我们的研究结论与王红领等(2007)、洗国明(2005)等研究结论一致,即外资的进入对我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起促进作用。

在技术差距较大组,外资进入程度在三个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分别为3.347、0.06、0.026,且分别在1%、10%、1%的水平下显著;在技术差距较小组,外资进入程度的3个回归系数为 2.468、0.040、0.004,均小于技术差距较大组,这一结果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假设1。说明在我国行业之间,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越大,内资企业“追赶效应”越明显,东道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得越快,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内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以后,试图缩小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外资企业为了保持领先位置,也会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内资企业又进一步通过技术的溢出、看中学等追赶,如此循环,则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趋势,类似“挤牙膏”效应(蒋殿春,2005)。而在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的产生的竞争压力并不大。我们的这一结论充分验证了R.Findlay(1978)年提出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即FDI输出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越大,产生越高的技术扩散效率,越有利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比较政府援助的回归系数,在技术差距较大组中,以申请专利数、R&D科技经费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回归系数分别为0.645,0.003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个结果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回归系数0.540、0.0028,表明在技术差距较大组,政府援助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2的正确性,这一结论也表明我国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援助我国与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大的行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在这些行业,政府援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远高于政府投资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五、结论与讨论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FDI对东道国行业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我们利用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行业数据对FDI与中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做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与国际上的同类研究结论相符合,我们认为,内外资企业之间充分和适度的竞争是促使FDI的进入在我国行业之间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我国本土企业会在技术差距之下,通过自主创新等手段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外资企业也会在竞争中,通过积极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类企业在“逃离落后”中,不断形成“追赶效应”,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缩小了行业之间的差距。

第二,相对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更进一步的进展。我们发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外资的进入越有利于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扩大,内资企业通过投入资源进行创新所获取的利润增加,也更容易在与外资的竞争中获胜,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你追我赶”,形成了技术上的有效竞争,促使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变得更加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更强。

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的外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原则上讲,首先,为了有效地获取FDI对中国的行业内溢出效应,培养或创造一种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的环境最为重要。原因在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竞争的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充分的竞争是促使外资企业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的最有效机制。但目前,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行业进入还有所限制,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对外资企业没有或者开放程度很低,而这些内资企业的垄断经营对国内这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什么激励作用,只有适度的开放,引入竞争,才能更有利于国内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值得重视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的行业,技术差距越大,政府援助所发挥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因此,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政府应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援助以便于内资企业更好地规避创新风险。政府适当的支持和倾斜政策,有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在较短时间内缩短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附 注:

(一)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将R产品的质量视为一种附属产品,生产q的过程就是企业令R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过程。在该假设下,R可以看作是企业基本产品生产活动的产出,而q可以看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q增加意味着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品升级。

第二,我们令R和q的价格分别为pR,qq。假设R和q完全市场竞争,因此,pR=c,qq=cq,c,cq分别为初始状态下R和q的平均成本;包含技术q的产品R,即产品组合(R,q)的初始价格为pRq=c+cq。同时,我们假设cq保持不变。

第三,企业进行工艺创新,能将基本产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但创新有风险,企业了解创新成功的概率为h(x),x为企业自身努力程度,且x∈[0,1]。h(x)满足以下条件:h(0)=0; h(1)=1; h'(x)>0; h"(x)

第四,企业创新属于非剧烈创新,即其创新成功后R和q价格不变,产品组合(R,q)价格仍为pRq=c+cq,并没有因为基本产品R的成本下降而降低。

(二)国内消费者初始消费均衡分析

初始状态是本文分析的起点,此时外商投资企业还没有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消费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选择R,q的最有需求水平,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Rαqβ,其中α+β=1,且α,β均大于0。假设国内消费者的收入为I,则满足pRR+pqq

R*=αI/pR=αI/c (1)

q*=αI/pq=αI/c (2)

R*,q*即表示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民族企业基本产品R的产量与其所需达到的技术要求。

(三)民族企业的创新决策

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对国内市场不熟悉,且是后来者,它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且产品技术水平更高,并以此来吸引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基本产品技术水平q小于民族企业初始技术水平q*,则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市场,民族企业也无需进行创新。一般我们假设FDI投资企业提供的基本产品R的技术水平q>q*,即初始状态下民族企业的产品组合(R*,q*)无法达到FDI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从而面临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此时,民族企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不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投入资源,等着产品市场被FDI企业侵占,退出市场后的利润为0;二是投入资源Cx用于创新,使基本产品R的技术水平从q*提高到q,并根据假设3可知该工艺创新令R的生产成本降低,但创新概率为h(x)。

民族企业创新成功后基本产品R的生产成本降低,未来无限期内的利润现值可表示为π1(根据假设4,基本产品R的价格保持不变,所以国内消费者对其的消费量R*并没有发生改变):

π1 =(pR-c)R*e-rtdt-Cx=(c-c)R*-Cx(3)

若创新失败,则企业未获取任何回报,利润为:

π2 =-Cx(4)

则民族企业创新的期望利润为:

π=h(x)π1+[1-h(x)]π2=h(x)×(c-c)R*/r-Cx(5)

按假设3可得5a式如下:

π=×(c-c)R*/r-Cx(6)

上式右边第一项×(c-c)R*/r可视为民族企业创新的收益,第二项Cx为企业创新的成本。只有当π >0时,民族企业才会选择创新。

假设民族企业根据自身提供基本产品的初始技术水平q*与FDI企业提供基本产品的技术水平q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自身努力程度x。当两者差距增大时,民族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FDI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赢得市场。我们假设x=a(q-q*),其中a为外生固定系数。

上(6)式表明技术差距(q-q*)与创新利润π正相关,即技术差距越大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选择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大。因此,当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时,内资企业对创新的预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选择创新。

[注 释]

①当外商投资企业对某行业的投资为0时,则该年三资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0,内资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该年为非0值,其大于三资企业的值,则该年该行业的行业差距为一个非0的值除以0,不合理,因此我们没有将外商直接投资为0的行业纳入样本。

②国内部分学者采用技术差距为2作为分组界限(洗国明等,2005),本文参考国内学者的做法也选取技术差距为2作为分组的界限。

③注:本表中技术差距较大组列出的部分行业为,六年中(1998-2003)该行业每年均被分到该组的行业。技术差距较小组中带*的行业表示六年中有五年被分到该行业,其余为六年被分到该行业的。

[参考文献]

[1]Aitken,B. and A.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3):605―618.

[2]Amsden,A.H.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Industrializ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Anderson, R.K. and Enomoto,C.E., Product Quality and PriceRegulatio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Economica, 1986,53:87-95.

[4]Salvador Barrios,Holger G?rg and Eric Strobl .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Host Countr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1761-1784.

[5] Das, S.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22,(1-2): 171-182.

[6]Erhan Aslanoglu. 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00,12:1111-1130.

[7]Findley,R. 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investment,and the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1):1-16.

[8]Fredrik Sj?holm and Magnus Blomstr?m,1999,Technology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915 -923.

[9] Haddad, M. andA. Harrison.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42:51―74.

[10]Kokko,Ari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79-293.

[11]陈清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思考[J].管理世界,2006,(7):1-3.

[12]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23-28.

[13]代 谦,别朝霞.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4):15-26.

[14]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14.

[15]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3-11

[16]刘世锦.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5-9

[17]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37-44

[18]陆园园,谭劲松,薛红志.“引进-模仿-改进-创新”模型与韩国技术学习演进过程[J].南开管理评论,2006,9(25):74-82.

[19]鲁文龙,陈宏民.R&D合作与政府最优政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60-62.

[20]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21]巫强,刘志彪.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7,(2):53-60.

[22]洗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

[23]洗国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16-23.

[24]宣 烨.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企业特征视角的考察――以江苏为例[J].南方经济,2007,(6 ):51-60.

[25]袁诚,陆挺.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3):69-79.

FDI、the Technical Gap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On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Industry Data

Zhen Liming,Tang qingqua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DI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national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37 industrial data of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capital not only brings the competition but promotes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more the foreign capital enters, the severer the two kinds of enterprises compete,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f the technical gap is wider, the indirect promoting effect is more obvious. Meanwhile, with more governmental aid, the national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better,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technical gap becoming wider.

企业自主创新篇10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国家在税收方面特别是企业所得税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为方便纳税人了解相关优惠税收政策,本报特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有关业务负责人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一)高新技术产业主体

政策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

解读: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收优惠特点是从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格局。《企业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统一实行15%税收优惠税率,并将该优惠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大到全国范围,体现出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

(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利用

政策规定: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

2.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

解读:费用加计扣除和加速折旧均属于事前鼓励性的制度规定,它不同于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它不以企业承担纳税义务为前提。

企业享受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时,即便企业亏损,企业也能够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该项费用,能够使企业真正的提高其税后利益。

企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时,实际上是推迟了缴纳税款的时间,等于政府向纳税人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积累资金再投资的能力。

(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政策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七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7号))

解读:高新技术产业既是高收益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制定创业投资抵免政策的目的是调动和聚集企业外部的资本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来,缓解单纯依靠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与动力的不足,增加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主体。

(四)高新技术产业转让收益

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12号))

解读:技术转让是实现科技成果转让的重要方式,对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技术转让所得给予减免税优惠,属于税基式减免,是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转化技术成果的重要措施。

(五)高新技术产业股息分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