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文化寻根活动方案(共18篇)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化寻根活动方案(共18篇)

第1篇:寻根乡村文化

寻根乡村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能在城市扎根,而回到乡村,却发现乡村已不再是原来的乡村,没有了邻里之间的亲密接触,没有了传统习俗,没有了节日喜庆,乡民之间多了几分淡漠,少了许多融洽。乡民的内心世界缺少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不仅在城市他们没有扎“新根”,回到乡村却面临“失根”。这是他们所处的现状。

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让乡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去城市追求新的生活,他们只专注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将经济利益视作唯一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其次,虽然乡村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乡村文化的保护却没有同步,乡村传统的文化却在逐渐消亡,而这些传统文化正是乡民的精神家园,乡民失根的危机在所难免。再加上传统的乡村生活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乡民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最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加剧了传统的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消亡与崩溃。

为了避免乡民的“双重失根”,我们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乡村文化面临的消亡困境。繁荣乡村文化,让乡民有“根”可依,有“家”可归。

一、党和政府要重视乡村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乡村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乡村人民的根。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也要同步发展。没有文化的同步发展,即使经济生活改善了,那乡民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强,因为没有了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精神世界将趋于贫乏。这样反而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社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注重乡村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只有教育,才能让乡村人民不“失根”。乡村教育过程中,可以“就地取材”,将乡村文化的特色融入进去,从而形成乡民的强大共识,也让乡村文化的根基永远牢固。这样,即使远在异乡,乡村文化都会有强大的凝聚力,乡民的精神世界也会越丰富。这也会促使乡民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对乡村的发展很有益处。

第5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难点: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过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伦敦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戏谑:中国奥运有三宝,跳水,体操,乒乓好;韩国奥运有三宝,射箭,姓朴,眼睛小;美国奥运有三宝,篮球,田径,家世好;非洲奥运有三宝,人黑,牙白,巨能跑。说起金姓和朴姓,我们大多会想到他是朝鲜或者韩国人,我们也可以由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猜中他们是什么族。可见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符号,不同姓氏表示不同的民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中国姓氏文化

二、分析姓氏源流

1、张、王、李、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明确:我们书上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三、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

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3、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四、文化寻根

1、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

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2、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3、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确读音并了解其渊源。

七、板书设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竹、牛

2、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姜、姚、姬

3、其他

二、文化寻根

1、文化

2、节日文化

第6篇:寻根问祖,九亲文化中华寻根信息发布

寻根问祖,九亲文化中华寻根信息发布

九亲中华寻根信息寻根人:王秀龙详细信息本族王氏始祖斌公生于罗田大人冲村,四世祖兄弟三人。长伯聪在罗田,次伯贤在金寨汤家汇,三伯渊在商城县长竹园,三房目前均有联系。本族字辈为:斌广传宗本

尚朝之仕永

一二三四五

文章发秀锦。三房中均有外迁族人,目前无法联系。

1、王一江迁信阳,大概时间应在1900年前后,自罗田迁出;

2、王三周及妻邓氏率三个儿子四贵、四华、四槐自罗田迁陕西五廊亭(家谱记载当时地名);

3、王四有率五平、五勤于1899年金寨汤家汇峭尖迁滁州,王章成、王章树兄弟二人在民国初期自商城长竹园大竹园迁江西九江;

4、王四顺于清末自商城长竹园大竹园迁广德;

5、王五福与妻贾氏率四子:文成、文就、文贞、文通于1900年前后自大竹园迁六安大栗畈黄家油坊(家谱记载当时地名)。希望有与以上相关信息的王氏族人与我联系核实。联系方式 电话***QQ 120793132寻根人:张才坤详细信息张本初,本纯,本昆,本镕,本清,本洪兄弟六人,原籍四川省秀山县人(今系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祖籍湖南邵阳绥宁县。据家谱记载张本初在清朝政府曾任甘肃省兰州市知府兵部提督正四品,张本纯曾任甘肃省武威市守备正五品赏代花翎,张本昆曾任兰州都司,据考证,张本初曾回过四川秀山后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匪患不息,联系中断至今,凭推测其兄弟六人清朝时都在甘肃兰州武威两市为官居住,而今世道清平,民族团结进步而我族袍则杳无音讯,特发此启示旨在其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族胞早日相聚。附录当时的字辈:九应子本炳,培宗才永孝。地址 重庆秀山联系方式 *** 张才坤 *** 张才国寻根人:孙棠枝详细信息我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榄溪孙氏孙棠枝,我们的族谱记载入粤始祖系浙江杭州府钱塘县高塘村人,南宋绍兴年间,仕广东南雄府理刑官一载,讳“世英”字“継遠”号“儀南”。祖妣黄氏后续娶本府吏部陈官之女,生三子,长子“振生”次子“忠生”三子“直生”,直生生“天球”字“汝求”号“恒听”。在恒听之后的资料我们基本清楚。烦请有知道的宗亲帮忙找找,浙江省杭州市有没有钱塘县高塘村这地名,还有没有孙氏族人居住,谢谢!联系方式 ***寻根人:周恒国详细信息我叫周恒国,湖北利川市人,现就职于中共利川市委办公室。我的祖辈是从重庆市奉节县吐祥境内迁到湖北来的。家族字派为“龙永芝登启,维正以德成,恩泽恒广运,世代步青云”。以前的不知道,这20个字是否有错字,我也不清楚,因为没有见到过家谱或族谱。从网上搜寻,没有本族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本族人很少过问家谱或族谱的情况。为家族发展大计着想,本族人应加强联系,促进团结,摒弃分支派系观念。望有家谱或族谱的宗亲打破封建旧思想,多多提供本族族谱或家谱资料,为续谱作准备和贡献。谢谢!联系方式 邮箱

zhouhengguo@163.com 座机 0718-8282584。寻根人:许氏家族理事会详细信息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家有谱。古人又云: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传承不息。今为寻我村许氏亲人,发此信息,盼网友诸君帮忙流传,遥谢网友诸君。我村许氏,祖本山西陵川寺南岭人,初迁修武沙墙,迁者某公,因世远年湮,不可考矣。至始祖,贵夫公,复迁修武东南大位村,至今六百余年,传世二十六代。始祖讳德荣,字贵夫,号松菴,子四人,长子士光,次子士义,三子士成,四子士能。唯二门士义公,后裔失传。现我村许氏三千余口,都是头门士光公后裔。头门有几世后裔外迁,特至九亲寻宗亲,望宗亲老本,见信息后,速来联系,圆我大家庭圆满之梦。九世祖,时稳公、时熙公、时乾公,迁外。十一世祖,为邦公。十二世祖,俊公配薛氏,荣公配李氏,友公配王氏,起公,禘公配孔氏,琳公配吴氏,外迁。十四世祖,大喜、二喜二公,迁居河南。十六世祖,元泰、元极二公,外迁。望许氏宗亲看到后,相互转载,特此致谢。联系方式 许氏家族理事会***寻根人:韩思朝详细信息经过一次修谱,我曾在勘察祖墓群的过程中知道了家族始祖:韓龙生,二世祖:韩广、韩盛。从始祖韩龙生到现在已经繁衍到第14代了,没有听祖辈们说过以前有家谱,也没见过。碑文上没有祖辈的生死时间,仅仅只有:耋耄、高寿、希寿等年龄代词,落款日期,最早的是乾隆12年,由此推测我的始祖大约是在乾隆12年以前的100年左右迁徙到此地。没有家谱,只是曾经听祖辈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说是南京大坝柳树湾来的。还有一个传说,先祖是洪武年间随沐英公平息云南战乱来的,但没有相关资料证明。我们以前孙子称呼爷爷辈,是称呼“波”,这几年才改称“姥姥、姥爷”,不知这样的方言出自哪里。始祖韩龙生之前的迁徙相关资料一无所知,希望借助贵平台的帮助,能够在我有生之年了却我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心愿。这里有一支韩姓,字辈是:龙盛国春光,应廷开天万,佐思以维功。联系方式 电话 ***qq 312498705寻根人:萧亚洲详细信息我是湖北宜昌雾渡河萧氏第十二世顺字辈,宗派十六字:文、大、汉、廷、世、德、永、兴、国、开、宏、顺、一、本、长、传。据十世开字辈讲:三世汉龙、汉凤、汉娇三兄弟从江西红土庙分别迁往四川成都、湖北房县和湖北宜昌,解放前曾有四川成都一萧姓名"明武"的人到访过湖北宜昌雾渡河,查访过九世萧氏后人,至今再无音讯,望知道更多信息的萧氏传人与本人联系。联系方式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罗河路25号寻根人:谢亮亮详细信息始祖:谢庆成,我脉湖南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现存有一对石鼓(两个),四根围杆石,是立于嘉庆戊辰岁(即嘉庆十三年或公元1808年)至今刚好两百年的历史,本脉是“宝树堂” 江左琅琊谢氏夷吾公(始祖)后裔,“字辈”从一世开始列表如下:夷吾(1)-王禹(2)-居贞(3)-仲庸(4)-景融(5)-方平(6)-英(7)-铎(8)-万(9)-韶(10)-淋(11)-瞻(12)-麟(13)-洪(14)-仕安(15)-永吉(16)-瑞卿(17)-达轩(18)-凤(19)-文定(20)-章远(21)-叔度(22)-世傑(23)-安仁(24)-德昭(25)-慎言(26)-添啟(27)-君贤(28)-纪明(29)-师古(30)-昌禹(31)-元敬(32)-兴仁(33)-能轩(34)-望(35)-和甫(36)-信(37)-大保(38)-舜德(39)-变(40)-更三(41)-正九(42)-庆成(43)希望有知道相关信息的宗亲与我联系,让我完成寻根心愿,谢谢!联系方式 ***寻根人:林连顺详细信息寻找清朝嘉庆年间从福建泉州晋江内坑和晋江东石型厝茂林传家的林姓宗亲!世豹公次子际剡公(号际水)、三子际卧公(号际臣)、四子际沃公(号际润)其后裔宗亲,族谱记载移公居至台湾,葬于竹堑城(今新竹市竹堑城)听闻父辈说在几十年前其后裔有来晋江内坑寻根过,但没有找到我们现在的茂林家族,等他们回去后我们才得到消息,当初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我祖父辈、父辈等亲人也曾致力寻觅过,但能力有限,现在祖父辈已全过世,父辈的也都大多上了年纪,这个任务我们一直未曾放弃过,现在转由我这辈来完成祖辈们的遗愿!望移居台湾新竹竹堑城的林姓宗亲能相互转达帮忙!由衷感谢!联系方式 *** qq 76902279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型厝村茂林堂

福建晋江市永和镇锦马观头村茂林堂寻根人:吴建章详细信息宗亲们好,我们以前有家谱的,乾隆皇帝12年续,祖籍苏州昌门,因红巾赶散,逃到连云港市海州六里七甲。后迁徙的现在的左家营,我知道的字辈目前有:世,必,三,祈,恒,锦,明,永,佃,兆,建。我是最后的建字辈,但后来我们的孩子就不好取名了,如有知道的宗亲和同支系的宗亲请与我联系,谢谢!联系方式 ***寻根人:李文清详细信息我是安徽宣城郎溪这边李姓,祖辈是从湖南长沙铜官镇聂家铺下江南的,从老人记忆族谱上写的辈分为:严鸿宪晶运,厚德本延长。照启英财盛,广昌大有常。老祖宗牌位上写有:故太祖考李公福来老大人,故太高祖考李公楚注老大人,故高祖考李公森亭老大人,故曾祖考李公长久老大人,故祖考李公福申老大人,故顕考李公焕章老大人,故三叔祖考李公焕耀老大人。希望能找到我们同系的宗亲!联系方式 电话 ***

QQ 527558177

第7篇:“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活动方案

“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科右前旗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为准绳,根据《科右前旗教育局2012年德育工作行动计划》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我校学生的行为举止文明程度,寻找、唤醒、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明,结合我校实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体会和感受文明,特制定此方案。

二、活动目标

为提高我校学生的举止文明程度,实现学生知礼、懂礼、明礼、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自己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语言举止文明优雅,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美德。

三、活动内容

1、制定活动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李方华

副组长:于国宏

刘庆杰

员:刘少青

孙玉宏

肖春生

杭玉福

周星宇

谢占杰

白振明

刘冬梅

各班班主任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⑴、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科右前旗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白辛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在学习中实现知礼、明礼,争做文明礼仪好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

⑵、加大文明礼仪宣传力度,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会、校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对文明礼仪知识进行宣传学习,结合主题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多手段多途径,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和掌握文明礼仪知识。

⑶、开展系列活动,五月分为我校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月,本月将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

①、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比赛。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团会。④、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四、活动要求

1、各班级高度重视,讲求教育的实效性,认真落实。

2、从坐、立、行、走、言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从学习知识、学习习惯开始,将习惯的养成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体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3、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起到珘率作用。

白辛小学 2012年5月

“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

活动方案

白辛小学

2012年5月

第8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结合2016.11.9《文明之旅》》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6、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7、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8、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9、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10、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林姓人口当今在中华姓氏中排第16位,一、出自子姓,为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敢怒不敢言。在朝中供职的叔父比干以及微子、箕子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正怀孕在身的其夫人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卫辉市、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窟内隐藏起来,直到把孩子平安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受到礼遇,因为坚生在树林里,特别为坚赐姓林,叫林坚。后来,林坚的子孙后代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由此可见:林姓始祖是比干;授姓始祖是林坚。比干被供奉为文财神,因为他没有心脏,最公平。

二、出自姬姓。周平王姬宣臼庶子林开之后。《通志》记载:“林,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据《通志》所载,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祖父字为氏,亦称林氏。

三、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先祖字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因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所以此支林姓也是出自姬姓。

四、出自鲁国林放之后。

五、出自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丘林氏集体改为林姓。林姓入闽始祖林禄,是林坚47代孙。林则徐则是林禄23世孙。

林姓名人辈出,如:

1、林放,鲁国孔子弟子;

2、林士弘,隋朝末年为南方农民起义领袖,并称帝,国号楚,3、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

4、林森,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5、林默娘,民间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 。

6、林家翘、林颖珠,美国华人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林姓还有许多企业家、金融家,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就有20多人。

(二)、吴姓的由来 吴(吳)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得姓始祖是泰伯。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上部分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有训: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邦国:安微人,历任上海市市长、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政治局常委。

(三)、李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裔孙颛顼帝高阳氏之的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李姓。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姓。当代汉姓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9%。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历史名人

1、李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李延年,西汉人,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作曲家;

3、李世民,唐太宗,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

5、李煜,既是南唐皇帝,又是著名词人,6、李自成,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7、李大钊、李达、李立三是革命家;

8、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海外李姓知名华人很多,9、李政道、李远哲,美籍华人,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四)、陈姓的由来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丞相。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著有《登幽州台歌》。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晋封英王。广西藤县人。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五)、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历史上部分王姓名人:

王小波:(公元?~995年),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朝道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著名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

王实甫:(生卒年待考),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生卒年不详。著名元朝戏曲作家。在王实甫现存的三种杂剧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朝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贴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桓台新城人。著名清朝初期诗人。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著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

一、一大代表。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著名近代学者。

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名运笙,号继仁,贵州安顺城北街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六)、黄姓的由来

黄在百家姓排行第八,约有人口289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2.23%。

黄姓起源

1、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2、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3、(1)、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3)、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4)、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历史部分黄姓名人

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战国四君子,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原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封为春申君。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黄巢(?~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道婆: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12、探究思考:

(一)、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9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百度搜索,自行搜集查阅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特点。2)、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来源,以便课上交流。3)、搜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

二、教学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 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百家姓图腾”的相关影像和“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的影像。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古代姓和氏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姓氏的形成、特点以及来源。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对寻根文化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百度视频】http://v.ku6.com/ 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 (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 一人一姓多氏 男称姓女称氏 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http://zhidao.baidu.com/

(2)姓的作用http://

(四)、寻根问祖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学生自主发言。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讨论后发言(主要是从文化和民族形成的角度)

4、教师总结提升 展示“姓氏树”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D5%CA%CF%CA%F7&in=9087&cl=2&lm=-1&pn=1&rn=1&di=21719780553&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播放视频《黄帝祭祀大典》http://video.baidu.com/v?word=%A1%B6%BB%C6%B5%DB%BC%C0%EC%EB%B4%F3%B5%E4%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6、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 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三、作业

女子称姓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现象。附板书设计:

寻根问祖 姓氏

姓 氏 姓氏的分途

分 途 一人一姓而多氏 ↓ 男称姓女称氏 合 一 姓氏的合一

六、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

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更多地成了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组织者。

1、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音乐吸引学生是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跟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 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吉林省 学校: 通化市靖宇中学 姓名: 徐一姝 职称: 中教初级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市 建设大街3341号 靖宇中学 语文组 134001

第10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

教学目标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 (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 一人一姓多氏 男称姓女称氏 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

(2)姓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 进行补充:

(一组)氏是如何产生的?

(二组)氏在社会存在中表现为哪些特点?(三组)氏的作用是社么?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加深对“氏”的理解

3、请同学们概括姓、氏有哪些区别?

(二)探究姓氏合一

1、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问题: (1)姓氏合一与什么时期?(2)姓氏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三)梳理姓氏产生的途径

因为姓氏的合一,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大都是过去的“氏”,而他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途径呢?

1、同学们展示自己姓氏的来源

2、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总结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

3、教师梳理:

(四)、寻根问祖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学生自主发言。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讨论后发言(主要是从文化和民族形成的角度)

4、教师总结提升 展示“姓氏树”图片

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

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三、女子称姓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现象。

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11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 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

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

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

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

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

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①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⑪(“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⑫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

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

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思考

⑪、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据第四次人口谱查统计: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人口较多的姓氏有100多个。三明市在较多人口的100多个姓氏中,又以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人口最多。其中大田县共有153个姓氏,其中人口达万人以上的有:林、陈、吴、郑、张5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名医不乏其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谢廷训主修首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汉人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第二次汉人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未有建宁,先有何姓。” 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征剿泉潮间“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及眷属共8000多人(计有58个汉族姓氏)从闽、广之交的梁丘盘陀岭进入福建境域征战,至唐景龙三年(715年),共经历了47年。陈军征剿“獠蛮”之乱之后留守闽地,“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后裔遍及福建省各地。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宗权发兵攻绪。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

至此,三明境域的人口也发展至近50万人,形成以汉族人为主的生活区域。

___________姓氏源流考

⑫、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⑬、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文化寻根

(一)、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来,传诵至今。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思考:

1、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节日活动,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谈一谈:家乡里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举例说明。

第12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教学难点】

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课前准备】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建议】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教学步骤】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下面是按人口比例统计得出的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看看你的姓排在哪?

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庞樊兰殷 施陶洪翟 安颜倪严 牛温芦季 俞章鲁葛 伍韦申尤 毕聂丛焦 向柳邢路 岳齐沿梅 莫庄辛管 祝左涂谷 祁时舒耿 牟卜路詹 关苗凌费 纪靳盛童 欧甄项曲 成游阳裴 席卫查屈 鲍位覃霍 翁隋植甘 景薄单包 司柏宁柯 阮桂闵欧阳

解强柴华 车冉房边 辜吉饶刁 瞿戚丘古 米池滕晋 苑邬臧畅 宫来谬苟 全褚廉简 娄盖符奚 木穆党燕 郎邸冀谈 姬屠连郜 晏栾郁商 蒙计喻揭 窦迟宇敖 糜鄢冷卓 花仇艾蓝 都巩稽井 练仲乐虞 卞封竺冼 原官衣楚 佟栗匡宗 应台巫鞠 僧桑荆谌 银扬明沙 薄伏岑习胥保和蔺

二、姓氏的源流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姬、姜等。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4.以官职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徒等。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等。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7.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8.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9.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10.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而改姓氏。如: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既然有这么多姓氏来源,那么你知道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吗?历史上又有哪些与你同姓的名人?

当今社会流行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二、文化寻根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三、文化的分类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四、文化的特点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五、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

你知道这几首诗描述的是什么节日吗?(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回答)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

(1)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

(2)历法的出现。战国时,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活动。(让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2.龙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民间,龙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你知道哪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和风俗?(让学生讨论并回答)3.茶文化(播放视频,幻灯片展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我国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中国传统茶文化还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等。

文化具有地区性,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让学生调查,搜集资料)

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还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下面我们一同走近民族文化。

六、民族探源

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七、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例如: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民族,它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燃灯节、驱鬼节、春播节、雪顿节、藏历年等。你是哪个民族?你的民族有什么独具特色的文化?(让学生讨论、回答)

八、讨论(让学生思考,整理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过春节等传统节日没有意思。你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你认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怎样才能过好这些传统节日? 2.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九、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并且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第13篇:寻根·问祖·联谊方案

二〇一八年川籍唐氏**族后裔赴 湖南省永州市“寻根·祭祖·联谊”之旅活动方案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祭祖,传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川籍唐氏**族自****年奉旨入川,迄今已***余年,为了进一步强化湘、川两地唐氏**族后裔的联络与亲情,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与家族文化,满足川籍宗亲“寻根·祭祖·联谊”的热切希盼,本着节俭、有效、合理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宗旨:寻根、祭祖、联谊。

二、时

间:二〇一八年*月上旬或二〇一八年*月中旬(待征求意见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活动地点:湖南省永州市**************。

四、参加人员:本次“寻根·祭祖·联谊”之旅参访人员为川籍唐氏**族后裔,一是本着自愿自费原则;二是确保身体健康,能够坚持长途旅行;三是参访行程中,宗亲间要相互照看、团结互助;四是安全责任由随团参访人员自负。

五、活动经费:⑴参访团成员往返车船费、住宿费、生活费自理(即AA制);⑵经初步概算,祭祀典礼(含祭祀物质费用)、邀请***老家宗亲餐叙座谈、赠送纪念品等约需经费2万元;(3)经费来源,此项开支欢迎川籍宗亲踊跃赞助(赞助款若有结余则转入续谱资金收入统一管理,并将赞助宗亲的善举将记入新谱中;若赞助资金不够开支,则由本届族谱编委会主要成员共同垫付)。

六、筹备小组(根据报名参加人员来确定筹备组人员及分工)

组长:*** 副组长:***、*** 活动策划:*** 经费管理:***(记账)***(兼出纳)联络员:***、***(湘籍)

***、***(川籍)

后勤保障:***(保健)***(生活)

七、行程安排:为保障安全出行,计划选择乘坐火车。因目前川渝两地均无直达永州的火车,因此有两种选择费时少一些,首选从成都东站早上7:03出发(动车D字头),经桂林北转永州(特快T328),下午18:12到永州,全程时间11:09分(含中转时间),单程火车票383元/人;其次从重庆西出发经长沙南转永州(高特),全程8:21分,单程火车票559.5元/人(不含成都到重庆西费用),下午17:34分到达永州。因此,预计往返时间约需五天。

第一天:①出发当日早上六点在成都东站东广场汇集,牵头人清点人数;②讲注意事项;签订参访承诺书;领取红色马甲、旅行帽(印活动名称标记,欢迎家族爱心人士赞助,约需资金3000元);③六点半过安检进入候车室,中午动车上自行便餐;④当天晚上住永州市内【住宿、晚餐统一行动,不在成都统一出发的(主要是在外省市工作的)川籍宗亲,凡愿意前往参访的也须提前报名,并请于参访团到达永州之日的下午六点前到达参访团当晚永州住地】。

第二天:①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七点十五分统一乘车前往*****(提前与老家宗亲衔接,落实线路及车辆),预计上午十点半到达目的地;②稍事休整,净手、洁面后,立即前往先祖墓地行祭祀典

礼(先赴始祖公夫妇墓地遗址凭吊,再到**、**、**、**四先祖墓地行祭祀典礼),祭祀活动结束后午餐(午餐拜请当地宗亲预备,参访团在******期间的生活均拜托当地宗亲安排,参访团付费);③午餐后参观******老宅遗址,登记老宅经纬度等,全体人员在老宅遗址处合影留念;④邀请当地宗亲代表共进晚餐、共叙亲情;⑤当晚住宿根据情况再议。

第三天:①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早餐;②早餐后,参访团成员分组找当地宗亲收集整理具有传承价值的家族文化史料;③10:30分全体人员汇集,与当地宗亲座谈,共商两地续谱事宜,共商振兴家族大业之计,向当地宗亲代表赠送纪念品;④12:00两地宗亲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本着节俭、热烈、欢快的原则筹备);⑤下午四点“依依话惜别·相约四川见”,参访团成员离开******,前往永州市,当晚住永州市。

第四天:①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七点统一前往永州市火车站,七点半进入候车室;②中午动车上自行便餐;晚上七点半到达成都东站,集体餐叙;③晚餐后,经费管理员公布开支账目,据实结算费用,实行多退少补。

第五天:参访团成员返家(是否需要借此机会再集中商议续谱事宜待定)。

八、准备事宜 1.物质准备

①参访团成员统一穿戴的红色马甲、旅行帽购买和印制标记由唐**宗亲负责;

②备长4米×0.6米印有“川籍唐氏**族后裔赴湖南省永州市****寻根.祭祖.联谊”的红色横幅一副,“川籍唐氏**族后裔*****祭祖典礼”横幅

一幅(长4米×宽0.6米)一副,彩旗10面,唐氏族旗1面,两地宗亲联谊背景画一幅(长6米×宽3.5米),由

负责;

③祭祀用品拜请当地宗亲

代为准备(香蜡纸烛、烟花爆竹); ④纪念品准备由

负责; 2.祭祖仪式准备由

负责;

3.摄影摄像器材由、等负责; 4.车票预定事宜由

负责落实;

5.风油精、藿香正气液等常用预防感冒药物准备由

负责。6.******准备工作由唐**负责与******宗亲唐**衔接落实。若需派先遣人员到零陵再做安排。

九、其他事项

①报名时每人预交费用1500元; ②报名热线: ③报名截止时间:

十、未尽事宜

本方案未尽事宜由参访团成员本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商议决定。

川籍唐氏**族后裔赴*******寻根祭祖筹备组

二〇一八年*月**日

第14篇:字理识字 追寻根的文化

字理识字 追寻“根”的文化

镇泉小学

龚黎明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经说过:‚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当前的识字教学可谓方法各异,风格多样,但字理识字法却以它博采众长的兼容性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用来记写汉语的工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个汉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而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及造字方法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依据汉字表意特点和构成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汉字构字的理解,使学生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的熏陶,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我们说,字理识字是追寻‚根‛的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只有按其规律来做,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学习汉字主要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

记,而字理识字就是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形象的联想,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形特点,让学生明白某个形体的来源及其结构功能,这对于辨析字的形义,掌握字际关系、字词关系和词义系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字理识字的方法:

分析法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根据汉字这一特点,对每个生字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从而体现音、形、义的统一。教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就要尽量从其本义入手。例如教学‚歪‛字,‚不、正‛即为‚歪‛;‚尖‛字,‚上小下大‛的东西即为‚尖‛;又如‚攀‛字,指‚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许多枝枝丫丫,要用大手抓住枝杈才能往上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学生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演绎法 即利用直观形象的演绎方法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如教学‚看‛字,可用以手遮目的动作演示;教学‚笔‛字,可用毛笔演示;教学‚掰‛字时,两手掌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如此形义结合,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联想法 在解析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联想,以加深对音、形、义的理解。如教学‚春‛字时,可引导学生联想:春天到了,温暖阳光(日)普照大地,人们三人一伙地()

结伴而行,踏青赏花。又如教学‚愁‛字时,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把‚愁‛字解析为:过去穷人无衣无食,‘秋’天一到,天气渐凉,‘心’里就犯愁。这样的记忆方法,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推理法 现行教材中,识字教学的安排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指事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会意字和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因此教好象形字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容易多了。如学了‚足‛字之后,再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就可以联想到它与脚有关。如‚踢、跑、跳、蹬‛等字,都跟‚脚‛的动作有关。如此举一反三,学生很容易就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

比较法 把汉字的个别部件分析出来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生字的形义。比较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形声字比较:即对若干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跑、泡、炮、袍、咆‛这几个字,首先要让学生记住它们共同的声旁‚包‛,再解释字理:‚‛表示脚的动作,‚氵‛表示跟水有关,‚火‛跟火有关等等。

(2)形近字比较:对于形近字,可以从形音义结合上

进行综合比较。如辨析形近字‚惊、晾‛字时,即可通过字义来进行比较:‚惊‛是竖心旁,与心情心理有关,可组词‚胆战心惊‛;‚晾‛是日字旁,与太阳有关,可组词‚晾晒‛。

谜语法 虽然汉字繁难的笔画以及复杂的结构给我们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它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根据这些字的形、义特点,编一些字谜让学生猜想分析,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如 ‚器‛字就可编为‚四口上下站,犬字在中间‛;‚德‛字可编为‚十四个人(彳)一条心‛;‚漏‛字可编为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等等。用字谜来进行识字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当然高。

游戏法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采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他们 ‚眼、耳、鼻、口、手‛相结合,以加深其对汉字的印象。如教学‚灭‛字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待火势烧到适当程度,用一块合适的铁片盖住小铁盒,稍后拿开铁片,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种种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火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铁片

‚一‛把‚火‛盖住,就可以‚灭火‛。又如在学习‚编‛字时,可拿一些小绳子或小藤条让学生编一编自己喜欢中国结、玩具、小箩筐等。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了对汉字的学习。

总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字更是奥妙无穷。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利用字理,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变成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美丽的画,一个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充分地领略到汉字所负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那么,我们的字理识字也就真正地达到了它‚追根溯源‛的目的。

第15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关于中国姓氏与文化寻根的研究

研究意义:

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指就是如此。姓氏寻根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回来报效祖国、了解自己文化背景和文化源泉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由于姓氏寻根所追寻的是自己的姓氏之根或血缘所出,这对形成全民族的心理凝聚力和血缘上的认同,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使学生增强对自己姓氏的幸福感,并积极努力,为自己的家族增光。

研究目的:

1.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制定计划,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了解“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概念。

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通过去图书馆、年级姓氏筛选、上网查找资料等。然后形成论文。

3、第三总结报告阶段:学生小组内交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论文及自己或小组查阅的姓氏PPT,用以增强自

己的幸福感。写出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

1、中国姓氏的起源。

2、高一年级最多的姓氏是什么。

3、自己姓氏的起源、发展历程、名人故事。

4、了解中华民族姓氏寻根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1、年级学生姓氏统计

2、网上查询

3、图书馆找资料

4、讨论与研究

活动成果:小论文

预期成果: 由于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带来的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第16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6、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7、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

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8、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9、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10、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林姓人口当今在中华姓氏中排第16位,一、出自子姓,为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敢怒不敢言。在朝中供职的叔父比干以及微子、箕子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正怀孕在身的其夫人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卫辉市、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窟内隐藏起来,直到把孩子平安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受到礼遇,因为坚生在树林里,特别为坚赐姓林,叫林坚。后来,林坚的子孙后代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由此可见:林姓始祖是比干;授姓始祖是林坚。比干被供奉为文财神,因为他没有心脏,最公平。

二、出自姬姓。周平王姬宣臼庶子林开之后。《通志》记载:“林,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据《通志》所载,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祖父字为氏,亦称林氏。

三、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先祖字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因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所以此支林姓也是出自姬姓。

四、出自鲁国林放之后。

五、出自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丘林氏集体改为林姓。林姓入闽始祖林禄,是林坚47代孙。林则徐则是林禄23世孙。

林姓名人辈出,如:

1、林放,鲁国孔子弟子;

2、林士弘,隋朝末年为南方农民起义领袖,并称帝,国号楚,3、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

4、林森,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5、林默娘,民间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 。

6、林家翘、林颖珠,美国华人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林姓还有许多企业家、金融家,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就有20多人。

(二)、吴姓的由来

吴(吳)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得姓始祖是泰伯。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上部分吴姓名人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有训: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邦国:安微人,历任上海市市长、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政治局常委。

(三)、李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裔孙颛顼帝高阳氏之的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李姓。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姓。当代汉姓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9%。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历史名人

1、李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李延年,西汉人,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作曲家;

3、李世民,唐太宗,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

5、李煜,既是南唐皇帝,又是著名词人,6、李自成,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7、李大钊、李达、李立三是革命家;

8、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海外李姓知名华人很多,9、李政道、李远哲,美籍华人,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四)、陈姓的由来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丞相。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著有《登幽州台歌》。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晋封英王。广西藤县人。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五)、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历史上部分王姓名人:

王小波:(公元?~995年),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朝道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著名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

王实甫:(生卒年待考),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生卒年不详。著名元朝戏曲作家。在王实甫现存的三种杂剧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朝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贴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桓台新城人。著名清朝初期诗人。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著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

一、一大代表。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著名近代学者。

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名运笙,号继仁,贵州安顺城北街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六)、黄姓的由来

黄在百家姓排行第八,约有人口289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2.23%。

黄姓起源

1、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2、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3、(1)、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3)、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4)、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历史部分黄姓名人

黄歇: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战国四君子,和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原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封为春申君。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黄巢(?~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道婆: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12、探究思考:

(一)、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课堂小结

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课后习题 探究思考: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第17篇:文化活动方案

文化活动方案

(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真正的文化艺术蕴含在民间,社区文化艺术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支柱和根基。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如饥似渴,千姿百态的文艺活动蓬勃绽放,像一朵朵浪花汇聚成澎湃的浪潮扑面而来。身处首都北京的人们,此种感受颇为明显。社区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需要鼓励和引领,需要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和指导,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创造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需要形成和谐氛围和树立“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借助宣传十八大精神的东风,我们联合街道办、居委会等单位,在文化部支持下将举办“20**社区文化中国行文艺大联赛·北京文化艺术联赛”活动,为促进社区文化艺术发展走向另一个辉煌,为构建和谐家园做一份贡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演绎社区情深,尽情展现北京家园的艺术风采,共创美好未来。

一、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社区文化传媒

今日社区

2、筹办单位:20**社区文化中国行文艺大联赛组委会

北京嘉园之星文化传媒中心

3、支持单位:北京市各有关街道办、居民委员会

4、协办单位:赞助企业

5、活动时间:20**年2月—20**年7月

6、比赛地点:社区活动广场(届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活动内容

此次20**年社区文化中国行文艺大联赛·北京文化艺术联赛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推荐的文艺节目和才艺表演、筹办单位组织的互动游戏、企业产品展示等,共组织约300场活动,每场活动基本由上述四个类型的内容构成。

1、文艺节目

文艺节目共包括舞蹈、歌曲、戏曲、曲艺、器乐、show秀、时装表演、魔术等类别。文艺节目为参赛节目,现场由评审团进行评判,按30%获胜率筛选,胜出者参加下一轮比赛。评审团由知名艺术家、优秀社区工作者组成,演出舞台约90平方米。

2、才艺表演

才艺表演包括书法、剪纸、插花、捏面人、吹糖人、手工艺品制作等,在活动现场进行表演,记者进行随机采访录制,通过站等媒体进行报道。才艺表演不参加比赛。

3、互动游戏

互动游戏包括围棋、象棋等棋类,套圈、打靶、模拟钓鱼等趣味类,踢毽、托球、跳绳等运动类,完成游戏者可获礼品。

4、产品展销

产品展销由赞助企业提供本企业优质产品和新产品,以优惠价格实施宣传展销。

三、活动程序和比赛规则

由组委会选定500个优秀社区并向其所在居委会发出邀请函,由接到邀请函的居委会组织每个优秀社区推荐6-10个参赛文艺节目和若干个参演才艺表演节目,每个参赛文艺节目不超过5分钟(个别特殊节目除外);人数不限。组委会按节目类型安排比赛场次,赛程为初选赛、预选赛、半决赛、北京决赛,决赛优胜者获得参加全国大联赛资格。预选赛、半决赛、决赛都将采取现场采访、评论访谈等形式在中国社区文化传媒和今日社区发布报道。活动参与者将获得纪念光盘一张。

1、初选:500个社区约4000个节目参加初选赛,约举办200场。每天安排10个社区,按节目分类比赛,分上午和下午两场进行。每天比赛结束后由评审团以十进三的比率选出12个优胜节目,共选出1200个节目参加预选赛。初选定于周一至周五,每周安排3-4天(具体比赛时间安排和地点另行通知)。

2、预选赛:约1200个节目参加预选赛,每场20个节目,约举办60场,共选出360个节目参加半决赛,时间定为周六、周日。预赛活动文艺节目演出、现场才艺表演、产品展销活动同时进行。

3、半决赛:约360个节目参加半决赛,举办近18场,共选出108个节目参加决赛,规则、活动内容同预赛。

4、决赛:约108个节目参加决赛,每场安排18个节目比赛,共6场,每场由评审团选6个优秀节目,共选出36个节目,代表北京市水平参加全国大联赛。

5、才艺表演不参加评选,作品可以现场出售。

6、观众和参加节目演出、才艺表演的人员均可作为消费者购买参展产品,购物满50元即可获1张游戏券。

7、获得游戏券的人员参加互动游戏,每张券可参加1个游戏项目,完成游戏即可获一份实惠礼品。互动游戏活动及规则见现场公告。

四、参赛节目要求

1、立意高,能体现民族文化风采,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2、艺术性强,能反映民族文化特色风格;

3、可观赏性好,能给视觉、听觉带来美丽动听感觉;

4、适宜户外条件,能与活动类型和场地条件相得益彰。

五、奖励形式

以颁发奖品、奖金、奖励荣誉证书等形式对参与团队、获奖团队给与相应鼓励。

1、评选

评选采用评审团打分与群众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一节目表演完毕,评审团各评委分别打分,100分为满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和为基本分,中和现场观众意见评分为最终得分。取前六名参加下一轮比赛,直至决赛。

2、奖项

预选赛60场,每场评出6个优秀节目,共选出360个节目,节目优胜者颁发纪奖品,并安排参加与其他省(市)交流展演;半决赛18场,每场节目评出

一、二、三名,每个名次评选2个节目,每场6个获奖节目,18场共108个节目获奖,按名次颁发相应奖金和奖品,并安排所有获奖人员参加联欢活动;决赛6场,每场节目评出

一、二、三名,每个名次2个节目,每场6个获奖节目,6场共36个节目获奖,按名次颁发相应奖金和奖品,获奖人员均获得参加快乐之旅大行动权利,即组织获奖者考察其他省(市)社区特色和体验城市文化;组织参加全国总决赛的36个节目进行汇演,届时将由赞助单位代表颁发奖杯。

3、伯乐奖

对获奖节目的推荐者颁发伯乐奖证书和奖品。

4、媒体传播

在中国社区文化传媒、今日社区、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体公布获奖名单,播放演出节目和才艺表演视频。组委会在上公布各项奖项及相应评选条件,并组织民投票评选。

5、证书颁发

经评审团专家评委评选和民投票评选,对符合评选条件者颁发“20**年社区文化中国行文艺大联赛·北京文化艺术联赛”荣誉证书,该证书分三个等级分别为:“社区之星”、“群众之星”、“艺术之星”。

“社区之星”从预赛获胜者中评选,“群众之星”从半决赛获胜者中评选,“艺术之星”从决赛获胜者中评选;决赛获胜团体(个人)将参加汇演,表演杰出团体(个人)授予“嘉园之星”称号并颁发奖杯;全国大联赛获胜者颁发“20**年社区文化中国行文艺大联赛”奖杯及荣誉证书。

文化活动方案

(二)

20**年春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全乡人民过一个喜庆、欢乐、文明、健康、安全、祥和的春节,特制定20**年春节群众文化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宣传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为目的,积极展示大河乡开发建设10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展示大河乡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为抓好新一年的工作烘托气氛。

二、活动原则

全面动员、广泛参与、文明健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热闹红火。

三、活动项目

(一)春节团拜会

活动时间:**年2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主题:重点展现20**年度以来大河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信心和干劲,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为把大河乡为推动大河乡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内容:领导致辞、联谊。

(二)社火展演

活动时间:**年2月28日上午9:00

活动地点:区政府大楼前

活动主题:重点展现大河乡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共产党恩情的无比感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活动内容:红崖、大河、香园各组织一支社火队伍参加红寺堡区社火展演,每村补贴1000元。展演获红寺堡区社火展演一等奖(共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共两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共三名,奖金500元)、鼓励奖(共5名,奖金200元)。

具体要求:各村参加展演的队伍整容规模不低于60人,服装道具要整洁,队伍要整齐,形式要新颖,创意要健康,特色要明显,坚持把传统与现代、民族民俗与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大河乡文化风采。各展演队伍于20**年2月28日早上7:30在红寺堡汽车站集合,采取有节形式到达指定地点参加展演。

(三)花灯展

活动时间:**年2月28日晚上7:30-11:00

活动地点:金水广场

具体要求:花灯外形要求紧紧结合本部门主题,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大方,规格(长×宽×高)不小于2m×1.5m×2m。按照红寺堡区统一分工,我乡负责制作3盏花灯,于2月28日下午3:00之前将花灯摆放到广场指定位置参展。

(四)灯谜

由红寺堡文化体育旅游局组织,将于20**年2月28日晚上7:00-9:00举行猜灯谜活动,每才对一道灯谜者,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请各村自行组织参加。

(五)第四届农民秦腔大赛

活动时间:20**年3月5日上午

活动地点:区政府阶梯教室

奖项设置:本次大赛设一等奖1名(奖金15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元)、鼓励奖5名(奖金各200元)。

具体要求:请各村支部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各村广大秦腔爱好者积极参加,参加比赛的选手演出时间要控制在8分钟内,参加者请于20**年2月25日-28日到大河乡党政办报名,乡政府将评选出10名优秀选手代表大河乡参加2月5日举行的决赛。

(六)优秀数字电影展映

活动时间:20**年2月21日-27日

活动地点:数字影剧院

活动形式:区影剧院调入一批80年代以前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题材影片,面向全区观众尤其是中小学在校学生,免费展演,21日起每天上午10时-下午4时播出,请各村、单位自行组织参加。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春节文化活动的领导,决定成立大河乡20**年春节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周刚

副组长:王琳姚自亮党润川蔡金钰李志军

成员:杨宏张占国刘风吉董学瑞马正山

吴长善杨国林穆风全孙孝成马武刚

王忠林禹万喜金玉林哈生吉马永伏

郭锐糟贵马英祥王珲马建伏

马智慧李金全孔前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大河乡党政办公室,党润川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志军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五、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春节文化活动,及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氛围的重要举措,也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各村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积极参加红寺堡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广泛发动,精心组织。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精心策划,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使春节文化活动成为服务大河乡经济发展、展示形象、创造和谐社会氛围的有效载体。

2、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各村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全乡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的新春佳节。

文化活动方案

(三)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谱写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制定以下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建设精品校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设目标

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要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为目标,努力将“习静、明礼、尚美”的校风和“乐学、善思、阳光”的学风铸就成校园精神,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文明育人的环境。

1、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变师生把学校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改变大家一谈校园文化就是唱歌、跳舞、参加体育活动等片面认识,而是要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精神,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看法,使师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重新认识来进一步认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2、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幽雅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带动和促进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文化场,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经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从而造就社会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有特色的人才,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规范、和谐的校风,科学务实的教风,兴趣浓厚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

四、具体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结合我校实际,建设校园文化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建设物质文化,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内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用文化优化环境。(环境文化包括: 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各专用教室文化、黑板文化、橱窗文化、食堂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等)

——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首先做好学校小花园建设工作。

——创设各种文化设施,班级图书角、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办好每月一期的黑板报,组织板报评比。

——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教室墙壁、走廊等)

——组建学校广播站,利用学校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及时播发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并与时俱进地播放一些优秀歌曲、英语节目,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把教师格言、学生格言放大张贴,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把校园长廊构筑成文化长廊,形成一道亮丽的育人风景。

——做好文明办公室、文明班级的评比。

2、加强建设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在健全校园文化建设上,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3、加强建设课余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 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 全期组建“书画、棋艺、阅读、音乐、舞蹈、体育、手工”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月份定为“经典诵读”活动月。本月组织全校师生同颂中华经典,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举办全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四月份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 自办节日小报活动”和“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上签名寄语活动,让学生在清明时节缅怀革命先烈,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再次掀起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并组织学生在本月进行上签名寄语。

--五月份举行“志愿者义务扫街”活动,本月将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以及坝塘镇上主要街道进行清扫,宣传环保教育。

-- 结合庆祝“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举办好 “童心向党”咏活动,让学们高唱爱国歌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建设良好的校风。要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各种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 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开展评选先进班集体等争先创优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律教育课,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开展学生值周活动,建立学生行为监督小组,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法守纪的良好行为。

4、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创造和谐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筹建心理咨询室和家长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

——建设一支廉洁自律,团结奋进,学习开拓、服务型的领导班子。

——建设一支勤学习、善反思、苦钻研、心态绿色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

——与兄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和谐的外部氛围。

五、领导小组

组 长: 杨志娟

副组长: 王伟红

成 员: 各班班主任、教研组长

六、强化管理

(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二)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三)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建设的正常进行。

(四)在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责任书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列入各办公室、各教研组、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范围,促进教师的主体参与。

第18篇:文化活动方案

“养生”与“美食” 文化活动策划书

主办单位:埃塞亚大孔子学院 地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时间:×年×月×日 策划人:刘春雷

“养生(太极养生功法)”与“美食(中华拉面及品茗)”

文化活动策划书

【活动背景】

孔子学院在非洲某国刚刚成立,由于当地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在社会基层中,民众对于中华文化感到陌生,尤其缺乏形象生动的自我展示,以及跨文化的交流互动,当地社区民众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致使很多开创性工作,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为此需要开展丰富多彩且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活动,从而让社区民众真实体验并能认知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工作开展打开局面、奠定基础。

【活动目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本活动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并顺利开展孔院工作,促进中华文化在社区中的推广与交流,以当地社区民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即通过习练简单的太极养生动作、观摩中华拉面的制作并品尝其味道观其形象以及品茗等方式),来促进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为孔院工作建立民众基础。

【活动资金】

活动资金70%由中资企业赞助,10%来自当地华人社团捐赠,20%源自孔院活动基金。

【出席人员】

社区居民服务人员、社区居民代表、所在国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中方外交工作人员代表、孔院领导及教职员工志愿者、中资企业代表、当地华人社团代表。

【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海报宣传、横幅宣传、网络宣传——海报内容突出“养生”、“美食”两大文化主题;海报形式要符合当地审美标准、易于理解并强化中华文化符合;海报印制要绿色环保;海报张贴要考虑最佳地点和最佳时间及经济性问题。2.活动地点:

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并做好安全预案。3.活动时间:

周六上午10——12时。4.活动内容: 会场布置:

1)主持人及嘉宾的发言区布置; 2)太极养生功法的演示和习练区布置; 3)中华拉面的现场制作和品尝区布置; 4)品茗与交流互动区布置。节目设置

1)10:00—10:30:主持人及嘉宾介绍活动内容、活动程序、注意事项、重点介绍活动中的文化意涵及其与孔院工作的关联。

2)10:30——11:30 孔院资深教授讲习太极养生功法,重点介绍其文化渊源、具体功效、演示功法、讲解动作要领、与社区居民互动并教习功法。

3)11:30——12:30 由中资企业资深厨艺大师展示中华拉面并讲解其文化知识及制作要领、拉面的色香味等品相。然后为所有参与活动人员提供拉面,以吃饱吃好为标准。

4)12:30——13:00品茗环节结束中国茶道,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并以欢乐party形式结束活动。使社区居民对中华文化在多种感官的深入感受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增强交流的意愿。

【活动工作人员】 社区居民服务人员、社区居民代表、所在国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中方外交工作人员代表、孔院领导及教职员工志愿者、中资企业代表、当地华人社团代表。

【活动中应当注意的细节】

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安全问题,做好预案。考虑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数,空间的容纳程度,疏散通道、安全通道、防火防电、医疗救助以及防雨方案等。

【备用方案】

室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 1茶与咖啡奇妙之缘; 2中华拉面与英吉拉精妙之处; 3太极养生与埃塞人民的健康理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