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地球科学学院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球科学学院

    

    【概况】

    地球科学学院(简称地学院)设5个系:构造地质系、岩矿系、地球生物系、地球化学系、地理系;1个研究所:行星科学研究所(校级);1个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地球科学学院本着“一体两翼”的思想推进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与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参与建设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地学院办学目标:坚持标准,追求卓越,探索地球科学奥秘,谋求人地和谐发展,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地学院是国家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及“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所在地、湖北省试点学院。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地质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地理学),共建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一级学科在2009年、2012年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2015年获全国优秀。2015年新进师资博士后1人,博士后12人。

    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15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优青1人,万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建成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与之配套的2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000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参与完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先后在Nature(4篇)、Science(2篇)杂志上发表论文。

    地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建成国家精品课程9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部、“十五”规划教材3部、“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参与1项,3人获“湖北名师”称号。

    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地质学类有:地质学基地班、地质学专业、地质学卓越工程师班、地球化学专业;地理科学类有:地理科学专业。

    2015年新招本科生203人,2011级本科毕业289人,288名学生获得毕业证和学士学位,57名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5篇(其中T2分区1篇),7篇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0.46%(升学出国率58.66%)。地学院X11144班团支部获评全国“示范团支部”,学院代表队获第一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三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5年新招博士55人、硕士165人,接收推免研究生47人,授予博士学位35人(2名为留学生)、学术型硕士学位102人(2名为留学生)、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18人、在职工程硕士学位63人。研究生发表国际SCI论文35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8篇、优秀硕士论文1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2篇、优秀硕士论文7篇。研究生就业率为92.37%。2011级毕业生周尚哲获“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0级博士生熊庆、2013级硕士生周光颜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提名奖”;获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5项,合同经费2048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刘勇胜、童金南)、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郑建平)、面上项目13项、青年项目9项,地学院被评为校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优秀组织单位。全年实到科研经费5756.81万元,新增合同经费4741.2万元。举行学术报告73场,其中,国外学者20人次,校外学者42人次。组织召开“地球科学青年论坛”。

    2015年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接待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班子来访,与湖南省遥感中心、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开展学位教育。

    【深化试点学院改革】

    ①创新野外实践教学组织方式,《中国国土资源报》登载了“我们的课堂在高山大海——地学院三大实习基地野外教学改革纪实”,野外实践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②统一组织对11支科研团队、9支教学团队和三大实习基地教学团队个人进行考核。③推动课程教学国际化,举办“国际碳酸盐岩微相课”“全球知名沉积地质学家巡回演讲(IAS Lecture Tour 2015)”“地球表面撞击坑”培训班,由国外知名教授讲课、学院教师助课,提升课程教学国际化,加大学生国际化培养。④举办出国英语培训,16名本科生在海外科研训练,9名本科生海外访学,11名本科毕业生攻读海外高校研究生学位,2名本科生参与2+2项目(悉尼大学、滑铁卢大学)。研究生5人获201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17人获学校资助短期出国研修,17人获学院博士生出国交流项目资助,15人获推免生海外科研训练。⑤全面落实导师制,2013级本科生地球科学学院、李四光学院共299名学生选择87名教师作为本科阶段导师,占教师比例79.1%。⑥探索学院结构治理改革,办公室管理事务岗全员竞聘与实验岗打通,探索人事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⑦支持青年教师成长,资助后备高层次人才、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按成果显示度给予2~8万元的支持。⑧深入开展全院教风学风调查,完善学习服务体系,严格课堂纪律规范;利用学校专项经费支持,改善教学实验室和教师办公条件。

    【促进高水平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山院士和吴元保教授再次入选汤森路透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高山院士、刘勇胜、谢树成、张宏飞、蒂姆·柯斯基教授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榜单地球和行星科学学术榜;郑建平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章军锋、胡兆初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胡兆初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陈中强、A li Polat教授分别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宋海军入选长江青年学子;曹淑云、王伟、汪在聪、文森特·苏斯特勒教授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后3人公示中),王伟入选楚天学子;赖忠平教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童金南教授团队入选“湖北名师工作室”,冯庆来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童金南、徐亚军获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

    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教师提升学术影响力,2015年发表SCI检索论文106篇。其中T1论文15篇、T2论文51篇、T3论文13篇、T4论文26篇。肖龙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成果,是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实施以来,首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科学成果。黄俊博士与合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封面研究论文被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研究亮点;韩凤禄博士和合作者在新疆发现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对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童金南教授团队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谢树成教授团队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杜远生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公布的2016年度最新排名,在地球科学(Geosciences)门类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第40名,表明学科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估,分别获优秀、良好。

    【认真谋划学院“十三五”规划】

    充分征求教授、学科带头人意见,组织多轮讨论、修改,形成学院“十三五”规划主体:①指导思想:坚持标准,追求卓越。努力探索学科前沿,开辟新的领域与方向,建立促进卓越的评价体系,激励高质量、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探索适应当代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新制度,继承、完善与发展学院优秀的创新文化传统。②发展目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院。地质学科瞄准科学前沿,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大地质思维、开辟国际学术合作的新途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力求在大科学问题上有突破,推进若干子学科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地理学科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基地和平台,实现快速崛起入主流、强特色。③具体措施:“十三五”期间总体保持学院国际SCI论文数量,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数量,国家科技奖励、教学奖励在国内地球科学学院系的领先地位,争取ESI高被引论文与中科院相关院所缩小差距,逐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批校友获得荣誉】

    李家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届地质力学专业本科);裴韬(1998届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田军(1999届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孙有斌(1994届地质学专业本科)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杜时贵(1984届地质学专业本科)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永华(2001届岩石矿物矿床专业)入选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首批人选名单;周琦(2008届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博士)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技奖”。

    【探索推进党建工作新机制】

    加强学院廉政文化培育,重点推进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使各项制度互相衔接与配套,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格局。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三严三实”和党风廉政建设,召开专题学习会议,严明党的纪律,要求对照警示,深刻反思,严守纪律,不在公开场合妄议中央。教师不在课堂上讲不合适的话,保持廉洁自律。要求严肃财经纪律,不得以报账形式违规发放津补贴、不得虚套科研经费,要认真落实办公用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相关规定。

    (撰稿:王德珲;审稿:王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