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有关外事礼仪的基本含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关外事礼仪的基本含义

外事礼仪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起源于习惯和惯例,植根于许多国家丰厚的礼仪传统。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外事礼仪的基本含义,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外事礼仪的基本含义

外事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或国际礼仪,与外事纪律一样,也是外事人员在涉外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须讲礼仪。平常的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应如此。在涉外活动中,不懂或者不讲礼仪,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未必指繁文缛节,往往在于提醒人们不可缺礼、 失礼,更不能无礼。礼之用,和为贵,也可以致和谐。礼贵得中,忽视是万万不行的。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汉字里,“礼”既表示了礼貌和秩序,又意味着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和丧礼等。“仪”则指具体的仪节。春秋战国以后,在我国作为强国之术的不是“礼”的外在仪节,而是被称为“礼”之内核的各种抽象的道德理论范畴,如仁义、廉耻、忠贞、孝顺等。孔子在《论语》中曾强调:为政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荀子也指出:“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这种以礼治国的思想和实践,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古代圣贤所谈的“礼”,主要适合上层阶级,而不包括平民百姓。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礼”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因此,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礼仪传统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礼仪在英文中有好几个词,如courtesy,etiquette,protocol和rite等,其中protocol的意思是指“外交和宫廷的典礼规范”;etiquette则专指礼仪,即有良好的教养并按照权威的规定或正式场合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节。可见,西方国家对于礼仪也是十分重视的。《圣经》中的许多条文对于教徒的为人处世都提出了明确的礼仪要求。

现代国际礼仪主要包括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内容。其中许多内容已构成国际多边条约的内容,例如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了外交代表和外交代表机关在接受国所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对外交代表的等级以及礼宾次序也有明确的规定。目前,这个公约就是各国确定对外礼遇的重要根据。同时,礼仪是互惠的和平等的,各国外交部都设有专门的礼宾司或礼宾局,掌握对外交往的礼节。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扩大和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外事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涉外活动中都更加重要。各国在遵循国际礼仪规则的同时,也往往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努力使之具有民族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外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文明、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外事礼仪在各国也呈现了逐步简化、更加灵活、注重实效的趋势。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

1、遵守时间、不得失约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礼节。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准备未毕而尴尬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

2、尊重老人和女士 这是一种美德。进出楼门、上下汽车、进出电梯,让老人和女士先行,男士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和女士,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和女士开门、关门,在室内参加活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和女士,男人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

3、尊重各国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和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礼仪,均应予以尊重。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讳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进食;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有些国家如印度、印尼和伊朗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和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翘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和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对这些风俗习惯如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对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4、注意举止 涉外交往中举止要端庄,落落大方,表情自然诚恳。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背上。坐时,腿不摇,脚不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走路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两人行走不搭肩膀,多人行路不要有意无意排成队形。谈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在博物馆或教堂等公共场所,应尽量压低声音说话,保持肃静。国外的教堂内基本不允许拍照或录像,不要我行我素,想拍就拍。在隆重场合,如举行仪式、听演讲或音乐会时也要保持安静。

见面时的礼节

1、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和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人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人,把男人介绍给女人。自己被介绍时如果坐着,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身示意,以示礼貌。

2、握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握手是最常见、最普通的礼节。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人、身份低的人与人见面先问候,待对方先伸手再握。 握手时年轻人对年长者、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的人应稍微欠身,以示尊重;两人关系亲近时,可长时间握手,甚至是双手握。男人握手时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女人可例外),与女士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女人的手指部分即可。男人与男人握手时手要用力,同时要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以示对对方重视和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眼睛看着第三者与人握手,这样对与你握手的人极不尊重。

军人戴军帽与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在一般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士之间是亲脸,男人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亲额头,男人对尊贵的女士往往亲一下手背以示敬意。在一些国家的官方或民间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礼节性的拥抱主要发生在官方场合,以阿拉伯国家居多。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上,左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再向右相互拥抱,再向左拥抱后,礼毕。

3、致意 在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人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分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问声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在社交场合,对一面之交的人或不相识者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除非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也不要径直上前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