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古代文学道路记载

金劢狼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代文学道路记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面广,我国古代道路的开辟与管理,在世界道路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对与先秦先民密切相关的道路有多种详细的记载。

一、道路名称的记载《释名·释道》:“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刘熙所训十分贴切的向后人传递了远古时代道路形成的信息,是靠众人经年累月地走出来的。《帝王世纪》曰中华始祖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之名遂由此而定。黄帝因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路史》载黄帝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尚书·舜典》中讲尧年纪大了,经过反复考验选择了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帝位传让给了他。舜登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访华山,十一月到恒山。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非常重视的。

《尚书·禹贡》记载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入手的。《史记·夏本纪》记载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足迹几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在诸多有关道路的专名中,最重要而又最形象的是“行”。“行”像十字交叉的大路,本义是道路。《诗经》中就用“周行”来指大道,用“微行”来指小路。“衍”是邑中道,“街”是四通道,“衡”是四达道,“街”是通道,“衡”是通街。遇到河流便了开辟水路,我国桥梁设施的发明创造,更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交通传承事项。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会踏石过河,即用石块等距置于溪涧小河之中,这就是最原始最简便的石桥,这种石桥古籍称之“碌”。先秦古籍中多称为“梁”,首先是木梁,最原始的梁桥是独木桥,这种桥古代称之为“榷”。《广雅·释宫》训为“独梁也,《初学记》卷七云:“独木之桥曰榷。”由于独木难行,古人很早就知道把原木排列在一起加宽桥面,称之为“舆梁”。遇到河道较宽,单不足,古人就把“履石渡水”的“殊”与“横木以渡”的“榷”结合起来,在河道中间堆石为墩,架起了多孔梁桥。

二、道路分类的记载《周礼》载首先把道路分为“国中”和“鄙野”,即市区和郊区,可谓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划分的先河。城市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都城中有九经九纬,成棋盘形,围城为环,出城为野。经、纬、环、野各规定有不同的宽度,其单位为轨,每轨宽八周尺,每周尺约合0·2米。经涂、纬涂宽九轨(约合14·4米),环涂宽七轨(约合11·2米),野涂宽五轨(约合8米)。《周礼·地官·遂人》根据路面宽窄情况把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说文》郑玄注:“径容牛马,珍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径”最窄,“路”最宽。《尔雅》根据道路的交叉情况又把道路分为九类,即“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衡,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骏,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逆。”《说文》:“达,行不相遇也。”,走一条路而没有相遇的障碍物,自然是畅通无阻了。因此,在古代的交通道路中,“道”是指通达无歧,“歧”是指岔道,“剧旁”是指岔路很多,“衙”是指四通八达的街道,“康”和“庄”是指宽阔平坦的大路。

三、关于道路的规划管理以及沿线的服务性设施的完整记录殷商时代,王朝直接在交通干道上建有食宿交通设施,专供贵族阶层人员过往寄舍,称之为“羁”。西周时在道路管理上更为具体,“国中”和“鄙野”,分别由名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朝庭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按期视察,及时维护;《国语》上载“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后养路、绿化和标志的萌芽。而且《周礼》上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其道路服务性设施齐备程度,可想而知。

四、关于道路作用的记录古代道路是政治纽带,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车战频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国语》单子出使陈国,凭借对陈国道路的观察预言陈国灭亡,缘由是:“火朝觌矣,道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即天很亮了,道路还没有整理,不能行走。礼宾司没有派人到边境迎宾,养工处不巡视道路,湖边上没造堤防,河川上没架桥梁。田里的稻谷露天堆积,禾场做到一半丢在那里。路边没有行道树,田里长的是茅草芽。管宴席的不送牲畜来,管宾馆的不接待客人。首都没有酒店,小城也没客栈。那么,应该是怎样的呢?单子就引录周朝的法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这就是一部城市道路管理手册:种植行道树来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建立旅客餐饮服务。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酒店。洼地里要保留野草,城区里要空出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其他的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起来空置。政府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有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首都的基础建设按部就班,地方的力役供求井井有条。

五、关于周道的记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尽管古典文献中关于道路的记载不是非常全面,正是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才使得我国的道路文化在世界道路史上熠熠闪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