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

关于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篇一

  陕西八大怪:不坐蹲下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每当吟诵起这首《陕西八大怪》,我不禁想起我的家乡: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不仅拥有震惊中外、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古色古香的钟鼓楼,内涵丰富的大小雁塔,千古流芳的华清池……,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不能不令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比如,房子半边盖。主要是陕西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面条像腰带:陕西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加之陕西人豪爽,爱吃宽面,厚面,宽面条下在肉汤里别提多香了,又实在又筋道;还有那“手帕头上戴”,夏天戴手帕,为了方便农耕作业,冬天戴手帕主要为了保暖,陕西妇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现在奶奶还常用这一招呢。

  其中最令我喜爱的,就是那里过年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俗。每到年前,一家十三口就会聚在渭南奶奶家。奶奶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准备了:今天炸丸子,明天蒸包子,后天煮肉……还有饸饹、锦糕、biangbiang面和一个顶仨的大馒头。吃不完的,就放到小院中的一个大瓮里,用竹篦子盖起来,吃时再热,一点也不会出现放皮之类的情况。每年春节,我们都可以大饱口福。

  贴对联、贴年画就不用说了。每年都会有神气的新门神出现在奶奶家的大门。贴对联的浆糊不用买,而是支起小锅,用面糊自己煮。对联贴上去不平整,别急,用笤帚轻轻地抚一抚,它立刻服服帖帖了。各式各样的窗花更是琳琅满目,那喜庆的气氛由内向外,已满整个小城。怎么样,很有趣吧?还有更让我陶醉的呢。

  与油田小里小气的花灯不同,陕西的大街上帅气的大红灯笼更多一些。尤其小街小巷,好像约定俗成一般,每家每户都会买两个挂在大门口。通上电,灯笼便红得透亮,更加神气。如果谁家有十二岁的孩子,做舅舅的就要给外甥再买两个。去年我就得到了,我把它们挂在窗口。“外甥打灯笼——照舅”,应该跟这个民俗不无关系。

  新年钟声敲响,鞭炮放起。关了灯到屋外,便可看到奇异的景象:几乎每户屋外都有闪闪的红透的大红灯笼,铺成了一条光的路,与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每当这时,我都会为我家乡的民俗而沉醉其中。

  我爱我的家乡,爱它的地域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更爱它的语言。比如很好叫“聊咋咧”,孩子叫“娃”……还有善良淳朴的人民。不论日常生活还是过年,都有浓厚的兴趣在其中,令我陶醉沉迷。我亲爱的家乡的独特民俗就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呢!

  古风古韵古长安,独特风情最迷人。

  关于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篇二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在农村,上了60岁(一个花甲)的老人,儿孙都要给其祝寿。民间叫“做生日“。后辈念上辈一生劳碌之苦,祝老人健康长寿,过生日时,亲戚儿女给老人送寿礼,头天晚吃长寿面,第二天全家团聚在“老寿星“周围,小辈的磕头祝寿,合家欢乐,一般是满60岁以后,每年过寿一次。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关于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篇三

  曾经有人说,要了解中华民族200年的历史,请你去上海;要了解中国500年的历史,请你去北京;要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就请你到陕西来。在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流传千载的风味小吃,有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有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所有这些,交织汇总成了华夏之根——陕西文化风情。

  当你来到陕西的时候,你一定会为这些名胜古迹所震撼。这里有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秦始皇陵、唐玄宗和杨贵妃游玩、沐浴的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的华清池、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景色格外绮丽的骊山、我国最大型、最现代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的大雁塔、与大雁塔齐名的小雁塔、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钟楼……。名胜古迹,应有尽有。

  提起陕西的风味小吃,那真让人嘴馋啊!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说的便是羊肉泡馍,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便说的是荞面饸饹,有绵甜醇香,回味悠长的黄桂稠酒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灌汤包子、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的泡泡油糕、陕西凉皮种类犹为繁多,包括秦镇凉皮、汉中凉皮、岐山擀面皮,烙面皮,黑米凉皮,绿豆凉皮。岐山面继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遗风,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回味长“的15字特色,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葫芦头。有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的肉加馍……说的人直流口水。

  当然,陕西还有有古朴奇特的风俗民情,有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他们都让人回味无穷,只有当你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才能正正的感受到。

  关于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篇四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本文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