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家史调研报告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家史调研报告

第1篇:毛泽东家史

毛泽东祖坟风水评论 长沙墓地

影响中国历史最深远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颇为传奇。他出身于农民之家,生长在湖南湘潭闭塞的农村韶山里,小时候读过私塾,放过牛,种过菜,喂过猪,其后走出农村,读过师范学校,又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最后参加革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能席卷全中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之君。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毛泽东所以能成霸业,主要与他曾祖所葬风水有关。

(毛泽东祖父毛翼臣之墓 长沙墓地)

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据说1930年,国民党战事屡屡失利,认为是毛氏袓坟龙脉好所致。于是湖南省省长何键,指派亲信副官熊道干统率一个连的兵力,往湘潭去挖毛氏祖葬,由于当地百姓的保护,他们挖的不是毛泽东家的祖坟,而是当地地主毛俊贤家旳祖坟,毛氏祖坟完好无损。

毛泽东曾对一位美国记者说过:“小时候,曾听说我的曾祖的坟地风水好。”《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书中说: “有一次,毛主席讲:“我的老祖宗就住在滴水洞旁边的虎歇坪,为了选择这个地方,请风水先生卜了11天时间。”

祖父毛翼臣之墓,该穴由昆仑发祖,蜿蜒大半个中国,在韶山结穴,墓座落滴水洞的虎歇坪上。高高的韶峰为少祖山,中间拱起两个宝盖为父母山,然后伸到滴水洞,形似卧阳歇虎,其穴就在虎头处。墓左前方有石鼓一座收起下关,两只虎脚左长右短,一前一后,其中左脚起伏有情,把去水牢牢关锁。

毛泽东曾祖父毛四端与一“风水师”进山砍柴,来到一山岗,休息时偶然发现此处为一“风水宝地”,毛四端决定将此地留给他的两个儿子:德臣、翼臣。

(毛泽东祖父墓 长沙墓地)

先死者葬

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毛泽东的祖父叫毛翼臣。毛翼臣有位哥哥名叫毛德臣。兄弟两人曾为谁要葬在该处相争不下。后来,达成了“先死者葬,后死者滚”的协议。

德臣是哥哥,年纪比弟弟翼臣大五岁,对于藏在虎歇坪胸有成足。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生命的短长,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这种偶然性恰恰在德臣,翼臣之间发生了。毛翼臣五十八岁那一年,积劳成疾,病魔缠身久治不愈。十月中旬,他用最后一口气吃力的念出“虎歇坪”之后便长眠了。

毛翼臣的死,安葬特选吉日良辰,十分讲究,原因是虎歇坪是一个龙穴。

据说,毛翼臣安葬的日子,不是近日、近月,而是八年之后的夏月某日,可见毛氏族对风水迷信的程度有多深。为了等待八年后才安葬,毛翼臣的灵柩只好放在大石鼓墓基上,由于墓基的土石不能挖动,因此,只好用晒垫、稻草之类覆盖其上,铺以薄土加以保护。

整整八年后,揭开灵柩上的覆盖物,棺木色泽光亮,完好如初,好像刚死一样。吉辰到,破土挖穴,众口哗然!

原来:穴位皆土,四周俱石,若人口筑墓一般!此外,有块形如鼓状的大石,在葬坟之前,敲之咚咚作响。而自从毛翼臣安葬后,再也不响了,成为后人流传的佳话。棺木入土时,四周隐约传来阵阵箫声。其时,墓主毛翼臣的孙子毛泽东正在湘赣一带闹革命,人们纷纷传说毛泽东是神仙现灵,真龙天子降世。

祖坟丢龙宝局

王建珉师父前往韶山,亲临虎歇坪看了毛泽东祖父的风水。王建珉师父看后,摇头大叹可惜!“这个风水墓地,叫做《丢龙宝局》。”王建珉师父在毛泽东祖父的墓地视察了风水之后,这样说。

“虎歇坪是一个风水宝地。它与牛眠坪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王建珉师父分析说:“毛泽东祖坟风水的方向是座西向东,左右有扶手,是个龙椅宝座,问题出在,它的墓穴葬得太高,接近山腰以上的部位。如果葬得底一点,就有保住江山的风水格局。”同样的龙局,可是则是一个《丢龙宝局》。

(穴位风水位置 长沙墓地)

所谓《丢龙宝局》,王建珉师父说,是风水格局中极少出现的一种格局。它之所以会发现,也许是毛泽东的祖父及祖伯父对风水只略一二,不够深入所致。

毛泽东祖父的坟墓,葬在虎歇坪上,这个坪,相当高,墓就是在山腰上。

“虎歇坪向东的地方,是一片空旷的平原,左右山峰从虎歇坪延绵伸出,位置酷像龙椅宝座。”王建珉师父分析指出,其格局就像北京的天寿山,如果拿十三陵的长陵来比较,明成祖的墓地建在天寿山脚下。天寿山成为长陵的屏障。

“毛泽东祖坟的墓地,同样是个龙座,可是,墓地则葬得太高了。如能建在山脚上,那肯定是一个风水最佳的墓穴。如果是,毛泽东没有儿孙继位的历史可能改写!”王建珉师父这样分析。

一切都是注定!

第2篇:我的家史

我的家史

我叫郑淇文,新世纪初出生在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的同安区,听说过吧。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但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从福建的北端一直延伸到福建的南端,还有在北京、广东的。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我的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据说都是非常勤劳、朴实、热心的农民,到我爷那代,爷爷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爷爷生了3个男的,一个女的,由于家里孩子多、家庭贫穷、生产队干活劳动力少,爷爷不得不放弃教书这一职业,回到农村老家参加了生产队的生产,以供养家糊口,后来爷爷又在农村老家开了一个小卖铺,才能慢慢供起几个小孩上学。老大即大伯,听说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我爸爸是家里老二,据小叔说我爸爸非常的聪明,从小到大都是“孩子王”,而且学习成绩非常好,读到初二时突然有一天同爷爷说他不想上学了,爷爷当然不会同意坚持要他去,后来学校的老师还到家里来,说我爸爸的学习成绩不错,辍学就可惜了,可是再怎么说他也不想上学了,于是爸爸初中没毕业就走上社会了,其实后来他还是很后悔的,有时常说当年书读少了,如果多学些也许现在发展得会更好的。

听我爸爸说辍学后不久,1991年当时口袋只有四十多块钱,就只身一人来厦门奋斗,那时从老家到厦门交通非常不方便,两天才有一趟车,而且要开二三十个小时才能到厦门(不像现在快铁三个小时就到

了,变化真大哈)。到厦门后人生地不熟,从最初的打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艰辛,也许正是因为养成了父辈的勤劳、朴实、爱动脑筋的习惯,爸爸面对困难时从来不会低头,相反的他会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勤于动脑,他总能在别人解决问题前把事情处理好。他心胸宽广,明白事理,真诚待友;爸爸在发展自己事业过程中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忙,但他也帮助过非常多的人,家乡的父老乡亲有到厦门来都会看望我爸爸,我爸爸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比如帮他们找工作,处理些困难或者回老家时给买张车票之类的;他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关心兄弟;爸爸对待年长的人都是非常讲礼貌的,比如在饭桌上会给长辈夹菜,走路时扶着老人等等,对待父母更是没得说,听小叔说爷爷以前生病都是爸爸在外面辛苦赚钱给付的医药费,坚持把爸爸治好,小叔读书也是爸爸供的学费,小叔现在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干部在北京上班,也是老家目前唯一的一名研究生,小叔说就是因为爸爸在外面辛苦赚钱,他才能去读大学,今天才能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

爸爸是我们家的支柱,因为爸爸的勤俭节约、勤劳朴素,还有他的聪明才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1997年有了我的妈妈,妈妈是一名漂亮、勤劳、待人诚恳、为人善良的好母亲,1999年爸爸在同安拥有了自己的房子,1999年有了我,2004年又增加了我的可爱妹妹,我们一家四口非常的幸福,相信以后会越来越美好的。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爸爸则是我最敬佩的。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第3篇:四、家史(推荐)

(一)家史的定义、作用、特点

1.家史的定义

家史是用以记载家族或家庭发展、变迁、经历和现状的史志性文体。家史所表现的历史阶段可长可短,有的家史涉及时间达百年以上、数代人员;有的家史涉及几十年时间和三四代人员;也有的家史以一个长短不定的特定时期为背景,如本节所附《我的一家在文革》。

家史和

传记的区别在于,传记以个人为表现对象,家史以某一家族或家庭的主要成员为表现对象。

2.家史的作用

(1)记载家族或家庭发展实况

国家有国家的历史,民族有民族的历史,家庭也有家庭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中,家族或家庭的历史可以说是最贴身的历史,也是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关心的历史。目前,多数家庭可能没有自己的历史文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

(2)教育后代

先辈的生活道路通常要比后辈的生活道路艰难,创立、建设一个家庭的艰辛过程对于后辈来说,能起到鼓舞其精神、勉励其奋进的作用。

3.家史的特点

(1)以家族或家庭成员的经历为题材

这是家史与传记的不同之处。在现实中见到的一些家史只讲个人的经历,这不能算是正规的家史,应该算自传。家族或家庭是一个小集体,单个人不能构成一个家庭,更不能构成一个家族。

(2)表现一个家族或家庭的鲜明个性

家族或家庭的个性特色是由其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存状态所决定的。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历,在写作中不能模仿别人的家史,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3)常以故事的形态出现有较强的感染力

家史常以老人讲给后辈听的形式口头存在,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感染力。经整理撰写转变为书面形式后,还应该保留这样的特点,为的是增强家史的可读性,让后辈喜闻乐见。

(二)家史的写作

家史不论以家族(这里的家族应指同祖三代之内的成员,不是指同姓的大家族)还是家庭为单位,通常重点记述的是三代人员的史实。往上可上溯到祖父辈以上一两代,往下也可记述到孙辈以下,但两头都不是重点,中心内容是三代人的经历和事迹。后人再撰写家史,中心内容自然下移,形成接续。

1.叙事人的身份要确定

家史一般由家庭内部人员执笔写作,且多为后辈人记述前辈人和同辈人的事迹。叙事人身份的确定有利于其他家庭成员身份的确定,如本节例文中“祖父”、“父母”、“叔叔”、“姑姑”等人物身份,都是由叙事人“我”的身份决定的。

2.表达的时代坐标要明确

家史中的人物行为、主要事件,只有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之下,才能被充分理解。本节例文中的“文革”,就是决定着全家人命运的历史背景,离开了这个背景,人物和事件都将不可思议。

3.人物事件要清晰完整

家史中的人物事件,要形象鲜明、完整清晰,注意避免人物形象模糊、事件残缺不全的情况。

【 例 文 】

我的一家在“文革”

1958年,我的祖父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辞去沈阳化工厂高级技工的工作,带领一家大小,包括奶奶和我的三个叔叔两个姑姑回老家务农。

老家在黑龙江极北苦寒之地,只消开上一天的车就到中苏边界。那里天是高的,地是阔的,人是少的,钱是更少的。我的祖父聪明而且能干也肯吃苦,很快就扎下根,盖了房子,成为红红火火一户人家。

转眼就是十年。在此期间,大儿子,就是我父亲,上大学——留苏——娶亲——生子,二儿子进金矿公司,三儿子上南方的一所化工大学,大闺女进沈阳城当了工人,小闺女念完中学成为村里的民兵排长。除了我的祖母病故,似乎再没什么能让祖父担忧的事了。

然而,谁也不会知道毁灭的风会从什么方向吹来。当村里越来越多红袖章闪动的时候,当大喇叭里越来越多地广播着最高指示的时候,我的祖父也越来越不能平静了。终于有一天,大喇叭里提到了我祖父的名字,前面加的定语是:历史反革命。直到那一天,我的叔叔姑姑们才知道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时候,我的祖父曾经在一家日本商行里作过伙计,才知道即将降临到我们家头上的是什么样的厄运。

在那个年代里,政治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父亲虽然年年是先进工作者,然而却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入党;二叔叔在金矿里从重要的技术岗位被调去烧锅炉;三叔叔受不了学校同学的嘲笑和辱骂千里迢迢地逃回老屋,从此不曾再去上学;大姑姑飞快地嫁了一个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而后飞快地给十八岁的小姑姑找了个铁岭山沟里的三十岁的农民做丈夫。而在这一串的变故发生的同时,我的祖父被戴过高的白帽子,被挂过铁丝牌子,被画过花脸,甚至在东北的三九天里被逼着只穿内衣裤在冰面上下跪。

那时候我的父母带着我和哥哥都被

第4篇:家史与家训[全文]

家史与家训

家史部分

一、曾祖篇

曾祖父王渊民出生于1914民国3年,自幼家贫,他的父亲上过学堂,文化知识丰富,一生以卖文为生。曾祖父在他父亲的指教下,颇晓礼仪和为人处世之道,小小年纪为改变家境贫穷落后状况,为了生存决定走出去闯荡自己的一条路,1878年也就是他刚满17岁时,不听父辈劝阻只身去兴化城,来到兴化城举目无亲、人生面不熟,自己找了一家酱菜馆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习酱菜制造,干了一段时间市场信息掌握了不少,同时曾祖父人又懂事机灵,学什么都很快,甚得师傅欢心。又过了几年,曾祖父向师傅诉说了自己的家境和志向,取得了师傅的信任,由于师傅年事已高,曾祖父不久就被“三元”酱菜馆任命为新掌柜,经过一年总柜的业务实践,曾祖父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老掌柜的认可,酱菜馆也越做越大,名气越做越响。再到后来,老掌柜去世,膝下无子,便把这酱菜馆全盘托付给了曾祖父。曾祖父凭借多年的经验,融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创造出一套独有的酱菜制作配方来,他制出的酱菜颜色纯净,香飘十里,口感醇厚,让人欲罢不能,”三元”酱菜也成为当时兴化无人不知的著名酱菜馆。

在曾祖父25岁时,由媒人牵线,认识了曾祖母,两人携手经营酱菜馆,曾祖父负责进货、出售、账目统计,曾祖母则主要负责酱菜制作与店铺打理。制作酱菜是一件不易的事,听曾祖母讲,当时条件差,都是靠一双手,高脚菜很重,一捆,好几十斤呢。曾祖母一般一天要处理几百斤的菜。菜买回来,晒两个好太阳,曾祖母便开始工作了。首先是洗干净。大冷的天,要把二三百 斤菜洗干净还真是不容易的事,菜桠间脏得很,有烂泥甚至有粪便,曾祖母总是亲自上阵,两手冻得通红——曾祖母的手,一到冬天就皲裂,口子还不小,总是抹歪歪油(蛤蜊油,对治疗手脚皲裂有特效)。终于,洗完了,放到大桌上晾几个时辰。干了,就开始抹盐,是那种粗盐,一棵一棵的,内内外外。然后,一层层码到 大缸里,根朝外。码好,曾祖母就穿起长筒雨靴,站上去,使劲踩,严实后,搬起家里一块不小的青石,枕在上面。二十多天的样子,卤水便出来了,咸菜全部漾在卤 中,缸里泛起泡沫。这个时候,就准备晾晒了。找一个通风朝阳的地方,扣好绳子,把咸菜一棵棵“骑”到绳上。这是个漫长的日子,必须不厌其烦。要知道,把丰满水灵的水咸菜变成干瘪的老咸菜,没有一点耐 心自然是不行的。慢慢地,在不知不觉间,水咸菜颜色变深了,变“老”了,干瘦的老人一般。等彻底风干,收下来,切成两厘米长,塞进坛里,越紧越好,曾祖母常常借助于槌棒,让曾祖父帮忙。到了后来,有了一定的资本,酱菜馆的员工也逐渐多了起来,曾祖母亲身上阵的时候就少了,大部分是教授员工制作技巧,酱菜馆就这样蒸蒸日上。

曾祖父经商是很有一套的,他深谙经商之道,了解商业信誉是第一位的。他经常施舍饭菜给门口的一些乞丐,或是给他们一些工作让他们混口饭吃。有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朋友,他总是慷慨解囊。有一些穷苦的家庭,常年赊账来买酱菜,曾祖父也没有过一句恼人的话,总是对乡亲们满脸和气,在县城里人缘很好。有的时候有那种“地头蛇”来找麻烦,曾祖父也总是笑脸相迎,秉承着“和气生财,不招惹是非”的家庭精神,一次次化解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祖父也曾为国民党军队提供过酱菜,为国家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解放后,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开展,曾祖父的酱菜馆也已经变成了“顺民”酱菜厂,后来,由于国家大力开展“公有化”、“国营化”,曾祖父的私营酱菜厂理所当然的被国有酱菜厂合并,曾祖父也终于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酱菜行业,和曾祖母一起安享晚年。

曾祖父与2003年去世,享年89岁。曾祖父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不屈不饶的创业史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人心地善良、开朗豁达、乐于助人、帮助穷人、不畏艰险、敢于吃苦,也奠定了我们家“乐而不淫,怨而不怒“的家庭精神。

二、祖父篇: 在解放战争时期,祖父(1946-)降生在我的家乡——兴化,从此开始了我祖父坎坷的上辈子,其实祖父还算幸运,至少不必承受战争带来的死亡的恐惧。

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段期间,我国对农业的改造影响着祖父一家人的生活。一开始土地改革,祖父家已经不是地主好多年了,自然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1953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高级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这些时候日子还算好过,至少能吃饱。曾祖的家底也算殷实,祖父有着幸福的童年,衣食无忧,一直念书到中专毕业(在当时绝对是高学历)。

从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祖父一家劳力少,只有曾祖父一个人顶着只求三餐有吃就行了,那时候祖父没有成家,自然日子也好过些,但接下来的几年中,祖父经历了许多苦难。

祖父娶了祖母后生活刚开始时还好,但随着我父亲的出生,我三个姑姑我叔叔也相继出生,日子越过越难,家中都快开不了锅了。那时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已经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祖父也早和曾祖父分家(当地的习俗,儿子结婚后自成一户,与父母分屋分粮食)了,当时没有谁有能力照顾谁太多。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里实在是开不了锅了,祖父想去找人借点粮食,这事让村里管粮仓那个姓刘的人知道了,他来家里找到祖父给了我祖父仓库的钥匙说让我祖父去先去拿点粮食渡过难关,就当是借的,但必须在晚上去不能让人看见,那不然人人都要粮食了,粮食可以以后再还,祖父信以为真,晚上拿着钥匙去仓库,没想到刚打开门,就有人拿着火跑过来说抓小偷,祖父当时十分害怕,就跑进了山里不敢出来。那个疯狂的年代人命不值钱,全国都在**中,都在搞革命,谁还管一个小乡村如何,这要是被抓到还不被打死啊。就这样祖父在山里一躲就是一年多,除了祖母外没有谁知道他躲在哪,而祖母就定时给祖父送吃的过去,家里的重担全落在祖母肩上,祖母是一个坚韧伟大的女人,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再后来,因为曾祖母的弟弟在解放战争时期去了台湾,祖父不知怎么的,又被扣上了“海外关系“的帽子,遭到了反对派的批斗,挨了打被下放到牛棚,祖父也没有怎么反抗,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一切都是颠倒的。我记得爷爷在生产队一直是饲养员。除了喂牲口,就是三个饲养员有分工,我爷爷是负责四五十头牲口的草料,就是每天从生产队的打谷场把预先铡好的草料,用大单子背到马棚的草池子里。爷爷七十多岁还在生产队做饲养员,到雨雪天,妈妈就叫我去马棚帮爷爷背草料。有时爷爷生病,我就去马棚帮爷爷喂牲口,晚上几个饲养员轮班,我有时很瞌睡,爷爷就拖着病弱的身体去给牲口上料。那时爷爷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个男劳力,因为父亲在为工作,工资又底,所以爷爷是家里天。

多年后与母亲聊天问起,母亲说:“你爷爷厉害的很,抽烟、喝酒、泡茶、打牌,花销大,有一次未遂他意,马上写信过来大骂,扬言要从老家过来教训你父亲。”母亲还说:“你爷爷坐了牢,对你父亲的影响很大。”

已是成年人的我,第一次听说爷爷坐过牢。“是你大姑父抓起来的,”母亲轻声的说。

“你大姑父是陕西西安郊区人,四九年跟随部队南下,解放了兴化县城就留下了,转到县公安局工作。那时你大姑妈是兴化县医院的护士,追求进步的她自作主张解除了和一个地主儿子的婚约,嫁给了大姑父。”

印象中的大姑妈身材中等,胖胖的,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特别漂亮。至于她和大姑父是如何认识的,母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大姑妈待人热情,爱聊天。有次住她家时,清晨她去买菜,我们左等右等不见人回,结果母亲被大姑父拉到窗口看,大姑妈还挽着个空菜篮在楼下和人聊天呢。

“你大姑父文革的时候当了红卫兵,因为根正苗红,还成了卫兵队队长,为了体现‘公平’,你大姑父六亲不认,把你爷爷抓进牢里关了半个月。“

文革结束后,祖父得到了平反,被安排进全县最大的百货中心工作,因为工作勤奋又有文化,被领导看中,升了职。后来,领导被调任进粮食局,祖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科员。祖父小的时候练就一手好书法,又会写文章,在做科员时经常帮领导写稿子,拉近了关系,领导也很欣赏有才干的祖父,于是祖父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了粮食局办公室主任。要知道,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粮食就是百姓的命根子,祖父俨然成了全县的父母官,尽管身居高位,但是祖父两袖清风,不拿公家一粒米,平时用的穿的都很朴素,从未听说有什么污点。那些思想不正的人也常常吃闭门羹。但是天妒英才,由于工作繁忙,应酬也多,祖父在四十多岁时就中了风,幸好得到及时的救治,没有什么大碍,但此后,组织上为了防止祖父过于操劳,便把祖父安排到二线工作,不再亲自处理公务,于是祖父也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又回到了舞文弄墨、花鸟鱼虫做伴的悠闲生活,他笔耕不辍,一直坚持向报社、杂志投稿,到退休时,已经有百余篇作品变成了铅字,退休后,他还是热爱文学,写家乡,写亲人,一篇篇质朴而感人的文字连缀成一部个人文集,日前已经自费出版。

祖父是幸运的,因为曾祖父,祖父不是文盲;因为祖母不离不弃,祖父才能渡过那段艰难的岁月;虽然只是平凡简单的一生,但祖父是满足的,平凡简单才是真实。

祖父有两个弟弟,二弟小时候没有去学校,十几岁就进了工厂,后来一个人出去打拼,又赶上文革,与家里断了联系

文革后,二爷有了音讯,在南方参加了军队,后来二爷还穿着军装回了老家,老爷爷老奶奶很高兴。因为,在家里很艰难的时候,老爷爷,让二爷断断续续的上了两年多成人学校,能识文断字,后来二爷很用功,在那时他能写一手很漂亮的文章。给报社写稿件,开会做报告,都是亲自操刀。所以,老爷爷见自己的孩子当“官”了很高兴。我稍微纪事的时候,那天下着小雨,爷爷抱着我,滑到了,爸爸又把我抱回了家,后来才知道,一般来说每隔两年,爷爷总要在秋后生产队种上麦子后,农活不忙了,到南方去看看二爷,在那里住上一段日子,那次就是想叫我跟他一起去,由于我还不到三岁,又下着雨,爸爸才从火车站把我抱了回去。

1969年快过元旦了,我上小学,爷爷说去看二爷,我就请了假,随爷爷一起到南方去了,那是个很美丽的小城,依山而建,山青青,水悠悠,古老的城墙,高大的城门,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开始在市委住着,市委在山坡上建着。那里的山不是很高,要说就好像我们这里的岭,不过,山上都是树,各种叫不上名来的树,青枝绿叶,郁郁葱葱,那时的古城墙还很完好,古城墙边就是河,那水清的跟镜子一样。我两个堂叔比我大不了多少,二叔比我才大一岁,我们玩的很开心。后来,二爷说,我们看看你玉莲姑姑,我们在中午,从水路去,坐在船上时,很高兴,到晚上7点多才到,在姑姑家的县城里住了一个晚上,然后到她乡下的 婆婆家去。二爷说,他在南方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当地的土话一句听不懂,还要姑姑做翻译,那天晚上爷爷与二爷两个住在一起,我与二叔住一起。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听二爷讲这里难得见这么大的雪。我与叔叔一起出来看雪,那小山包上的竹子被雪压得枝条都是弯弯的。那里的农民,尽管冬天很冷,还下了雪,可是依旧穿着草鞋。从乡下,回到崇阳城,由于水路不能走,公路也不通车,就只好滞留在那里了,晚上二爷讲起了家史。说起了早年的苦难,说那段历史是血泪斑斑,斑斑血泪。当时我与叔叔都是泣不成声。

二爷关心时事,常叹世风日下。他最怀念传统社会和计划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思想在他脑子里协调成一个极美好的中国模式,他时时以这二者来对照现实社会。变完了,变完了,是他评价现代社会的固定模式。他常说过去是怎样怎样,有一种牧歌式的惋叹。

三爷年纪小,在成了人之后,被分配到建筑公司工作,由于他工作积极认真,被单位选送到学校学习建筑专业。后来,在经济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他离开了单位,下了海。在外打拼了几年,离开单位后的三爷打过工、卖过手表。在生活拮据时,他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居无定所,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县里经济开发区的开始建立,三爷也回到家乡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凭借着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承包了一批建筑工程,由于他讲诚信、重质量,很快就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

望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其间流下了自己的多少汗水啊?选三爷对高邮这块充满着希望的红土地产生了难舍的亲情,高邮成了三爷的第二故乡。

当高邮县政府开始向各界发出招商引资的信息时,三爷就决定将他在建筑生涯中积累的资金投入到这一片热土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三爷决定从事建筑业和旅游商务服务业,以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经营实体。2001年他投资兴建的三星级酒店——高邮大酒店落成开业了,三爷迈出了新型私企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他的企业渐渐成长起来。

高邮大酒店虽然是一个私营企业,但三爷为了实现从建筑业到酒店管理的角色转换,他还亲自到广州中山大学学习酒店管理知识,并取得国家旅游局岗位职务培训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酒店总经理合格证书。

酒店试营业期间,他高薪委托有着丰富酒店管理经验的昆明“红河宾馆”对酒店进行管理,并请来当地驻军对新招员工进行军事化训练,使酒店一开始就规范化和标准化,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同时,三爷非常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三年间使员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经营业绩不断增长。

三爷立足于培养自己的员工走向管理岗位,为让他们从理论到操作都能适应服务要求,酒店出资让选中的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上进心的员工到云南师 大旅游管理大专班进行系统学习,还从昆明请来酒店管理专家到酒店进行知识讲座,每年还请公安干警到酒店给员工进行安全业务知识培训,还请县消防大队专业人 员给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三爷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富而思进。

酒店开业三年多来,为促进高邮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解决了20多名下岗工人、2名残疾人、70多名待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20多万元。

再后来,三爷不再管理酒店,把酒店交给了后辈,但高邮大酒店已经成为高邮的地标性建筑,是两代人共同的记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